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系统梳理了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IPCC)及我国国家和地方层面(上海市、天津市)的钢铁行业碳核算方法,分析了方法特点、核算边界及排放因子的选择,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IPCC核算方法较其他3种核算方法差异较大,而国家和地方层面方法学相差不大。IPCC核算方法主要用于国家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计算,给出的排放因子具有全球普适性,但针对性和精确性较差;其他3种核算方法均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服务,核算方法与核算边界相似,但对于排放因子与工业生产过程计算,因考虑到方法学的普适性,国家方法学较为全面,两地方方法学则更多考虑到当地钢铁行业的特点,碳核算具有区域特色,针对性较强。碳排放因子的选取是钢铁行业碳核算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进一步细化碳排放因子,提高核算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国内外钢铁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尚未统一,且未对长/短流程企业和各工序进行区分,难以快速摸清钢铁企业碳排放家底的现状,以4种当前运用广泛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为核心算法,开发可实现工序模块化管理、分工序环节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核算、统计分析、碳素流图形展示等综合核算和管理功能的碳排放核算系统,有助于横向比较不同类型钢铁企业典型工序碳排放水平高低和科学评估钢铁企业节能降碳潜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迪氏对数指数分解法(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对美国、印度、日本、德国4个典型国家和中国的化石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经济增长、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口规模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分析家庭户数量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引入家庭户规模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全球、中国及几个典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为碳排放增长的促进因素,对全球和印度,人口效应略强;对其他几个典型国家,经济增长为主导促进因素.能源强度为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其中美国和德国强度效应较强,抵消了经济增长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对美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表现为微弱的促进作用,对全球及其他几个典型国家则表现为微弱的抑制作用.修正的模型表明,居民消费模式对碳排放贡献以家庭模式为主,中国的家庭户数量效应大于人口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碳排放权将逐渐成为高碳排放企业的重要权益,特别是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后,碳排放成为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或收益。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碳排放权益会对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报表产生新的变化。本文基于碳排放权相关研究理论、政策规定,对碳排放权的经济属性和会计属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价值核算的必要性,讨论了企业报表中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和财务分析,最后对未来碳排放权的会计制度和实务操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钢铁生产企业作为碳排放量单体最大的企业,是我国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重点控排单位,但现有采用历史法进行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合钢铁生产企业典型工序、典型产品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核算研究,为典型工序的标杆的制定和配额分配方法的选取提供数据支撑,提出工作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针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引起学者及研究人员的重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前提下,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实现绿色发展、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成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重点。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结合实证模型,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简要阐述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并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日趋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双碳”3060目标。隧道建设阶段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土木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隧道工程建设阶段的碳排放量,对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杭温铁路HWZQ-3标段隧道36.187 km/7座喷射混凝土工程为例,通过帕累托分析方法,分析了隧道工程全生命碳排放总量,以无碱液体速凝剂研发为主线,从材料、机械和运输三个层面进行碳排放测算,并根据现场实际测算的回弹量结果,得出了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和铁路项目建设特点,将影响铁路行业碳排放的主要技术环节划分为规划设计、运营维护、相关配套3个阶段,对各阶段碳排放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体现规划设计阶段对铁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的计算模型,提出了铁路项目绿色低碳评分表,进而结合“双碳”目标的相关要求分析铁路行业碳达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碳排放量核算的基本原理与通用方法。以某钢铁公司焦化厂CO2排放量计算为实例,对比分析了物料衡算法和经验计算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研究发现,对于钢铁企业来说,采用IPCC方法进行CO2排放量的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分析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能源消费与城市碳排放的相互反馈机制,以构建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预测天津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因素对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的影响,设置并对比不同综合减排方案的减排效果.结果 表明:构建的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模型有效;若系统按现有趋势发展,天津市水土资源净碳排放量在2020-2030年将保持逐年上升趋势;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加速增长能显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量,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能源效率提升是实现水土资源利用减排的有效途径,产业节水发展对减少城市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作用较小,但由于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仍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水资源约束和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综合调控方案,天津于2025年左右水土资源利用碳排放达峰.未来城市发展应主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同时重视水资源底线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疏散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灾条件下的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介绍了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及高层建筑人员疏散模拟两种主要研究方法在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研究上的应用。首先说明了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经历了一个从处方式安全疏散设计到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的转变,分析了国内外在高层建筑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上的发展,并列出了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应用于高层建筑人员疏散的仿真模型,设想了高层建筑计算机模型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疏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高层建筑火灾安全疏散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火灾时人员疏散时间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建筑物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与人员的生命安全直接相关.人员能否安全疏散主要取决于疏散到安全区所用时间的长短,人员疏散时间在考虑建筑物结构和人员距离安全区的远近等环境因素的同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处于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人员的自然状况和人员心理及行为特征.本文在组织人员应急疏散演习测量个体疏散时间的基础上,结合影响人员疏散行为和疏散时间的相关因素,采用世界先进统计软件SPSS12 for Window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人员疏散时间回归模型.该研究技术科学、先进,结果可信.研究结果将充实我国人员疏散心理和行为反应数据库,为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尤其是设计人员密集建筑提供基础数据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STEAM的靠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船舶排放控制区的设立,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以对城市影响显著的内河靠港船舶为研究对象,采用本土化的船舶交通排放估算模型(STEAM),结合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中的船舶轨迹信息、船舶档案数据库信息及调研信息,实现基于船舶活动的"自下而上"的排放清单编制。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南京龙潭集装箱港区,得到2014年该港区船舶大气物排放量分别为PM103.452 9 t、PM2.52.762 3 t、NOx196.004 4 t、SOx2.896 6t、CO 20.624 5 t、HC 8.127 8 t以及CO212 554.289 5 t。与整个港区排放相比,靠港船舶是SOx和NOx排放的重要来源,占比分别达到70.76%和58.16%。基于排放特性分析提出靠港船舶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14.
对广钢轧钢厂厂房环境及结构不同区段、不同部位的温度情况,对结构损坏现状及混凝土的强度和碳化情况进行了检测鉴定,并对其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处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技术规范构成了我国现行民用建筑防火技术体系,其分类标准和技术体系尚需细化,诸多防火设计与建筑功能设计的矛盾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专家论证、性能化防火设计等途径尚未完善,因此细化建筑分类标准,完善防火技术手段,加快规范体系更新,仍是促进民用建筑防火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成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每年进行数以万计的办公楼疏散演练,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以评估应急演练所体现出的应急准备能力,提高管理方和员工的疏散安全意识和能力。从疏散人员行为表现、组织实施疏散的指挥体系、疏散程序及相关保障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将应急疏散组织体制机制分析、参演人员疏散行为观测及对其主观感受调查、计算机模拟分析三者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办公楼疏散演练综合评估方法。运用该方法对一栋高层办公楼的疏散演练的策划、组织实施、疏散人员行为和主观感受等进行了全过程跟踪评估,系统描述了该方法的使用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基于物元分析法的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是突发事件应对中"关口前移"的体现,以物元分析法为基础提出了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物元模型,并对某世界名镇内古建筑进行风险评估。首先,在火灾风险影响因素的事故树分析基础上,选取能够反映古建筑火灾风险特性的51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建立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物元模型;最后,根据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赋值,实现对古建筑火灾风险的定量化评价,通过评价方法对比验证了模型有效性和先进性。结果表明,所评价建筑的总体关联度系数为-0.248,四项"优秀"级别指标关联度分别为-0.129、-0.183、-0.211、-0.216,两项"较差"级别指标关联度为0.025、-0.016,表明所评价建筑火灾风险等级的显性结果为"优秀"级别,但隐性结果为"良好+"级别,火灾风险等级潜在提升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大空间建筑烟气填充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一个废弃的大空间仓库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全尺寸火灾实验、计算机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互应用验证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及数值模拟两种火灾烟气层高度的描述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采用t2火模型时,在与现实的吻合程度方面,数值模拟〉Zukoski理论模型〉Yamana-Tanaka理论模型;随着火灾的不断发展,相对误差逐渐增大。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全尺寸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三种方法相互验证可以更好地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总结得到了两种与现实较吻合的描述烟气层高度的理论方法,并且提出减小误差应注意的几点事项,包括尽可能提高火源热释放速率、烟气层温度描述的准确性;不考虑火源热量通过建筑边界结构散失等。  相似文献   

19.
固体废弃物在新型墙体材料中的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在新型墙体材料中的各种资源化利用。将各种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缓解资源紧张现象,是利国利民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Facility siting stud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cess safety, and are required for facilities that fall under OSHA’s PSM program. Facility siting is frequently interpreted as performing a building siting study which adheres to the guidance given in API RP 752. Building siting may also consider siting of temporary or portable buildings based on the guidance in API RP 753. While both API RP 752 and API RP 753 provide a framework and some guidance for performing building siting studies, they do not provide detailed methodologies or provide guidance on performing a detailed analysis. As a result many building siting studies are inconsistent in their overall approach, or in the way they address hazards. Due to the recent scrutiny applied to building siting studies,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provide evaluations which correctly describe the range of hazards that may affect an occupied building at a petrochemical facility. This paper outlines a comprehensive methodology for performing building siting studies at such facilities. The methodology addresses the applicable hazards and the available tools by which the potential impacts to building occupants can be evalu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