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区域,明确影响城市群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推动城市群低碳建设关乎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因素——城市群空间结构,其对碳排放的影响尚不明晰。该研究首先利用夜间灯光数据,首次实现对“十四五”规划中全国19个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长期评价。在此基础上,构造2000—2020年城市群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实证探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并识别检验其内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中国19个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多中心性增强,沿海城市群尤为明显。(2)与单中心空间结构相比,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更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3)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减排影响部分通过促进产业分工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对空间结构的碳排放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市场一体化与多中心发展之间具有替代效应。因此,本研究认为推进构建多中心城市群有助于实现减碳和发展的双赢。但就目前部分城市群的单中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基本情况,多中心不应成为一刀切的减碳策略,更需重视城市功能定位、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并打破市场分割,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由市场引导多中心结构的形成,从而推进城市群可持续...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40-40
从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在安徽召开的中部地区城市规划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规律,中部地区将重点规划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四大城市群。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发展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经济重心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中心城市实力较弱,辐射作用不强,城市群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群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针对我国中部城市群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武汉都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都市圈等中部6大城市群的发展策略:尽快建成我国中部经济发展轴,壮大节点的经济实力,努力建成产业集聚的核心地区,发展传统农业,但要引导向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方向前进,强有力地提升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同时注重我国中部地区城乡统筹规划与示范区的建设,保护本区域的旅游生态区、建成重要的国际旅游区,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全面推动区域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潜力与减排效应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呈逐渐上升趋势。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显示出供给和环境两方面的压力,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能源替代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效应。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经估算结果如下:第一,2009年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和城市垃圾3种生物质资源沼气潜力达839.733亿m2,折合标煤7 314.75万t;第二,开发利用3种生物质资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 880 594.83t。据此,提出建议:第一,重点开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农村生物质资源;第二,为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转化为生物质能源产品进而实现减排效应创造 相似文献
5.
运用Romer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全要素贡献模型,对1988~2009年中部地区经济和自然资源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计算出各省自然资源要素和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结论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自然资源生产率呈现出“能源主打,水土作衬;北煤南水,地异明显”的结构、空间特性;其他生产性要素中,资本、劳动力资源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相上下;而全要素生产率除湖北外都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中部6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针对中部经济资源现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认为中部地区应该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推崇、各项人才的培养和产业优化的推动方面多做工作,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10)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是启动内循环、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研究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对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沿黄地区中心城市进行界定,运用综合指数模型确定沿黄城市群,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3—2018年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GMM模型对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明晰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其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共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表明:(1)样本期内,兰州市、西安市、济南市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空间维度上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前列,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前列。(2)沿黄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12—2013年前后有明显的提升,不同约束下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梯度分布上呈正态分布。(3)财政因素、技术因素、人均实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正向推动作用,环境规制倒逼技术创新效应显现,但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这意味着,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现状基础上,需根据不同因素的异质性影响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最后,文章从政府引导、突出优势,点面结合、协同规划,综合治理、分类施策,系统提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四方面提出促进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计算中部6省1990~2009年的生态足迹,对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比较。通过计算中部生态承载力,以分析各省生态赤字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表明:中部各省生态足迹总量正快速增长,个别省份如山西省、河南省不仅生态足迹总量大且增长率也较高;同时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远远高出平均水平;从生态需求结构看,山西省能源生态足迹占总比最大,占总生态足迹的85%,河南省其次,均迫切需要进行产业转型与技术改进。各省的生态赤字情况不同,其中河南省和山西省的生态赤字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和空间极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在于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投入和城市化发展,它们对区域经济极化贡献程度依次降低,进一步的评价指标变化度揭示,不同指标对关键因子变动的贡献也不一样,由此得出10项重点控制指标;通过对前两个全局主成分投影的组合分析,发现中部省份的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效果差,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该地区极化系统得以完善的根本。进一步的综合变动轨迹分析显示,中部地区经济极化程度不强,但经济极化强度随时间正逐步加强,因此,加大对极化程度较强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扶持有助于该区极化系统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朱俊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
多中心城市经济族群式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与财富积累与增长中心.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以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经济板块间的联系与关联性越来越明显.长三角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城市经济多中心化与模块化成为其重要表现载体,如何实现多中心的互动、关联与协调发展成为长三角未来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长三角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多中心共生作为多中心间新的关联形式,有利于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模式.利用城市经济能级、城市经济关联、城市流强度与城市外向功能指数等对长三角16个城市进行定.比较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经济运行态势,并在诊断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多中心协同共生、创新发展与集群式发展、新型城市化道路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拉开了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新一轮发展的序幕.全面、深入地研究中部地区的原材料工业发展环境条件及其面临的问题,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问题及其发展的经济政治环境因素分析认为,矿产资源种类多、优势矿种储量大、分布集中等有利的资源环境条件构成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我国所处的环太平洋地区矿产资源富集程度高,在越来越好的国际环境条件下,可以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补充;国内外产业转移、全球经济发展趋好以及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等将为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多样化的消费结构及其升级、固定资产投资等市场利好因素的驱动下,只要妥善解决资源保证程度下降、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等问题,加强对国际政治经济竞争和地区紧张局势所引起的资源安全风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后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等风险的防范,利用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有利地理区位和交通运输条件,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发展面临十分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选择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型”曲线关系;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人口总量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较小。在城镇化发展早期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而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控制人口规模,降低能源强度,均可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因素分析与综合集成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69-73
中国十大城市群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和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构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将十大城市群分为综合发展能力较强、相对一般和相对较低三类,并提出了这三类城市群分别提升流量指标、质量指标和总量指标的相关对策建议。研究发现,虽然十大城市群都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综合发展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是极端不均衡的,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格局,在继续保持和提升发达地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尽快缩小城市群之间的发展差距、增强落后地区城市群的综合发展能力是目前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保障机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群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本文针对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存在的新问题,从权力、财力、法力和能力四方面构建了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协调保障机制、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和资源环境保障机制等四大保障机制,提出了加快城市群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包括:明确国家归口管理机关,组建国家级城市群协调发展管理委员会和跨城市的行业协调组织;建立城市群公共财政机制和公共财政储备制度;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立法工作,制定城市群合作公约,修订《城乡规划法》,增补城市群规划的内容;出台《城市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群规划实施管理条例》和城市群规划技术导则,建立城市群规划执业制度,引导城市群科学规划,加强城市群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依托快速国土轴,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的7918网、国家高速铁路网和空中快线系统,完善城市群快速交通系统;规范统计标准数据,编制并出版中国城市群统计年鉴.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潜力研究——基于5大城市群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清城市群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问题,对于认清城市群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PSR”模型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生态文明建设潜力模型对5大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并总结归纳各城市群面临的问题。研究显示:(1)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整体上城市群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2)部分地级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盲目性或建设意识不强的情况,缺乏科学引导;(3)经济发达的地区具有更强的能动性,而协调发展的地区拥有更大的生态文明发展潜力。建议长三角城市群以科技创新为抓手,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率先支持上海、杭州等有条件的大城市成为示范城市,进而发挥带动作用。
关键词: 城市群;生态文明;潜力;PSR;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paper analyses redounded profits of cooperation and non-cooperation among cities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based on game theory. It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with feeble cooperation, and deduces the conclusion that only cooperation of cities produces the maximum profits and realizes Pareto efficiency for citie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paper states that cooper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profits produced by cooperation among cities. Some suggestions to accelerate cooperation among cities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7.
Shan Weidong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2013,11(2):58-6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redounded profits of cooperation and non-cooperation among cities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based on game theory. It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with feeble cooperation, and deduces the conclusion that only cooperation of cities produces the maximum profits and realizes Pareto efficiency for cities and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paper states that cooper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profits produced by cooperation among cities. Some suggestions to accelerate cooperation among cities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8.
工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究工业生态效率对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均值不断上升,绝对差异增加,而相对差异变化不大;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具有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在工业生态效率类型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趋同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对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结构不利于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本地城镇化的提升不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本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加强城市之间合作对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湖北、湖南、江西3省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区域,将2003~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构建扩展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出让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辐射的影响效应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土地出让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辐射带动的促进效应较小,表现为仅有中心城市土地出让对城市群经济辐射具有显著为正的直接空间效应,而非中心城市直接空间效应、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的间接空间效应均不显著;(2)土地出让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辐射的促进作用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技术效率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机制,而企业投资和劳动力机制的积极效应没有形成。原因是,土地出让对企业投资、劳动力的拉动效应不显著,且企业投资没有显著扩散效应,而劳动力则呈现空间回流效应;(3)提升土地出让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辐射的促进作用,需要更加注重城市间合作和配套的产业链引资,同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出让"既能引资,又能留人"。 相似文献
20.
基于DEA的城市群环境投入产出效率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产业集群、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城市群逐渐形成,城市群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也成为影响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社会问题.目前,城市群的资金投入与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投入产出中的环境变量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城市群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等问题是我们亟需认知的.基于这些思考,以我国十大城市群环境污染与资金投入的统计数据为实例,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运用DEA模型的计算软件,基于传统的DEA模型、相似SFA模型和调整后的DEA模型三个步骤进行了探讨.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我国十大城市群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十大城市群在环境投资与污染治理效率方面存在差异性,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群在投入产出效率上高于其他几个城市群,同时也显示我国十大城市群在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了十大城市群在环境投资与污染治理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