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PLR事故隐患分级法在上海市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PLR事故隐患分级法针对火灾、爆炸、毒物泄漏重大事故类型 ,根据事故隐患评价的基本原理 ,结合上海市事故发生及隐患普查现状 ,提出了上海市“重大事故隐患”的定义和辨识方法 ,确定了事故隐患易发性(P)、事故导致损失程度 (L)和事故后果影响范围 (R0 .5)三项评价指标 ,并将P ,L ,R三项指标组合成“PLR事故隐患分级评价表” ,由PLR事故隐患分级评价表得出事故隐患分级结果。新方法通过在上海市典型化工企业的试点应用 ,验证了PLR事故隐患分级法在化工企业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为上海市重大事故隐患的辨识、评价和整改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事故致因理论为基础,提出建筑业事故隐患的定义,并进一步界定实物隐患和行为隐患,着重强调了管理行为和个人行为对建筑业事故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对建筑业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界定,分别从企业管理行为、项目管理行为和个人作业行为强调重大行为隐患。通过列出重大行为隐患清单、案例分析和绘制重大行为隐患树,体现出行为隐患之间的影响关系。最后,通过建立事故隐患排查体系,明确了隐患排查的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以便提高隐患排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释了隐患的科学定义,探讨事件树分析对隐患分级的作用;提出了分级标准的建议,为事故隐患的有产管理和促进整改决策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了事故隐患的科学定义,探讨事件树分析对隐患分级的作用;提出了分级标准的建议,为事故隐患的有效管理和促进整改决策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5.
为了构建科学有效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实现电力生产事故隐患分级监管,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在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基础上,提出风险评价敏感性因素,建立电力生产事故隐患定性三维分级模型和风险定量分级模型。通过调研并结合专家意见以及电力企业实际,建立了电力生产事故隐患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了配电作业的各指标权重。参考国内现有的事故隐患分级标准,结合风险可接受准则将电力生产事故隐患风险等级划分为4级,为电力企业提供隐患风险分级标准,促进电力生产事故隐患快速分级。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安全生产理论与实践中基本概念不统一导致双重预防机制不完善、安全管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在理论研究与生产经营单位试点的基础上,首先明晰了危险有害因素、事故隐患、危险源、安全生产风险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分析了危险有害因素与事故隐患、危险源的关系,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固有危险有害因素和派生危险有害因素两类,明确了事故隐患就是派生危险有害因素,结合固有危险有害因素重新定义了危险源。其次,在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完善了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最后,提出开展安全生产风险辨识标准化数字化体系建设等4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谈及安全,人们就会想到隐患;谈到隐患,人们就会想起事故。生产经营过程中有了隐患,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安全、隐患、事故紧密相联。围绕安全话题,人们会经常看到两个概念:安全隐患和事故隐患。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媒体上皆以不同的频率出现。  相似文献   

8.
为治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隐患,管控其风险大小,基于证据对瓦斯爆炸事故隐患进行了系统辨识,利用逻辑图分析了隐患之间的耦合关系和风险演化路径;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件自身的严重性以及受体的暴露程度3个方面对瓦斯爆炸风险进行表征,并提出三维风险矩阵对事故风险进行分级评价。该方法可以为瓦斯爆炸事故隐患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设计事故预防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日前,桂林市安委会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回头看”工作,巩固前一阶段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成果。具体要求一是明确责任、强化监管,切实把排查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认真分析、跟踪管理,推进事故隐患治理工作。三是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回头看”再检查工作。四是建立制度、分级监控,形成隐患治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事故隐患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根据某市重特大事故隐患评估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不同特点将其分为7大类,4种等级。以泄漏类事故隐患为例,建立了泄漏类事故隐患评估指标体系,对事故隐患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估,计算出隐患等级。评估结果与实际评估结果相一致。该方法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验证,对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使隐患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对隐患与事故的关系进行研讨,提出隐患的根本属性是能够促使事故发生或发展。通过预估促使和控制(阻碍)事故发展的因素,来揭示隐患在事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根据发生作用的时间将隐患分为第1类隐患和第2类隐患。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解决了具体隐患风险分级的问题,提出隐患暴露频率、其他条件的可能性、隐患纠正系数、事故后果初始分值、人员防护修正系数、人员暴露修正系数、应急处理与事故控制修正系数和财产损失修正系数等评价指标。通过隐患致因事故风险的计算,评估隐患的最终风险。  相似文献   

12.
事故致因因素和危险源理论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基于事故的致因因素,国内外提出了各种危险源的概念和分类方式,如能量单元的危险源、两类危险源和三类危险源。我国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对事故致因因素也有"危险因素"、"有害因素"、"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等术语形式的表述。为准确理解和运用系统安全理论和方法,应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系统分析事故致因因素,在该基础上,诠释各种危险源理论,明晰各种涉及事故致因因素的概念。分析表明:事故致因因素包括能量物质或载体、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因素;各种危险源的概念和分类,都是基于事故致因因素的划分和表述。  相似文献   

13.
隐患治理及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2008年“隐患治理年”刚刚过去,但隐患治理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是永恒主题。隐患还需要深入研究并更加科学定义,隐患称谓需要引导并规范一致,隐患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国内安全生产特点进一步发展。隐患提出和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事故预防,隐患需要分级,治理重大隐患才能预防重大事故。  相似文献   

14.
曹庆贵  曲楠楠 《安全》2019,40(9):5-10,25
与危险源相关的事故致因理论,包括能量单元、二类危险源理论和三类危险源理论,均可用于指导事故预防工作,在安全工作实践中发挥良好的作用。二类危险源理论和三类危险源理论的思路是一致的,用于事故预防工作时的应用方式清晰、明确,但这两个事故理论中使隐患的概念变得模糊,危险源的概念也需要加以界定。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危险源、隐患和风险的定义、特性及关系,讨论了与危险源相关各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方式和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建议将各类危险源视作风险的不同分类,或者在应用过程中对各类危险源做出界定性说明,以理清相关概念在应用时产生的困惑,使这两种事故致因理论在事故预防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翔 《安全》2021,42(2):70-74
为更好对企业进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本文从知识可及性和知识转移等角度,分析导致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差异的因素;然后提出基于循证理论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将循证理论引入到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期我国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事故多发的特点和原因,认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系统脆弱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薄弱,本质上是结构性缺陷。提出当前最紧迫的战略性任务是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制度化设计与安排。建议:逐渐实现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暗查”制度化;事故分级与分级标准中经济损失指标的导向性作用不容忽视;应从制度上保证事故调查客观、独立和公正;建立现代生产安全事故统计系统与指标体系;从制度上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强化监察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安全监督应实行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分级与分级管理。  相似文献   

17.
张瀚匀  吕建国  高玉格 《安全》2019,40(4):30-33
为了有效预防丁二烯引发的事故,基于定量风险评价的指标,以某企业丁二烯储罐为工程实例,采用重大危险源区域定量风险评价软件CASST-QRA,模拟丁二烯储罐泄露事故后果影响范围,定量评价其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风险大小和可接受程度。结果表明:某企业的丁二烯储罐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均可接受,模拟结果可为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及安全防范措施提供参考;同时,研究成果可以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和有关行政部门的安全监督提供指导与依据,也为其他丁二烯储罐的管理和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周琳    薛宇敬阳    刘希扬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0):185-190
组织管理原因是一类重要的事故致因,对其全面了解才能有效预防事故。就组织管理原因对事故的作用机理、定义与内容、事故分析对其研究的现状进行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一维链式事故模型和系统论为基础的事故模型中,组织管理原因对事故作用机理不同,但对事故发生都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研究中,组织管理原因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内容,但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故致因的特性能得到共识。现阶段常见的事故分析模型对组织管理原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但仍需继续完善。最后,对组织管理原因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