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据美国和联合国机构科学家们的一个国际研究结果报告,北美和欧洲地区城市上空对流层的臭氧浓度已下降了3%。此外,还观测到阿拉斯加和斯堪的纳维亚上空的对流层臭氧浓度在冬季月份下降6%以上。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暖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地球表面测得的温度和高达约8km上层空气测量的温度有明显差异.在过去2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25~0.40℃,而卫星测量数据则表明,在对流层中下部只上升了0.0~0.2℃.气球观测数据倾向与卫星测量数据一致.全国研究委员会(NRC)组成的一个专家小组认为,过去20年显示的地表温度变暖“无疑是实在的,过去20年温度升高速率明显高于过去100年平均速率”.NRC的报告说,在这期间中下对流层变暧可能慢一些,因为有一系列火山爆发和导致平流层臭氧耗竭的人类活动,这使对流层上都变冷.专家小组认为只…  相似文献   

3.
人们知道,地球是被一层厚厚的大气所包围。通常根据大气中温度随高度垂直分布的特征,可分为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是靠地面最近的一层,它的厚度因纬度、季节和其他条件不同而异,在赤道地区约18公里,而到两极则只有约8公里。对流层的上面是平流层,其范围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50公里之间。平流层上部则有一个臭氧浓度很高的臭氧层。臭氧是氧元素的一  相似文献   

4.
X32200703596预测对流层臭氧浓度中分析输入变量相关性原则的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 for analysingthe relevance of input variablesinthe prediction of tropospheric ozone concentration[刊,英]/JuanG幃mez-Sanchis…∥Atmos.Environ..-2006,40(32).-6173~6180国图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s)处理对流层臭氧的模拟.研究利用地表气象变量和汽车排放变量作为预测器估算了环境臭氧浓度.用模式重点分析了输入变量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不同研究视窗:整个研究期(1997,1999和2000年4月)、一个月(1999年4月)和最后一小时分析.分析得出的各类信息…  相似文献   

5.
采用MOZART-4模式并引入在线源追踪方法量化分析北美和欧洲对我国对流层臭氧(O3)的贡献,整体来说模拟值能较好地与观测值对应.结果表明,北美和欧洲对流层对我国近地层O3贡献较低,夏季体积分数分别为0.3×10-9和0.6×10-9;冬季略高,均为0.9×10-9.北美对我国自由对流层O3贡献较高,不同季节体积分数峰值均超过3.8×10-9,而欧洲对我国自由对流层的贡献在夏季最高可达7.3×10-9.呈现以上特征的原因是虽然冬季弱光照条件不利于O3生成,但东亚的下沉气流能增加北美和欧洲对我国近地层O3的贡献;夏季北美和欧洲对流层内O3的生成量大幅增加,但地中海沿岸的下沉气流能减少北美和欧洲大陆西岸对中国O3的贡献而对欧洲整体影响较弱.此外中国地表的上升气流也会减少北美和欧洲对中国近地层O3的贡献.HYSPLIT模拟的输送路径表明冬季由于下沉气流的影响,北美近地层气团难以传输至我国,而自由对流层有13条轨迹到达我国;此时欧洲在东亚下沉气流作用下不同高度均有较多轨迹到达我国.夏季受地中海下沉气流影响北美没有到达中国的轨迹,欧洲到达我国的轨迹同样为一年中最少.  相似文献   

6.
自从南极臭氧空洞被发现以来,北极同温层的臭氧是否减少,如果减少,又减少到什么程度等则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个科学小组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对于从1989年1~2月初的AASE(北极同温层飞机探测)结果进行了解析,得到在17~20公里高度的空气中臭氧浓度,在冬季期间减少50%甚至更多。  相似文献   

7.
西伯利亚和部分欧洲上空臭氧大量减少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报告,1995年1月、2月在西伯利亚和部分欧洲地区上空观察到不寻常的平流层低臭氧浓度。西伯利亚上空降低得特别厉害,其臭氧浓度比创记录的1993年1月、2月还要低。WMO秘书长特别顾问Rum...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臭氧已经成为影响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县域作为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单元,其臭氧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文章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南通市所辖县域2016-2020年夏季5-9月臭氧日最大8 h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了其与主城区臭氧浓度的差异,并探索了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显示:(1)南通市所辖县域2016-2020年臭氧浓度明显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区域平均浓度从113.1μg/m3上升至123.1μg/m3,增幅超过8.8%。夏季臭氧浓度峰值出现在5月,6-7月浓度下降,8月浓度最低,9月有所上升;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从空间分布看,所辖县域臭氧浓度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2)5-7月和9月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受长江中下游梅雨和台风带来的降雨和大风等气象条件影响,与气温的相关系数较低。(3)与主城区臭氧浓度相比,县域整体上臭氧浓度相对较高,二者年均浓度差值为1.1μg/m3,同时存在区县差异和年际差异。(4)进一步分析显示,一方面县域NO  相似文献   

9.
以2019-2020年泰安城区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浓度为研究对象,利用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臭氧浓度的时间变化及其与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和氮氧化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年1月份开始,泰安城区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浓度从低点上升,6月份到达峰值后逐步下降,在9月份略有反弹.臭氧浓度与其前体物氮氧化物浓度及常规气象因...  相似文献   

10.
根据美国伊利诺大学Kenneth Bowman的研究,在1979年~1988年间,平流层内的臭氧浓度平均下降5%。在两极上空,臭氧浓度下降为30%~40%。当Antarctica上空出现季节性的臭氧空洞时,则下降为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乌鲁木齐市昼间的近地层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利用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IDS法)对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在采暖期前期、采暖期与采暖期后期昼间的小时臭氧浓度进行监测,分析与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昼间的小时臭氧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单峰型"变化规律,从早上09:00开始,臭氧浓度明显上升,最高的小时臭氧浓度出现在午后,其中,交通区、工业区昼间的小时臭氧浓度较高。不同时间段臭氧总平均浓度依次为采暖期前期>采暖期后期>采暖期,不同时间段昼间的小时臭氧浓度变化与太阳辐射、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模拟表明,若电厂减少NO_x的排放,可能会增加洛杉矶盆地的臭氧浓度。相反,减少起相反作用的碳氢排放,将降低臭氧浓度。就圣路易斯而言,该模拟表明,减少90%的NO_x排放量,几乎不引起臭氧浓度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夏季大部分欧洲国家地面臭氧浓度是10年来最高的,特别在热浪袭击的8月.欧洲环境署(EEA)的初步评价表明,情况最严重的是德国西南部、法国北部和东北部、比利时、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以及西班牙中部.EEA在其初步分析中说,除非采取措施减少臭氧前体物质氧化氮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否则在今后夏季高温时类似情况还会出现. 在31个向EEA报告监测结果的国家中,有23个国家地面臭氧浓度超过180mg/m3阈值,是指在4月和8月间一天或一天以上的一小时平均值.超过这一阈值,短期暴露会对小孩和敏感人群产生短期影响.欧盟(EU)法律规定超过180mg/…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实际臭氧监测结果为基础,分析了大连市环境空气中臭氧的浓度变化状况,总结了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的变化规律,为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的监测、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差分吸收臭氧激光雷达、多普勒风廓线激光雷达,研究了2019年11月在广东珠海出现的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前后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平风向风速及垂直风速对近地面与边界层上部臭氧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11月13日的臭氧污染以低风速条件下 臭氧局地生成为主;2019年11月14日的臭氧污染以夜间残留悬空臭氧向下输送叠加地面生成为主.入夜后若近地面水平风速较小,则不利于近地面臭氧清除,地面臭氧浓度下降缓慢.若夜间边界层内存在上升气流,则有利于悬空臭氧残留的维持;若日间边界层内出现下沉气流, 则会导致残留悬空臭氧沉降,进而与新生成的臭氧叠加,加剧地面臭氧污染.污染过程中,若水平风速上升,边界层上部臭氧浓度下降不如 低层明显;若水平风速下降,边界层上部臭氧浓度上升响应也较为迟缓.  相似文献   

16.
天然源排放碳氢化合物对广州地区光化学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二维网格模式模拟天然源排放碳氢化合物对广州地区光化学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源排放碳氢化合物的减少直接引起臭氧浓度的减少.当天然源碳氢化合物排放量为零,臭氧平均浓度将减少51.0%;当人为源碳氢化合物排放量为零,臭氧平均浓度将减少34.4%.尽管模拟区内天然源碳氢化合物所占比例(45.7%)比人为源所占比例(54.3%)略小,但天然源碳氢化合物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却比人为源大.在广州地区东北部,天然源碳氢化合物对臭氧浓度起主要作用;在广州地区南部,人为源碳氢化合物对臭氧浓度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平流层中臭氧及其损耗的科学知识和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环境》1999,(4):5-6
1平流层及臭氧顾名思义,平流层的最大特点是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极少有垂直方向的对流运动。这主要是因为平流层的温度结构与对流层不同,在对流层顶到距地表大约35km的高度内,大气温度变化非常微小,这一高度的大气温度非常低,大约在-80°左右。自35km到平流层顶,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平流层温度低,空气稀薄,极少水蒸气,在这一层也极少有天气过程发生。由于平流层的高度较对流层高,因此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相比,平流层的太阳辐射含有更多的短波紫外辐射。一般将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按照波长的大小分为三个区,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融合臭氧浓度地面监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数据集、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构建的排放清单数据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TROPOMI_NO2、OMI_NO2)以及人口数据和DEM数据,构建训练估算数据集,开展近地面臭氧浓度估算研究.模型构建采用递归式特征消除法进行特征变量的选择,并对其进行十折交叉和自建模验证,R2分别为0.871和0.955,RMSE分别为12.8μg·m-3和7.514μg·m-3.同时进行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估算结果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引入TROPOMI_NO2因子参与建模可校正近地面臭氧浓度普遍被低估现象.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臭氧浓度回归估算结果层次更加分明、条带现象消失、连续性和平滑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太原市2015年1月~2019年2月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太原市近地面臭氧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8年太原市臭氧年平均浓度为78.42、82.33、95.87、103.77μg/m 3,臭氧浓度存在加速上升趋势;臭氧浓度逐日变化范围为5~270μg/m 3,共有181 d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160μg/m 3),超标时段主要集中于5~8月份;臭氧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峰值与谷值时段分别为14∶00~16∶00和6∶00~7∶00;臭氧浓度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峰值与谷值时段分别为6~7月和1月、12月;臭氧浓度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按浓度高低依次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臭氧浓度与NO 2、CO、PM 2.5浓度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气溶胶污染对地面太阳紫外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太阳光通过大气层时经过了各种影响因素的衰减后到达地面,其中臭氧分子吸收,气溶胶粒子吸收和散射的影响作用最为主要.当臭氧浓度或气溶胶粒子浓度改变时,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量将改变.据观测,近二十年来,全球范围内臭氧总量已普遍减少了1%—3%.臭氧浓度的降低增加了地面紫外线B辐射(UV-B,280—320nm),从而将给地球生物带来一定的危害作用.尽管臭氧浓度减少对地面UV-B辐射增加的作用很大,但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的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