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保护》2007,(4B):21-21
我国土地污染尤其是耕地污染非常严重。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此外,全国土地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全国土壤污染的分布和程度尚不清楚,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污染尤其是耕地污染非常严重。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此外,全国土地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全国土壤污染的分布和程度尚不清楚,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来之于耕地,耕地是人类的生命线。让我们看一看我们生活的地球,我们所面临的耕地资源危机正快步向我们走来……──全世界耕地有多少?我们生活的地球,陆地面积占29%,海洋占71%。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其中草地和耕地占1/4,沙漠占1/3,其余为冰川、冻土及沼泽。──地球能养活多少人?据计算,地球上的耕地能养活80亿人。而人口急剧增长,使世界人均耕地急剧减少。在1650年世界只有5亿人口,1850年达到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60亿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7年达到58亿…  相似文献   

4.
李挚萍 《环境》2012,(7):16-18
2011年国家环境部组织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显示,中国18.26亿亩耕地中,有1.5亿亩受到污染.2011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2011年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上透露:全国有3亿亩耕地正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威胁,占全国农田总数的1/6,珠江三角洲地区尤为严重.另据我国农业部对全国污灌区的调查,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吨,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危害和威胁.  相似文献   

5.
环球扫描     
乙醇燃料遭受误解?《商业周刊/中文版》2008年第6期主要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并非批评者所声称的导致粮食紧缺的罪魁祸首,但转用其 他作物是当务之急。首先,玉米乙醇实际上并不是批评家所声称的祸首。去年.美国农民在8500万英亩(约5.1亿亩)耕地上生产出了创纪录的131亿蒲式耳(约3.3亿吨)玉米。  相似文献   

6.
污染警报     
全国两成耕地遭受污染 我国20%的耕地正遭受污染,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土地污染的危害不亚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据统计,全国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达3亿亩,遭受化肥和农药污染的耕地也有2亿多亩,二者占全国耕地总量的20%。“八五”期间670万公顷耕地横遭污染;1997年,仅农业部记录在案的重度土地污染事故就有1057起,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兀。 土地受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罪魁祸首是来自工矿业废水的污染。如包钢附近,164种有毒物质日复一日地随着污水渗人地下,最终…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程度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耕地撂荒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在识别撂荒地分布的基础上,测度了撂荒地空间分布格局,并建立耕地撂荒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耕地撂荒对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规模为405.53万hm2,撂荒率约为5.85%;空间上撂荒地规模分布呈“T”字形空间格局,黑龙江东北部、吉林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地区为撂荒地主要集聚区。(2)耕地撂荒对于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017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因耕地撂荒损失的农田生产潜力达到1339.15万t,损失的粮食产量高达2265.6万t,损失比例达4.69%;内蒙古自治区成为粮食产出损失量和损失比例最大的地区。(3)粮食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潜力和农业技术投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系数分别为-0.194、-0.025和0.006。(4)应遵从城乡融合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态势,强化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现代要素投入与政策扶植,构建粮食生产—耕地休耕空间转换弹性机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1序回首20世纪,我们为人类取得的科技进步所自豪,又为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忧虑,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日趋恶化,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环境对于经济、对于人类未来命运影响的严重性,已经远远超过了科技界的范围,正日益为地球上所有生活着的人们所关注。1972年以来全世界的耕地因为水土流失,丢失了SUD亿吨的表土。全球地土退化严重,仅对耕地面积41%的旱地的统计,对农作物和畜牧造成的损失达423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一年的粮食总收入。其中,亚洲损失最大,为210亿美元。lop年我国国务院公布,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  相似文献   

9.
2006年的粮食既已颗粒归仓,现在是盘库和规划未来的时候了。2006年,全球共收获了19亿6700万吨粮食,比估计的消费量20亿4000万吨约少7300万吨。短缺几近4%,创下历史记录。更清醒地看,近7年中的6年里,世界粮食生产一直不敷使用。结果,世界库存的谷物降到只够消费57天,是34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上次达到这么低的水平时,小麦和稻谷的价格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10.
基因污染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入21世纪,面临人口、粮食等许多新的挑战,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0亿增加到80亿,粮食的需求量相应增加40%。现有耕地的生产力已很难满足人口剧增的需求,可大面积开垦又必然会破坏森林和草原,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业生物技术革命可有效地解决全球粮食问题。这是因为,基因工程新产品具有传统作物和动物所不具有的特性: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强抗逆性(抗旱、寒、涝、热、病毒和虫害等),还能降低成本,减轻劳动量。应该说,基因工程作物的培育成功,为创造新品种开辟了一条快速途径,它使…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口不断增多和工业迅速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耕地被侵占的状况已成为一个大的普遍性问题。美国每年由于城市发展和建筑公路、机场、管道等占用的可耕地大约为1亿公顷。每小时大约有8800公顷耕地成为非农业用地,即每天丧失农田20万公倾。而且侵占耕地的势头还在发展。据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布列森估计,在美国每出生一个人,就要损失13.3公顷农业用地。日本的耕地而积也在不断减少。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日本的耕地面积,1965年为6亿多公顷;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由于世界环境的恶化。每年沙漠化要吞噬掉一些耕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大,大片良田用于城市建设;我国烧制黏土砖,每年6000亿块,占现有墙材的90%左右。据专家估计,我国12万家砖瓦企业占地500多万亩,每年挖土烧砖毁田十万亩,消耗土方约15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3.
一、大气污染。全球每年释放二氧化碳达220亿吨,世界城市人口中的一半(约9亿)呼吸着不清洁、不健康的空气。二、温室效应加剧。由于温室效应引起温度和雨量变化,干旱和洪水频繁发生,使世界产生1000多万环境难民。三、地球臭氧层减少。这使紫外线对人类的危害加剧,患皮肤病和白内障的人不断增力口。四、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全年约有700万多公顷耕地变为不毛之地。五、水源短缺、污染严重。全世界每年有2.5万人由于饮用被污染了的水而致病死亡,12亿人缺少安全食用水。六、海洋环境恶化。全球每天往海里倒的垃圾和污染物多达数万吨,使…  相似文献   

14.
一、土地资源1.土地面积较广,但耕地数量不多陕西省总面积3.08亿亩,人均103亩,是全国人均土地面积较广的省区之一(居第九位)。但耕地面积不大,据土地概查全省耕地面积为8282万亩(统计数字5400万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69%。耕地中,16.71%的面积属25°以上的陡坡地,随着部分耕地退耕还林还牧、及建设占地和因灾废弃,耕地将较大幅度减少,而耕地后备资源已趋枯竭,到2000年,全省耕地预计只能维持在6500万亩左右,人均1.8亩。2.相当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全省76%的土地属山地和丘陵(全国为66%);66.9%的面积属水土流失区…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污染致害具有长期潜伏性,致害过程复杂,使其显现出不同于传统侵权行为的"公害特性",因此,在重金属污染致害的制度应对中,需要适当调整受害人在实体权利的主张及诉讼程序,以保障受害人获得及时、充分的救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重金属的利用与需求也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重金属污染也呈高发态势:我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2009年,重金属污染事件致使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引发32起群体性事件;1/5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至少有2000万公顷……重金属污染的这组数字化表达,凸显重金属污染防治的现实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2009年2月26日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显示,目前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8.2574亿亩,与1996年19.5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526亿亩,平均每年减少0.1043亿亩。这约18亿亩耕地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是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有耕地2.3亿公顷,人均0.91公顷(13.7亩),是中国的10倍,革命前是欧洲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由于体制僵化,集体农庄吃大锅饭,谷物产量长期徘徊不前,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中央领导层头脑发热,企图用垦荒的办法来解决粮食问题。1954年开始,苏联首脑赫鲁晓夫发起空前绝后的垦荒运动。推土机推倒树木,拖拉机刨起草根,到处“轰轰烈烈,捷报频传”。在西伯利亚、哈萨克和伏尔加河流域,一片片森林伐倒了,一望无际的草原消失了,出现了平整的农田。草原平坦,又是机械化作业,垦荒造田易如反掌,10年间增加了4180万公顷农田,使苏联新增耕地18%。这是多么“伟大”的成绩啊!  相似文献   

18.
1985—2010年太湖流域粮食产能隐性增减评估研究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耕地占补制度旨在缓解耕地的增减失衡,但事实导致粮食产能的隐性增减。构建耕地数量-质量关联的粮食产能隐性增减评估系数F(耕地综合隐性增减折算系数)和TR(耕地隐性增减相对显性增减的折算面积),揭示太湖流域25 a 来粮食产能隐性增减特征及机制。1985—2000 年流域耕地增减失衡并存在粮食产能隐性流失,耕地年均递减率为0.33%,而耕地新增极少,F系数、TR系数比例分别为-1.044、7.42%;2000—2010 年耕地增减失衡加剧,但粮食产能隐性流失减缓,耕地年均流失率增至1.50%,但耕地新增显著,F 系数、TR 系数比例分别降至-0.515、2.07%。产能隐性增减特征归于耕地增减区的土壤质量等级差异,而这差异又与流域发展及耕地政策影响下耕地增减转换过程的响应特征有关:2000 年前流失耕地比新增耕地的土壤肥力略优,而2000 年后新增耕地土壤肥力显著提升,城市及开发区周边的建设用地扩展是肥力优良耕地流失的主因,而耕地占补制度提升了耕地新增数量和质量。贯彻耕地占补制度并将数量-质量挂钩,优化耕地增减质量结构以减少耕地隐性流失是提高未来太湖流域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及其耕地利用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金涛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6):911-919
基于粮食产量计量模型,运用LMDI方法,分解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耕地利用四因素(规模、结构、强度、程度),结果表明:1978-2012 年,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累积效果表现为强度效应最大,结构效应和程度效应其次,规模效应最小。其间,造成粮食增量的强度效应逐步减弱,程度效应由负转正并渐强;造成粮食减量的结构效应逐步加大,规模效应后期显著放大。1996-2008 年,粮食生产出现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北部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空间转移,主要是因为沿海地区城镇密集,耕地利用结构变化与规模变化对粮食的减量效应更为明显,甚至有复种下调出现程度负效应,而耕地利用强度变化对粮食的增量效应相对较小,内陆农区耕地利用效应则呈相反趋向。由此论文最后探讨国家粮食可持续增产的耕地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位于亚州南部的马来西亚,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万,森林占全国面积的65%,耕地330万公顷。橡胶园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0%。稻米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而种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4%,粮食自给不足,天然橡胶、棕榈油及锡砂为马来西亚的主要产物,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马来西亚自1971年开始推行所谓”新经济政策”。经过十二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