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IS平台对甘肃省历史地震灾害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期为甘肃省地震灾害评估、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历史上发生过强烈地震(M≥4.75)188次,地震灾害在空间上分布于59个区县,遍布甘肃省13个地市(除金昌市),全省地震灾害无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2)甘肃省在大地震灾害影响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区域差异大致可将甘肃省划分为2个区域:河西和河东地区。河西地区的地震灾害震中烈度比同震级的河东地区地震小,地震灾害影响范围也较小;(3)区域地震活动呈现周期性的起伏变化,其中1917-1936年为甘肃省近百年来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阶段,发生过3次特别重大地震灾害(M≥7.0),目前甘肃省正处于另一个地震活跃期;(4)地震灾害人员伤亡存在地区差异,同震级地震河东地区人员伤亡较河西地区严重。甘肃省农村人口比重偏大,地震灾害比其他经济发达省份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2002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6次,最大地震为2002年11月2日09时26分印尼苏门答腊7.8级地震和2002年11月4日06时12分美国阿拉斯加7.8级地震。200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频次是近几年来发生最少的,比1900年以来的年平均频次(18次)偏少。200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空间分布主要在西太平洋地震带、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地区。2002年中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的碰撞带东缘,地质构造运动剧烈,地震活动以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而著称,在4%的国土范围内承受了全国20%以上的地震灾害,是国内外地学研究者高度关注的地区之一。根据20世纪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统计,云南平均每年发生三四次5级地震,每3年发  相似文献   

4.
在灾害的综合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灾害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对自然灾害进行准确的趋势判断,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利用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1900年以来印度尼西亚Ms≥7.8的强震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尼西亚在2014年强震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将地震对称性的空间表象、动力学基础及其物理机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作为地震趋势判断的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900—2015年的自然灾害数据,通过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主要的灾害类型,然后从时间维度分析自然灾害发展趋势,最后从空间维度分析灾害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洪水、风暴和地震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水是最主要的致灾因子;(2)以1970年为节点,1970年以后沿线国家的自然灾害发生频次逐渐增加、经济损失激增,但伤亡人数明显减少;(3)东南亚片区和南亚片区的灾害发生频次最高,死亡人数较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沿海及沿地震带的区域;(4)灾害的影响程度与承灾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灾害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是蒙古。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摸清"一带一路"自然灾害状况、共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保证"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顺利推进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地震灾害损失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是我国地震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标准实施以来,云南地区积累了较丰富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资料。以1992~2001年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灾害损失评估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地震灾害损失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初步探讨了地震震级与受灾人口、人员伤亡和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等同地震能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逐渐增大的趋势;(2)在空间上,由于各灾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等同地震能量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存在着地区差异性;(3)地震灾害损失随震级增大而增大,但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其中生命线工程及其它特殊工程结构、重大工程设施、大型企业等的经济损失随震级的增大而以更大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7.
云南生命线工程及水工结构的地震灾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地震灾害频发,生命线工程和水工结构破坏严重.本文对1993~2003年云南地区生命线工程和水工结构(常称"水利设施")的震害损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等地震能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增大趋势;②生命线工程及水工结构的地震灾害损失随震级的增大而显著增大;③生命线工程和水利设施占总损失比例的算术平均值之和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较为接近,占11.4%~16.2%.  相似文献   

8.
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对安徽及华东地区地震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汪雪泉  李罡风 《灾害学》2004,19(3):30-33,38
本文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分别从年地震频次和年最大震级两个方面对安徽及华东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安徽地区ML≥3.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约两年一遇;年发生ML≥3.9地震,则3年可能遇一次.而华东地区ML≥4.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大约3年一遇;年发生ML≥4.9的地震,则可能2年遇一次.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1972~1997年霍山窗小震的资料,研究了小震月频次、小震空间分布、P轴取向、P波初动等特征。认为当霍山窗小震月频次增高超过40次时应注意3个月内华东地区在佛子岭东北或西南方向500km内可能发生中强地震。未来地震的大小、距离和方位与震群中的最大震级及佛子岭台记录到的P波初动符号的一致性和空间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0.
当您翻开这一页,由空中拍摄的地震灾害区域图就映入了眼帘,40年前的往事浮现在脑海中……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地震,直至29日该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震级  相似文献   

11.
正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8年2月6日23时50分,在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北纬24.13度,东经121.71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截至2月22日,花莲6.5级地震共造成17人遇难,其中9人为大陆游客。台湾地区位于板块相互作用带,构造运动强烈,是地震频发的地区,也是我国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  相似文献   

12.
从全概率公式出发 ,运用古登堡公式对滇东地区震级频度关系、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复发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 ,认为该地区未来 3~ 4年内有发生M≥ 6.0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冯锐  肖莉 《防灾博览》2003,(6):26-27
“小的闹,大的到”。至今是临震预报中最被重视的依据之一。提起这个谚语,中国地震学者实在跟它有着难以忘怀的情结。那是1975年的年初: 镜头一 2月1—2日,从未发生过地震的海城地区,突然出现了8次小地震,震级小到只有在微震仪器上才能频频闪现,居民浑然不觉。 镜头二 2月3日,连续发生61次小地震;2月4日,地震发生的次数达459次,且集中在海城县的英落、岔沟一带,震级达4.7级,居民有感,出现惊恐紧张情绪,牲畜和鹿群开始乱跑乱撞…… 镜头三 2月4日中午过后,地震活动突然停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这一带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为紧密的地区。地震使大批少数民族同胞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必须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谐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期存在。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发生,主要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以及青海、新疆天山南北麓,这一带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为紧密的地区,2008  相似文献   

15.
日本北海道地区当地时间2003年9月26日4时50分发生8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2.2度,东经144.1度的北海道东南太平洋海底,离东京近千公里,震源深度40~60公里,震后又引发系列强余震,震级达5.8级。这次地震晃动时间长达30秒以上,震感十分强烈,日本许多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北海道地区是一个大震多发区。北海道地区及其东边海域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汇处,太平洋板块以平均8厘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应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M≥4的6759条地震信息和2000年中国672个城市的有关信息,采用中国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和城市地震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指数CV,构建了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指数W X,并编制了相应的分布图.研究表明:中国41.82%的城市历史上发生过≥4的近源地震.CV高值城市的分布与我国城市群、城市带的分布并不一致.华北地区、台湾岛地区是我国城市高危险度的高密集区,其次是福建广东沿海、云南省、新疆天山山脉等地区.WX值在3.0以上的37个城市应作为国家减轻地震灾害的重点城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及地市级危险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其次为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增强了地震的破坏效应,加剧了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困难。一般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6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市、区、盟)为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北北东向的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胶东半岛及邻近海域近二十年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1)该地区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存时间分布上具有3.5年左右的准周期性变化特征:(2)该区内发生的 M_L>4.0级地震之前,多数曾出现不同程度的 b 值异常;(3)1980年5月14日威海4.6级地震之前,地震活动图象曾出现小震空区。另外运用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结果对当前该地区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19,(1)
以1966-2016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造成生命损失的地震次数为143次,占成灾地震(有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地震)的25%。成灾地震平均每年发生9. 45次,而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2. 38次。(2)中国大陆致死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突出,重特大地震对累计地震死亡人数作用明显,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呈高度集中的特点。(3)中国大陆地震灾害分布广,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28个省份发生过成灾地震,因地震导致有人员死亡的省份有18个,其中河北省、四川省、云南省因地震灾害导致的累计人员死亡占全国的比例高达90%。地震灾害总体呈现中小地震在多震省份生命损失较小,在少震省份生命损失反而较大。(4)5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累计人员死亡高达34. 66万人,其中城市直下型地震贡献率高达71%。(5)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分布受人口密度影响显著,以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高西低,与地震发生频次相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总结了1986年11月15日台湾花莲海域地震及其强余震前电磁辐射的前兆特征。所用的仪器为DDC-2型电子补偿仪、XWX-2042电位差计,记录极距为100m的两埋地电极间所接收到的电磁辐射信息,震前异常波形最大幅度可达187.5mv,为正常背景的十数倍,频谱较宽(0.005—5Hz)。这种特征对认识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上的地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