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发展历程1965年,英国率先提出了“环境的思想,这种传统的环境教育目的是使人们了解破坏环从而自觉地对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又不损害下”。可持续发并明确指出了它们是(中国211994)。这种发展既包括也包括社会的进步和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使环境变,环境教育已从单纯的面向环境保护的教育,转向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即:从政治、经济、社会的角度审视环境问题,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上述的知识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然生态优越但脆弱。农业历史悠久,但盲目扩大农耕造成生态破坏,威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古代农牧业分区发展,农耕灌溉施肥,精耕细作,保护了土地资源。农业中心由黄河流域逐步迁移到长江流域,维持了可持续发展,但经验教训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环保理念是中国思想宝库中的精髓。可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来总结、归纳。从宏观上看,古人提出了先天地而后万物说;阴阳两仪说;天人合一说;“五行”说。从微观上看,古人提出了惜用说;上天警罚说;人性顺从天性说;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人文环境并重说。这些理念,在强调经济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认真领会,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4.
一、课时: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与古代环境问题有关的三大历史因素及其相关知识点。2.思想教育:要求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3.能力培养: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媒体:录像资料片。四、教学方法:讨论法等。五、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学生分两大组,然后共同观看我国古代与环境有关的录像:人口情况、边境开发、楼兰古国消失、古代战争等资料;阅读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联系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从高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中找出我国古代与环境有关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5.
浦华控股有限公司(浦华控股).是在原清华紫光环保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成立的集团公司.秉承“办健康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企业宗旨,以环保理念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打造环保、生态和资源三大产业。以“为中国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为市场定位,形成了以紫光环保、浦华国际、科技园区建设、浦华实业经营为主的四大业务领域。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总体战略,是当今世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但是,它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它对世界、对中国究竟有什么意义?人们对此十分关切。由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主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批博士及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写作班子研究撰写的《可持续发展论》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回答。该书已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于4月正式出版发行。书中围绕可持续发展的10多个普受关注的问题,从思想到行动,阐述基本概念,评价有关文件,分析国内外形势,研究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绿叶》2018,(10)
正中华文明的古代世界观中很早就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山水城市的追求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古代城市选址以自然条件为依据,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形成。当前,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出现了严重的趋同现象,即“千城一面”,许多城市地域性风貌消退、丧失文化特色。为此,我们提出推广“山水城市”的理念,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时代特征结合,融合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将中  相似文献   

8.
很多学认为中国古代化中有很多思想就是最早的环境伦理观念。现代西方伦理学创始人施韦泽就称赞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把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归结为追求伦理目标的过程(施韦泽.敬畏生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除了“天人合一”.还有“敬畏生命.兼爱万物”的伦理原则也是我国古代不同流派的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循环利用”思想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内部产生了大量关于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与实践活动,如对粪肥的利用,"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等生产模式等,无一不是当今循环经济思想的原始体现。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目前人类生存发展,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指导思想,深刻理解并把这一思想贯彻到人类生产生活中十分重要。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内涵,并以此为指导进一步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绿色视野》2008,(3):7-10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曾指出,环境文化思想的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中国的环境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困境和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1.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ZI世纪议程)通过之后,国家教委强调:教育要按照(中国对世纪议程)总目标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中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重大责任。现在的中小学生,将是对世纪社会的主人,他们的素质如何,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将直接影响ZI世纪我国社会的发展。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将为全体公民增强环境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意识,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使跨世纪建设者具有环境保护责任感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的无情惩罚,到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途径,确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唯一正确选择,这不能不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这场变革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历史过程,然而,真正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施,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其道路更为长远。一、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发展,其关键是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认清持续增长不等于持续发展。我…  相似文献   

14.
刘援  谢永明 《绿叶》2012,(5):25-31
世界可持续发展历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敬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环发大会后2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需要可持续发展,世界需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将召开,面对绿色经济和国际合作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大会需要认真讨论,深刻分析,果断决策。协调立场、融合思想、统一步伐、协同合作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世界和平的需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当整个教育受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时,师范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应优先发展教育,那么师范教育更是整个教育发展电的重中之重。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而办好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教师。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国家依赖教师振兴整个教育基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需要教师培养出符合未来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才,培养教师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一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我国经济还很落后,综合国力不强。12亿多人口中,还有6500…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和实现观。结合我国国情,说明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了近四十年;作为一个思想和理论的术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了四十多年。从理论上探讨"可持续发展",似乎意义和必要性不大,因此本文只就其实践情况进行一些反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青 《环境教育》2001,(5):16-18
从布伦特兰《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至今近20年,尤其是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世界各国的公众、政府、科技和企业界的人士正在达成一种共识,即为了使后代也能享受与当代人同样的生活资源与生活质量,人类必须尽快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目前,尽管所有人都直接受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尽管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增强,但大多数人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重要性与相关性的了解程度却不高,参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能力也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深度和水平有关。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  相似文献   

19.
刘金祥 《绿叶》2023,(6):58-62
<正>耕地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载体,耕作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根基。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国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一方面需要国人加紧探索研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系统追溯和详尽钩沉中国悠久厚重的农耕历史,竭力从古代农业文明中汲取智慧与经验。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H·金教授对东亚农业耕作进行了细致考察,对处于同一纬度的中国、日本和美国乡村生产形态进行了对比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祁进城  祁进玉 《青海环境》2001,11(3):130-132
西部大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生态环境保护,但更为关键的应是我国的环境教育。强调环境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只有提高和加强我国环境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制度化,才能真正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