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中国南方土壤对酸沉降的敏感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综合考虑我国南方土壤和土壤资料特点的基础上,基于Klopatek的敏感性分类体系,建立了适合我国南方土壤的敏感性分类体系,并用其对南方土壤的敏感性进行了评价。此外也根据土壤盐基含量分析了南方土壤的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3.
4.
陆地生态环境酸沉降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在总结了世纪酸雨现以现状、酸雨的生态危害、酸雨对土壤系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酸沉降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并提出了若干研究方面及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土壤对不同酸度酸沉降的缓冲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模拟酸性水淋溶土壤,研究了土壤对不同酸度酸沉降的缓冲作用。结果指出,以不同酸度酸性水淋洗时,黄棕壤对酸沉降表现出了不同的缓冲过程;而红壤对酸沉降的缓冲作用却均以次级缓冲过程为主。经酸性水淋溶后,土壤的酸化由上至下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8.
9.
10.
云南酸控区土壤重金属释放特征及潜在风险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云南省酸雨控制区3种土壤重金属Pb、Zn、Cu在模拟酸雨淋溶作用下的释放特征,并进行了酸雨淋溶前后的潜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在模拟酸雨作用下很快溶出,约30 h后趋于平稳,3种重金属Pb、Zn、Cu最大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02.32、52.19和70.54 mg/kg.不同pH下重金属的溶出趋势基本相同,重金... 相似文献
11.
12.
模拟酸雨对泉州市交通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淋溶的累积释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模拟酸雨动态淋溶试验方法和改进的BCR四步提取法研究泉州市交通繁忙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溶出规律及形态变化,用ICP-AES测定浸出液中Ti、Zn、Co、Ni、V、Fe、Mn、Cr、Cu、Pb、Cd和As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部分重金属元素(Mn、Fe、Ni、Cu、Zn、Pb)累积释放量随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而增加。对土壤中金属释放过程进行数学方程拟合后发现,应用双常数速率方程能更好地描述V、Co和Ni的释放规律,抛物线方程则能更好地描述Zn的释放过程,修正Elovich方程能更好地描述Ti、Cr、Mn、Fe、Cu和Pb的释放过程,而双常数速率方程和抛物线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As、Cd的释放过程。对比淋溶前后重金属形态分布,发现淋溶后土壤中Ti、Cr、Mn、Fe、Co、Ni、Cu、Zn、Pb的生物有效态比例有所增加,而V、Cd和As的生物有效态比例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3.
将紫外分光光度法与色质联机分析结合起来,分析了在土壤中残留数十年的油类在静态重复淋洗、动态连续淋滤及间歇淋滤过程中释放出油类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静态重复淋洗过程中,淋洗液苯系物组成变化不大,而烯烃类物组成变化较大,但两者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动态淋滤过程中,二烯烃类比例逐渐减小而苯系物的比例逐渐增大,淋洗时间越长,释放物危害越大;间歇使二烯烃类中戊二烯、环己二烯等含量高的组分的比例增大,但对苯系物的组成影响不大,间歇时间越长,淋滤液中二烯烃类比例越高,释放物对地下水的危害越小;上游水库间歇非连续放水时,残油释放物危害小。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采用添加稳定剂的方式增强土壤覆盖对氮磷营养盐的抑制效果。以河流黑臭底泥为试验对象,通过底泥培养试验研究了无覆盖层、土壤覆盖、土壤+H2O2覆盖和土壤+KMn O4覆盖对底泥氮磷释放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覆盖组相比,3种材料覆盖都可抑制底泥氮磷的释放。KMn O4的添加会促进含氮有机物的分解,提高土壤中三价铁含量,H2O2会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对于氮释放的抑制效果顺序为土壤+H2O2组>土壤组>土壤+KMn O4组,对于磷释放的抑制效果顺序为土壤+KMn O4组>土壤+H2O2组>土壤组。从抑制氮磷释放效果和环保角度综合考虑,土壤+过氧化氢是最佳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8.
静态箱法是测定土壤中气态污染物释放通量的常用方法.为了阐明静态箱内污染土壤释放挥发性有机物(VOC)的特性,本文考察了 土壤中VOC种类、含量、气温和箱体内空气扰动对VOC释放通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静态箱内VOC浓度可在5 min内达到平衡或开始衰减,前30 s的VOC浓度变化可用于计算土壤的VOC释放通量.静态箱内土壤的VOC释放通量与其lgKow值和分子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VOC含量越高,其VOC释放通量越大.同时,静态箱内污染土壤的VOC释放通量与室外气温呈正相关,表明在实际测定VOC释放通量时应考虑气温的影响.对比静态箱内设置不同风扇个数时VOC的释放通量,发现设置1个风扇时测得的VOC释放通量最大,表明在该条件下实现静态箱内污染物 混匀是较适宜的.本研究揭示了静态箱内土壤VOC释放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为科学评价污染土壤的VOC释放能力并进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
臭氧浓度升高与土壤湿度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研究臭氧浓度升高条件下土壤湿度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采集经过3个生长季臭氧(100 nL.L-1)熏蒸及对照(CK)处理的农田土壤,在不同土壤湿度下研究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温度升高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土壤湿度适宜的情况下,无论臭氧浓度升高处理还是对照处理中的土壤微生物呼吸均与土壤温度呈现出极显著的指数回归关系.就整个培养试验阶段的平均值而言,CK和100 nL.L-1臭氧处理下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48和0.33μmol.(m2.s)-1,前者比后者高约45%.臭氧浓度升高显著抑制了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并且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进一步的结果表明,正常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呼吸的Q10随土壤湿度增加(20%~35%)而下降,而臭氧浓度升高改变了土壤中两者间的这种规律.综合本研究中的结果与以往关于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研究结果,将Q10与土壤湿度(体积含水量)进行回归分析,可见两者间呈现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由此可推断其最大Q10值对应的土壤含水量在20%~25%范围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