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深入探讨建筑工人人格特质、情绪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提高建筑工人安全认知能力,以293名一线建筑工人为调查对象,基于场动力理论,构建人格特质和情绪对不安全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人格特质和情绪对不安全行为的预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3种人格正向预测不安全行为显著;正负性情绪对不安全行为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正性情绪在外倾性-不安全行为和神经质-不安全行为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负性情绪在责任心-不安全行为和开放性-不安全行为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工人个性化心理特征,溯源工人自身安全问题,为后续开展分类干预管理和矫正不安全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飞行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挖掘组织因素带来的深层影响,防止因飞行员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发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组织因素对飞行员不安全行为的干预策略模型。以S航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调节组织因素中的飞行技术训练力度和奖惩力度等变量,制定不同的干预策略,运用VENSIM软件模拟不同干预策略的干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飞行员不安全行为的最佳干预策略组合为安全记录考核奖励程度、副驾驶转正/机长升职力度、监管力度、罚款力度、飞行技术训练强度的组合,到2020年实现不安全行为数量平均降低26%,在2020年改变干预策略数值,到2030年实现不安全行为数量平均降低54%。  相似文献   

3.
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出安全心理干预与行为干预方法。基于安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提出调查干预法、安全心理咨询干预法、危机干预法、文化干预法等安全心理干预方法。基于人的行为模式,提出安全观察与行为干预法、安全行为流程干预法、正向行为支持干预法等安全行为干预方法。阐述不同干预方法的基本原理,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安全心理干预的目的是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出现,安全行为干预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直接措施,通过采取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措施,可以控制事故的发生。在探讨不同干预方式的基础上对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方式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事故预防的行为干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故预防的行为干预技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林泽炎一般来说,预防事故可以从两个方面作努力,一是减少作业环境和机器设备中的事故隐患,二是干预作业工人任何不安全行为和心理因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作业条件的改善,机器设备的改进,以及人一机匹配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解析情绪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机制,探究情绪控制视角下的不安全行为矫正方法。从信息认知过程入手,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和情绪唤醒方法,基于个体信息认知模型,设计情绪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试验,通过测量不同情绪状态下工人的注意力分配、隐患识别和风险倾向,采用眼动热点图和方差分析(ANOVA),探究情绪在信息认知加工过程中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认知过程的信息获取阶段,正性情绪能够促进工人对现场危险的感知活动,而在信息分析阶段,正性情绪比负性情绪的工人具有更为显著的不安全行为倾向;基于个体信息认知的情绪不安全行为模型,正性情绪状态下的建筑工人更倾向于有意不安全行为,而负性情绪状态下的建筑工人则更倾向于无意不安全行为。建议施工企业应根据工人的情绪状态采取针对性的不安全行为管控措施,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少或避免地铁运营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对地铁列车驾驶员的综合管理水平,构建1种针对地铁列车驾驶员不安全行为的组合干预策略体系。基于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研究及问卷调查,采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针对地铁列车驾驶员不安全行为过程的“前-中-后”3个维度建立不安全行为组合干预模型,通过调节不同的干预策略探讨分析各种组合干预情况下不安全行为水平并验证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地铁列车驾驶员不安全行为发生前维度的干预策略效果相对最为显著,通过岗位胜任力及企业安全氛围建设等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水平,为地铁运营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7.
油田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与人心理行为有很大关系,了解油田作业现场人员违章的心理原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是油田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任务。通过对辽河油田兴隆台工程技术处油田作业现场64起真实有效事故进行回顾和原因分析,认为员工的不安全心理是油田作业现场造成事故最主要原因。总结出事故发生原因,分析其中人的员工不安全心理对事故发生的影响,提出对员工不安全心理的预防措施,提高作业工人安全心理水平来保障行为安全,才能有效防止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通过提出相对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把员工安全心理行为训练、员工安全心理团体辅导与讲座和个体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落实安全心理行为管理措施,不断改进心理干预手段,尤其是心理干预采用综合手段,可以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对油田作业现场事故的预防和生产安全有序的运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预测和解释建筑行业工人佩戴安全帽的行为意向,干预其佩戴行为,首先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框架,引入行为经验变量,其中包括过去行为和预期后悔2个二级变量;然后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施工作业人员佩戴安全帽行为意向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回收的306份有效问卷,验证研究假设。结果表明,行为经验、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佩戴行为意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引入的预期后悔变量对行为经验有显著正向影响;行为经验变量对佩戴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安全激励对具有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干预作用,识别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及干预因素,分别对具有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安全奖励和安全惩罚的干预机理进行假定。基于调研数据,采用SPSS和AMOS工具展开模型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激励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奖励对从众动机建筑工人的安全动机的端正产生0.108的正向影响、对安全能力的提升产生0.121的正向影响;惩罚对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的安全心理健康产生0.140的正向影响、对安全知识的学习产生0.250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预防具有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干预策略对建筑工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效果,改善建筑施工的安全状况,运用SEM-SD的方法识别建筑工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首先,构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SEM),确定各影响因素与各干预策略之间的路径系数;然后,利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仿真各干预策略对各影响因素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干预策略实施过程中,建筑工人的安全价值观水平和安全能力水平显著提高,不安全心理水平、不安全生理水平和不安全行为水平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形式,建筑工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得到有效调整。  相似文献   

11.
为系统把握当前采矿业行为安全管理研究成果并探析未来发展方向,运用文献综述法,在职业心理学视域下回顾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数据驱动模式与行为干预机制。结果表明:社会心理风险、人格特性与心理状态是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亟需围绕其作用机制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外部环境、人格特性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足是制约采矿业行为安全理论发展的瓶颈,基于建构主义及认知神经学的研究是促进理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心理因素与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具备长期性、复杂性,可推动开展纵向研究获取多时间点数据,促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融合;行为干预机制涉及安全监管保障和安全教育培训两类途径,需进一步发挥多主体协同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的控制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事故,须分析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从各种不安全行为中提取13个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和调研获得直接影响矩阵,借助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方法(DEMATEL)计算出每个因子的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由此分析出安全态度、安全技能、安全认知和安全培训在影响因素体系中最为重要,领导的重视对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有很大影响。结果表明:个人因素是影响工人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通过影响个人因素影响工人的安全行为。最后,针对个人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开展安全培训、加强现场行为管理、加强安全心理干预、完善用工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预防地铁施工安全事故,考虑地铁施工的复杂特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地铁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子。首先,基于行为主义、认知、行为约束力等理论,分析其形成机制;然后,结合问卷调查,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简化样本数据,并进行降维;最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各影响因子与地铁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因果路径关系。结果表明:地铁施工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是刺激因子和约束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工作环境和心理状态对其影响强度最大,经验和技能对其影响强度最小。  相似文献   

14.
煤矿工人安全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认知能力,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从管理角度提出组织政治(煤矿企业正式结构外的决策影响力)、管理公平性和管理者安全支持对安全认知影响的假设关系。利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3个因素对安全认知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管理者安全支持和管理公平性对矿工安全认知有直接影响关系;组织政治对管理者安全支持和管理公平性具有直接负向影响关系,并通过管理者安全支持间接负向影响安全认知;管理公平性对管理者安全支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通过此变量间接影响安全认知。管理者安全支持和管理公平性是矿工安全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预测矿工安全认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研究摩托车驾驶员闯红灯的行为意向。设计调查问卷,获得160份有效样本;采用最优子集法筛选TPB基本变量、扩展变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得到包含态度、危险认知、过去行为、预期情感、是否有汽车驾照和是否发生过交通事故等6个变量的最优子集;使用分层回归分析最优子集对闯红灯行为意向的解释能力,并提出相应的交通安全干预措施。结果表明:该子集可以解释闯红灯行为意向方差的29.6%,态度对闯红灯行为意向有最显著的正向影响,危险认知对闯红灯行为意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过去行为和是否有汽车驾照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也对该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重点从纠正摩托车驾驶员对闯红灯的态度、提高危险认识和加强交管部门监管等方面,制定安全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消极情绪对建筑工人的不良影响,探究精神支持对消极情绪的干预效果,以及消极情绪对不安全行为的作用路径,构建消极情绪、安全能力、不安全动机和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模型,进一步构建精神支持对它们的干预机制模型。基于一线建筑工人的调研数据,采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消极情绪对安全能力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对不安全动机和不安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精神支持对消极情绪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精神支持干预后,消极情绪对安全能力和不安全动机的直接作用路径消失,消极情绪对不安全动机的正向作用减少;安全能力对不安全动机的正向作用增强;安全能力和不安全动机对不安全行为的负向作用减小。  相似文献   

17.
预防事故的行为干预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行为干预技术是近来国外一种颇为盛行,效果甚好的以“人”为中心的事故预防方法。概要介绍此技术的研究现状、理论依据及要点、应用情况和在我国开展应用研究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民航机务维修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干预策略,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依据,探究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采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构建机务人员不安全行为干预模型。以S公司为例,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机务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为5类,包括心理、生理、能力、管理和环境。在干预策略的模拟中,仅仅加大作业环境安全专项投入虽然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但易使员工放松警惕;作业标准化能够显著干预不安全行为;加大惩罚力度能在短时间内干预不安全行为,但不利于建立不安全行为档案。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影响驾驶人风险行为的内在机制,基于知信行(KAP)理论,引入个性特质变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驾驶人风险行为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驾驶人风险认知、风险态度及人格特质对驾驶人风险行为的影响,构建驾驶人风险行为模型。结果表明:风险认知、风险态度对风险行为显著正相关,感觉寻求人格特质能直接影响驾驶人的风险行为,也能通过风险认知和风险态度的中介作用对风险行为产生影响。校正驾驶人对风险的认知与态度能够干预并改变驾驶人的风险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为防治急性应激对列车驾驶员认知加工和安全驾驶产生的不利影响,首先,梳理现有急性应激测评指标,列出各指标的优缺点;然后,探讨急性应激对何种认知成分和绩效产生影响;最后,考虑个体差异因素在急性应激对认知加工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针对性地提出急性应激干预方案。结果表明:如果问卷实施简单,可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事件相关电位(ERP)指标可将应激与认知成分相关联,灵敏度较高;激素等指标反馈应激较灵敏,但易受干扰;眼动指标能反馈应激状态下的注意变化;急性应激会影响注意、执行功能及其子成分和决策;性别、年龄、经验和人格特质会在急性应激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提出系统的列车驾驶员急性应激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