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黑龙江省开展了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城镇共有178个饮用水源地,其中河流型18个,湖库型23个,地下水型137个。河流型和湖库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下水类型饮用水源地有50个未达标,占地下水类型水源地总数的36%。水源地保护区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755.43万吨/年,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2999.66万吨/年,非点源废水排放量38618.46万吨/年。掌握了黑龙江省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和污染状况,制定了不同类型饮用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对策。推动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了黑龙江省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城市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年-2008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福建省城市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评价及趋势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城市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较好,水质逐年改善,冬半年水质优于夏半年,湖库型水源地未出现水质富营养化现象;不同水体类型水源地中,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最好,河流型水源地次之,湖库型水源地水质较差。本文针对福建省城市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及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为领导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荆州市境内所有139个乡镇以上所有饮用水水源地和44个典型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进行了调查,深入分析了饮用水水源地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分散式畜禽养殖、农业面源等污染情况,并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全市183个饮用水水源地有达标个数为85个,达标率为46.45%。其中,河流型水源地达标率为79.01%;湖库型水源地达标率为40%;地下水型水源地达标率为12.5%。最后总结了荆州市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前置库中构建固定化微生物-水生生物强化系统处理太湖入湖河道污水,以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在驯化期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30 mg/kg,驯化期后每月投加1次(20 mg/kg),强化微生物的活性.监测期间(5-11月)库水进水ρ(TN)为0.54~1.59 mg/L,ρ(TP)为0.079~0.172 mg/L,ρ(CODMn)为5.41~13.40mg/L,前置库水力停留时间约为9 d,TN,TP和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0%,42.2%和50.8%.固定化微生物区域微生物数量高于水生植物根际区1~2个数量级,反硝化菌数量达到109,水生植物根区微生物数量也高于示范区自然水体2~3个数量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水生生物强化系统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效果明显,但其在前置库中的长效运行,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现状调查评价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水源地是用途最为重要的水源地,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一直是水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对安徽省境内的116个城镇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的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深入分析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分散式畜禽养殖、农田径流以及水产养殖方面的污染情况,并对安徽省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状况进行了水质评价。最后提出了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管理对策。结果表明,全省116个饮用水水源地达标个数为105个,达标率为90.5%。其中,河流型水源地达标率为93.3%,湖库型水源地达标率为87%,地下水型水源地达标率为88%。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山地丘陵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水质的影响,利用2014年丹江口库区流域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分辨率为30 m)和14条入库河流的水质数据,以库区14个小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流域分割和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对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区14条直接入库河流ρ(CODCr)、ρ(TN)、ρ(NH4+-N)和ρ(TP)年均值分别为14.98、4.06、1.32和0.17 mg/L,可将其划分为3组,即清水保育型、轻污染防控型和重污染治理型,各组之间的显著性差异指标为ρ(CODCr)、ρ(NH4+-N)、ρ(TN)和ρ(TP).冗余分析显示,建设用地对14条主要入库河流水质指标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对重污染河流ρ(TN)、ρ(CODCr)和ρ(CODMn)的影响较大,应划为蓝线优化开发区;耕地对清水保育型和轻污染防控型河流ρ(TN)和ρ(TP)的影响较大,并且对ρ(TN)的影响大于ρ(TP),划为黄线控制区;林地有助于削减水体污染物,是流域主要清水产流区,划为红线保护区.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福建省不同类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本状况和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饮用水源地工业污染点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和非点源污染现状,针对污染现状分析了水质超标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不同类型饮用水源地保护对策,建议在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区及附近区域,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河岸缓冲带建设"三道防线,河流型水源地从加强内河整治力度、合理布局排污口、加强车辆运输管理、合理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等方面出发,建设生态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蠡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前后水质及水生态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对蠡湖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对工程实施前后蠡湖水生态环境的变化及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蠡湖水质明显好转,水体中ρ(TN)、ρ(TP)、ρ(CODMn)和ρ(Chla)年均值显著下降(P<0.01),ρ(TN)、ρ(TP)、ρ(Chla)分别由综合治理前 (1992—2002年平均值) 的5.77、0.19 mg/L和59.90 μg/L降至综合治理后的3.13、0.13 mg/L和27.12 μg/L,ρ(CODMn)则由7.09 mg/L降至5.00 mg/L以下;表层沉积物中w(OM)、w(TN)和w(TP)分别由2001年的40.40、1.19、2.61 g/kg降至2012年的19.60、1.16、0.59 g/kg;2012年生态修复工程区内初步形成了一个水生植物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综合整治后,水质改善效果明显,但部分水体感观指标〔如ρ(TSS)、SD(透明度)〕改善效果不明显,底栖动物优势种群仍为耐污种,生态系统完全恢复还需时日.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以提高透明度、恢复沉水植物为核心的生态优化调控,促进蠡湖由藻型浊水稳态向草型清水稳态转变.   相似文献   

9.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饮用水水源保护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也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对2011年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2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本情况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评价了水源地水质现状.结果表明,全省23个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以Ⅱ、Ⅲ类为主,湖库型水源地水质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本文也分析了水源地水质超标原因、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后提出了不同类型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与污染源相互作用的机理,综合考虑污染源荷载风险(L)、地下水污染风险(V)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属性(P),建立了一套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中21个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加权求和模型,构建了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指数(I)的计算方法;依据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指数将污染源风险等级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以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供水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控制流域水质污染,保障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通过测定北京境内密云水库流域水体夏季悬浮颗粒有机质(POM)的浓度水平及其碳、氮同位素特征,同时以京密引水渠水体为参比,对密云水库汇水流域水体POM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密云水库流域水体夏季颗粒态有机碳(POC)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4~0.71 mg/L,平均值...  相似文献   

12.
为调查滹沱河冲洪积扇地下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状况,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该区16种US EPA优先控制的PAHs进行了分析,并对PAH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来源与饮水健康风险进行了调查与评估.结果表明,51个点位中仅有2个点位未检出PAHs, PAHs的浓度范围为未检出~334.3ng/L,平均值为58.0ng/L,低于国内报道的其他地区的污染水平.研究区岗黄水库之间河谷裂隙孔隙水单元(G1),滹沱河冲洪积扇扇顶部孔隙水单元(G2),滹沱河冲洪积扇扇中部孔隙水单元(G3)3个水文地质单元PAHs平均浓度分别为215.2ng/L, 9.8ng/L,9.2ng/L, 其中G1以3~4环PAHs为主,而G2, G3以2~3环PAHs为主.分子比值法污染源解析表明,G1单元地下水PAHs污染源主要为煤与生物质燃烧,而G2, G3单元污染源主要为石油制品.采用US EPA推荐的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饮水健康风险进行评价,发现研究区G1单元PAHs饮水终生致癌风险平均值为2.1×10-5,超过可接受水平,应当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3.
快速城镇化会加剧地表水体氮磷营养盐的富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研究城镇分布对河流与湖库氮磷污染特征的影响,分析其污染热点与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调查了新安江水系及千岛湖水体氮磷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揭示了千岛湖水体氮磷污染的来源. 结果表明:①时间上,新安江水系氮磷浓度季节性变化差异明显. TN浓度表现为冬季枯水期〔(1.96±1.24) mg/L〕>主汛期〔(1.63±0.71) mg/L〕>春汛期〔(1.42±0.49) mg/L〕,TP浓度表现为主汛期〔(0.101±0.049) mg/L〕>冬季枯水期〔(0.067±0.068) mg/L〕>春汛期〔(0.06±0.033) mg/L〕,汛期氮、磷浓度分别是非汛期的1.6和2.4倍. ②空间上,城镇污染对水体营养盐浓度影响显著. 水体流经人口集中、城镇化程度高的屯溪区后,TN、TP、NH4+-N浓度平均增幅分别为86.1%、77.7%和164.4%,干流水体受纳歙县城镇三大支流来水后,TN、TP浓度平均增幅分别为47.6%、70.3%. ③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 km缓冲区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占比与氮磷营养盐各形态浓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建筑用地面积占比对NH4+-N浓度影响较大(R=0.323,P<0.001),耕地面积占比对NO3?-N影响相对较大(R=0.265,P<0.05). 研究显示,城镇面源污染是新安江水系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降雨径流是水体磷富集的主要驱动力,枯水期城镇污染对水体氮浓度的影响较大,在千岛湖营养盐控制中应尤为关注上游城镇污染管控.   相似文献   

14.
桂林峰林平原区岩溶含水层氮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桂林东区岩溶含水层氮污染特征,依据地层结构及土地利用状况,选择桂林东区27个地表水与地下水采样点进行取样分析. 结果显示:桂林东区地下水NO3--N污染较为严重,ρ(NO3--N)平均值(以N计,下同)为9.15mg/L,濒临世界卫生组织的地下水饮用标准界限(10mg/L);ρ(NH4+-N)基本未检出,ρ(NO2--N)较低且NO2--N主要存在于地表水中,NH4+-N和NO2--N都不是该区地下水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ρ(NO3--N)水平(0.088~46.700mg/L)不同. 居民区生活污水和牲畜粪肥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NO3--N污染源,种植蔬菜施用的有机肥则是农业区的NO3--N污染源. 此外,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在研究区地下水流场内沿地下水流方向ρ(NO3--N)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东北湖区典型流域生态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估东北湖区湖泊生态安全,在山口湖流域水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对山口湖流域水环境质量、陆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流域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①2014年山口湖水体氮、磷、有机物质量浓度较低,各月营养水平存在较大波动:3月冰封期ρ(TN)、ρ(TP)和ρ(CODMn)最低,分别为0.681、0.022、6.31 mg/L;5月冰层溶解时ρ(TN)和ρ(CODMn)最高,分别为1.771、8.27 mg/L.在3条入湖河流中,长水河受生活源和农业面源污染较重,ρ(TN)年均值为2.244 mg/L,超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限值;南水河污染较轻,ρ(TN)、ρ(TP)平均值分别为1.061、0.059 mg/L;土鲁木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污染最轻.②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除5月外,2014年山口湖水体总体上处于GB 3838-2002 Ⅲ类水质.③1988-2014年山口湖陆域生态系统处于优秀状态,但健康指数由1988年的90.06降至2014年的87.63,森林覆盖率下降、农田比例增加是陆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下降的主要原因.④2014年山口湖流域生态安全指数值为72.61,处于较安全状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入湖污染物未有效控制、透明度低、水产品供给指标功能较差、污染物处理能力差是影响山口湖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需减少农田化肥施用量,加强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控制污染物入湖量,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提高山口湖流域生态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6.
晋江金鸡闸断面是泉州市重要饮用水取水口断面,其水质安全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晋江金鸡闸断面水文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借助水文统计及降雨径流与面源污染关系分析,提出确定不同水平年典型污染物质量浓度年际及年内变化的方法,进而确定面源污染负荷和水质敏感期. 结果表明:从枯水年到丰水年,CODMn、NH3-N、TP的面源污染贡献率随降雨径流量的增多而增大,分别为30%~74%、53%~61%、39%~62%;ρ(NH3-N)和ρ(TP)的年均值随降雨径流量的增大而减小,ρ(CODMn)与降雨径流量关系不密切. 在丰水年、偏丰年及平水年ρ(CODMn)、ρ(NH3-N)、ρ(TP)的年均值变化均较小,而在偏枯年和枯水年变化较大;三者年内变化规律相近,ρ(NH3-N)和ρ(TP)的峰值一般出现在3月、4月,并且峰值大小与年降雨径流量呈反势,ρ(CODMn)峰值及与年降雨径流量关系不明显. 除3月、4月外,ρ(CODMn)、ρ(NH3-N)大多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限值,而ρ(TP)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7.
西北旱区盐湖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对吉兰泰盐湖盆地地下水污染源的识别与管理,系统采集区域内71个地下水样品,测定16项地下水质关键指标;以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为依据确定特征污染物,利用因子分析(FA)确定地下水水质指标的因子分类,以地质统计学插值绘图揭示不同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APCS-MLR(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量化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内ρ(Cr6+)、ρ(As)、ρ(NH4+)、ρ(F-)、ρ(Cl-)、ρ(NO2-)、ρ(CODMn)、ρ(TDS)、pH等9项地下水水质指标均存在超标现象,其中ρ(NH4+)、ρ(Cl-)、ρ(F-)超标较为严重.通过因子分析法筛选出影响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6个公因子,即溶滤-富集作用因子(F1,贡献率为24.61%)、农业活动因子(F2,贡献率为20.38%)、原生地质-农业生产、生活污染因子(F3,贡献率为11.72%)、工业生产污染因子(F4,贡献率为10.38%)、地质环境背景因子(F5,贡献率为10.78%)、原生地质因子(F6,贡献率为10.61%),其中F1、F5、F6为环境影响因子,F2、F3、F4为人类活动影响因子.采用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得到因子得分,巴音乌拉山一带整体污染因子得分较高,乌兰布和沙漠存在点状高值区,图格力高勒沟谷上游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而盐湖盆地东南大部分区域水质相对较好,其分布与变化受到天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利用APCS-MLR得到各水质指标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线性拟合优度)均大于0.7,APCS-MLR可较好地评估各因子对水质的贡献率.研究显示,因子分析与APCS-MLR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对地下水化学组分进行定性识别与定量解析.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019年7-11月大通湖湖区33个采样点的8个水质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法对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大通湖湖区水质的时空特征,识别了主要影响因子和污染源.以单因子指数法为评价方法,2019年7月大通湖水质为Ⅴ类,8月为劣Ⅴ类,9-11月大通湖湖区水质有所改善,为...  相似文献   

19.
定量研究水生生物对水环境参数的适宜值是评估栖息地质量和维持生物完整性的主要途径. 以辽宁省太子河流域为研究范例,选择Y(优势度指数)大于0.000 1的硅藻为研究对象,结合水环境参数,采用CCA(典范对应分析)、CART(分类回归树)和WA(加权平均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硅藻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计算硅藻对驱动因子的最适值. CCA结果表明,IOS(底质指数)、ρ(TDS)(TDS为总溶解固体)和ρ(CODMn)是硅藻群落的驱动因子;CART预测结果表明,IOS高的水环境硅藻密度高于IOS低的水环境,ρ(TDS)和ρ(CODMn)低的水环境硅藻密度高于ρ(TDS)和ρ(CODMn)高的水环境;WA结果显示,96种硅藻对IOS、ρ(TDS)和ρ(CODMn)的最适值范围分别为1.00~6.44、60.29~820.30 mg/L和0.46~2.89 mg/L. 钝端菱形藻解剖刀变种和尖端菱形藻适宜栖息于IOS较低而ρ(CODMn)较高的水环境, Gomphonema trancatum和肿大桥弯藻则适宜栖息于IOS较高的水环境;缠结异极藻二叉变种和尖细异极藻适宜栖息于ρ(TDS)较高的水环境,弧形峨眉藻和克洛钝脆杆藻则适宜栖息于ρ(TDS)较低的水环境;弧形峨眉藻和隐头舟形藻威蓝变种适宜栖息于ρ(CODMn)较低的水环境. 针杆藻和桥弯藻对IOS的最适值高于舟形藻和菱形藻以及其他藻种,96种硅藻对ρ(TDS)和ρ(CODMn)的最适值均表现为菱形藻和异极藻较高、针杆藻和桥弯藻较低.   相似文献   

20.
余辉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11):1243-1250
琵琶湖富营养化全面有效的控制得益于对流域污染源的系统控制. 琵琶湖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包括通过立法与监管严格控制工厂与企业的污水排放、城镇污水管网与大型污水处理设施的高度覆盖、农业集落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三部分,流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全覆盖及高度处理技术的普及是其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 琵琶湖流域城镇下水道普及率达86.4%,主要污染物——TN、TP及CODMn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0.0%、98.7%及94.6%. 琵琶湖流域同时实施了净化槽普及、设置农业集落排水处理设施、初期雨水净化处理及农田循环灌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面源治理对策. 通过综合治理,琵琶湖主要入湖污染负荷明显减少,与1985年相比,2012年CODMn点源污染负荷减少了76.8%,TN减少了45.5%,TP减少了65.6%. 与之比较,我国的湖泊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有针对性的地方排放标准的缺失及执法力度的不足、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及运营管理技术上的差距、面源污染对策的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