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衡地动仪至今仍未得到公认的复原模型,通过对张衡的哲学思想、科学成就等史料研究,对袁宏著《后汉纪》中描述地动仪的文字内容进行分析,对张衡研制的“地动仪”和“水运浑象”进行比较,认为地动仪为自动运行一体化精密仪器,可实现对微弱地振动信号感知、放大和记录功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科技水平,提出了三点悬挂复合物理摆+机械杠杆放大的地动仪复原技术方案,详细介绍了地动仪摆锤的悬挂方式、八个方向地振动信号的提取、机械杠杆放大机构和擒纵机构的设计思路,并研制了实验样机,证实地动仪工作原理具有科学性,且能与文献中描述地动仪的文字内容相互验证。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揭晓的2002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研制、生产、集成和推广应用”项目捧走。 这是继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监测仪器——地动仪,在跨越1870多年的星汉长河之后,两位中国地震科学家的手“握”在了一起。中国,又一次站在了世界地震监测技术的前沿,开启了我国数字地震监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发生在农村的五六级地震.给农村造成重大的损失。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能使一个中等地震,就给农村牧区造成那么重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呢?思考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农村建筑没有采取抗震设防措施:二是广大农民对地震灾害缺乏认识。地震科普知识匮乏。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用于展示城市燃气管道地震安全控制系统工作机理和控制效果的演示系统。对演示系统地震阀门的原理和性能作了阐述,对演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效果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该系统可用于科普场馆或相关单位介绍城市燃气管道地震紧急处置的原理,系统已在唐山市地震博物馆安装应用。  相似文献   

5.
冯锐  肖莉 《防灾博览》2004,(6):28-30
迄今为止,“小谚语,大道理”已在“科普园地”刊出了15篇,涉及的内容有宏观前兆、预测方法、抗震设防、震害防御等。当然,地震谚语远不止这些,刊登这一系列文章,是本刊在科普体裁通俗及深度上的一次尝试。我们想以此为引子,繁荣系统内外科普创作的园地,也期待着有更多的地震科学工作者以深切的责任感,关注科普园地,并赐予更多的心血精品。此栏目推出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厚爱,这无疑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在此谨表示诚挚的谢意。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努力,把地震科普搞得更活更好。  相似文献   

6.
感悟     
欣阅《防灾博览》第六期卷首语“呵护中的感悟”一文,总叫人感到中国地震局和广大地震工作者以及这份刊物的不凡。作为中国地震局唯一面向社会的防震减灾科普载体,注重把经济愈发达愈要居安思危,愈要把因震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作为办刊宗旨,铸就了地震工作者和这份刊物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侯风地动仪的发明者——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衡,早已广为人知。对于张衡的爷爷,很多读者却比较陌生。《后汉书·张衡传》里也只有7个字: “祖父堪,蜀郡太守。”其实,张堪在《后汉书》里也有传,记载也比较详细:张堪,字君游, 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人。父母双亡后,张堪将数百万遗产让与侄子, 16岁到长安学习儒学,品行出众,被老  相似文献   

8.
正公元132年,我国学者张衡创造了一台"地动仪",这是一个铜制的圆筒,上面有一个圆顶,也是铜制的。圆筒的内部装置着机关,外边铸有八个龙头,口中含着铜丸,朝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要是某方发生了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头口中的铜丸就会掉下来,正好掉进下面放着的铜蟾蜍的口里。当时,这台仪器设在东汉的首都洛阳。有一回甘肃西部发生了地震,洛阳的居民都没有感到震动,张衡却根据仪器的指示及时发觉了,可见他创造  相似文献   

9.
愉快的奉献     
地震系统的清贫是众人皆知的。在地震系统即使当了“七品官”,也是要带头做工作,多作奉献。有人认为这种奉献赔青春,赔终生,到头来依旧两袖清风,得不偿失,似乎地震事业的历史是为之而工作的人们的辛酸奉献史。然而,我以为那是愉快的奉献史,因为,地震人的奉献能给人类带来安全的生活空间,人应该为自己的奉献创造的祥和而欣慰和骄傲。不是吗?湖北省地震局原调资处处长王炳龙生前住院期间,看望他的人络绎不绝,兄弟单位慰问的电话响个不停。一位清贫单位的“七品官”能够拥有如此富裕的爱,他该是多么的自豪和愉快。地震战线又有多少个像王炳龙这样的职工啊。王炳龙在他弥留之际,笔者亲眼目睹了他在奉献完自己毕生精力后的满足与快乐,当他留  相似文献   

10.
防震减灾,造福人民。高质量的地震安全,离不开高质量的防震减灾科普。高质量的防震减灾科普,必然要全民参与共享。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把防震减灾列入"全域科普"重要内容,地震、应急、科技、科协等多部门联手,着力打造防震减灾全域科普,通过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推动和促进全民参与共享,取得了良好的防震减灾科普实效。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灾害。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了解认识我们地球和地球内部的兴趣,期待人类早日能给地球做个B超。此文正是这一领域不断探索,具有前沿性的高级科普文章。  相似文献   

12.
在通往香山公园的一条新开拓的公路边,有一座依山而立、造型独特、与香山饭店相映成趣的“亮点”工程。这就是《中国地震科普教育馆》。 该馆造型独特,富有现代感的球形网体(22.5度的倾斜代表地球的自旋)与蕴涵源远历史的大理石方形基座结合为一体,擎天柱地,给人一种威严,又透出几分灵气的感觉。在展馆的围墙外,赶早来香山晨练的人们,每到此处,不由得放慢了脚步,驻足远望,议论一番。 看得出,人们很关心这个展馆的内容。 让我们在此,在它正式对外展出之前,选择几个“片段”,介绍给关心它的朋友们。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地震局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全力普及地震科普知识,不断创新形式,别开生面地打造大众化,人性化,基层化的防震减灾宣传的新品牌,为弥合8.16地震给各族群众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提供“良药妙方”。  相似文献   

14.
科普作品是把专门科学知识交给非专业人员的桥梁。英语中的“popular science”大致对应汉语中的“科普”。科普的作用不容忽视。从小处说,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本人专业以外的科学技术内容;从大处说,涉及提高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这一点,在理论上似乎没有  相似文献   

15.
贺明静 《灾害学》2007,22(2):141-141
这是笔者在实地考察时收集的地震碑文。一则是记述1303年山西洪洞-赵城8级地震在陕西省蒲城县震情的《重修蒲城县廨宇记》,过去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这次地震在陕西省的地震灾害只有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县厅倾圯”一则。这则碑文证明蒲城于当时“屋宇垣牖倾倒尤甚”,所受破坏不低于朝邑;同时也提示我们,至少在蒲城以东的韩城、合阳、澄城、大荔等地也有可能找到这次地震破坏的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16.
田力 《防灾博览》2007,(5):30-30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城南街道办事处是德阳市地震局抓的地震科普进社区的一个重点单位。德阳市地震局与旌阳区街道办事处联手,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列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投入人力、物力在社区内建造了防震减灾科普文化活动中心、科普阅览室,成立了地震志愿者队伍、地震科普电影放映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苏幼坡  刘瑞兴 《灾害学》2000,15(2):33-37
基于唐山地震和阪神地震 ,从理性认识的高度分析了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主要时序特性。这些特性是地震救灾的一种规律 ,它们取决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 ,多种灾害的叠加性、综合性和不能自发复原性 ,灾民性命救助的急迫性和救灾内容、步骤、方法的雷同性等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头 5年是实现我国防震减灾十年目标的冲刺阶段 ,也是我国地震系统科技人员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因此系统内人才的规划对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这一时期地震系统科技及管理人才的培养、选用和管理等提出设想和建议 ,对营造培养“十五”期间地震监测预报人才的良好环境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09年5月1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里打破了往日的宁静,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担的《幼儿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科普教育项目》启动会正在这里举行,同时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还请来了许多嘉宾及家长学生共同参加同时举办的“5·12首届防灾减灾日幼儿地震科普公益活动。活动主题:“从大震灾中吸取教训,守护生命闪光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章静 《防灾博览》2013,(3):52-55
多址技术是发展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多址技术在地震监测与地震现场应急卫星通信网络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科普的角度向读者简单阐述了地震行业卫星通信系统的构成及业务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