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基于对称性的中国台湾地震趋势判断及物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灾害的综合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灾害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对自然灾害进行准确的趋势判断,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以台湾地区地震空间对称性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台湾地震空间对称轴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物理基础,结合可公度研究理论分析强震灾害趋势,从而为判断地震灾害未来发生的时间、空间趋势提供一些理论思考和方法借鉴。结果表明,台湾M≥7.2级地震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南北对称性特征,其对称性有一定的动力学基础,并且可以作为区域地震未来趋势判断的依据。其中2012、2014年台湾发生M≥7.2地震信号较强,须密切关注此地震趋势信息。综合空间对称性的信息分析,下次发生地震的可能地区是台湾中北部地区。该研究对认识重大灾害成因机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近海2004年12月26日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的沿海地区,甚至到达了东非沿岸。这次海啸灾难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我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员,随队赴灾害最为严重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市进行救援,亲历了这次世纪大劫难救援现场。本文想对此次灾害谈谈我们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1984年1月16日至19日在台湾举行了关于减轻多种自然灾害的联合讨论会。与会学者就地震学、岩土工程、洪水灾害与控制、极端气象条件与预报、风力与抗风设计、地震工程和自然灾害紧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建议在下列学术领域加强综合研究.一、地震工程A、强震地面运动的研究1、一个点上的三维强震地面运动随时间的变化可通过富里埃谱、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概率分布、平均值、变异系数等表征,要研究①震源机制影响;②场地影响;③震中距影响;④震级影  相似文献   

4.
我国许多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位于地震易发区,地震给这些城市和地区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76年唐山地震、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地震易发区城市和地区的防震减灾基础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震的直接灾害是由地震波在地表传播引起的强震地面运动造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未来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需要根据未来地震发生情况下的强震地面运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准确地预测未来地震发生时的强震地面运动是抗震设计和加固的重  相似文献   

5.
刘波  胡卸文  何坤 《灾害学》2024,(1):177-187
为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灾模式,首先基于植被退化趋势法和全球地表类型覆盖图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研究区震裂山体进行识别,建立了124处典型震裂山体灾害点数据集。分析表明: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峰值加速度(PGA)等值线和断层距呈现高度正相关性,受高程放大效应和地形影响,85.48%的灾害点发育于泥石流沟域内,同时94.35%的震裂山体来源于同震滑坡后缘的持续变形;震裂山体主要成灾模式包括高位震裂山体高速崩滑碎屑流、高位震裂山体崩滑铲刮侵蚀型泥石流和高位震裂山体多点崩滑堵溃型泥石流三种灾害链。研究结果对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全面识别和综合防治及强震区工程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正如印尼亚齐与尼亚斯重建机构负责人介绍的那样,印尼的众多岛屿均处在地震带上,"都很不安稳"。经历多次地震灾难的"万岛之国",在灾害管理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印尼政府曾因灾后救援不及时和低效率,广受民众诟病。印尼全国救灾管理中心曾一度隶属于副总统秘书处,只在灾害发生后才发挥有限的协调作用。2007年,印尼政府出台了《灾害管理法》,规定全国救  相似文献   

7.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川滇地区为我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地震活动频繁。在对川滇地区强震灾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分别预测了该地区下(几)次可能发生强震的趋势,以便能更好地配合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8.
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灾害经济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各国政府在灾害管理实践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结合"汶川地震"灾害经济管理的实际,就完善我国以人为本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和确保地震重灾区的可持续重建,提出了7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华东地区1300年以来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利用强震组增益P、强震组效能R和强震组分布变异值S等三种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区不同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呈现不同的特征和分布类型; 同时用b值方法分析了目前地震活动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用泊松模型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及R/S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统计了公元960年到1979年我国地震、洪涝和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的时间及死亡人数,以分形几何中的Cantor集合为模型,发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分形特征,并采用Smalley方法分别计算了不同灾害发生时间序列分布的分维值,它们均在0.5左右,同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分形Cantor集合相比分维较小,说明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自组织程度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危害程度将可能进一步提高;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R/S分析,得出3种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序列的H指数均在0.28左右,同日斑指数、树木年轮、湖泊水位变化等自然现象相比较小,说明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短程相关性,其发生规律没有日斑指数等自然现象明显.该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灾害学》2016,(3)
2015年云南省先后经历了沧源5.5级地震、镇雄洪涝、富宁滑坡、华坪洪涝、昌宁泥石流和昌宁5.1级地震、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灾害特点是: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严重;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在20 d内发生3次地震;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风雹灾害发生点多面广对农作物影响严重;单点性强降雨频繁发生。该文对2015年云南主要自然灾害灾情进行了综述,对各灾种时空分布和成因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2016年防灾减灾对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灾害易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区域减灾防灾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从风险概念和风险度的表达入手,探讨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对象及其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并对灾害易损性评估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对灾害风险下的生态系统易损性关注不多。因此以区域为研究尺度,构建了生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框架,选择危害风险性指数反映灾害危险程度,选择防灾能力指数、承灾能力指数、恢复力指数等构建了生态系统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体系。在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认真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复杂性灾害系统的研究、灾害易损性基础理论及定量方法的探索、自然灾害风险研究体系的时空尺度的扩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精度和可信度的提高是未来灾害风险评估值得重视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防灾博览》2005,(1):7
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2005年1月6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地震海啸后东盟领导峰会,关于帮助东盟国家建立强震海啸预警台网的倡议,中国-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于2005年1月25-26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时空尺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思健 《灾害学》2012,(2):1-6,18
自然灾害风险存在着显著的动态特性,即灾害风险会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呈现出差异。研究自然灾害风险的时空差异是对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其中,时空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选择恰当的灾害风险分析的时空尺度。广度与粒度是时空尺度的两个孪生指标,时空广度限定了灾害风险评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范围,而时空粒度则是量度灾害风险时间和空间差异的最小单元。列出了风险时空差异的表达式,深入探讨自然灾害风险的时空尺度,并对我国三种典型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涝和台风)风险分析的时空尺度选择进行了讨论,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时空差异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中国在1991~1995年期间,应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它包括洪水、林火、干旱、雪灾、地震、沙漠化和松毛虫灾害等七种自然灾害。整个研究和应用工作主要包括下述几部分:·建立灾害历史数据库和灾害背景数据库;·研究重大自然灾害的区划和危害程度分区;·建立单灾种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在微机或工作站系统上);·对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林火、地震等)建立应急反应系统;·应用这些技术和系统对1991年以来发生的洪水、干旱、林火等进行监测与评估,为主管部门防灾救灾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本文是在集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新疆乌恰—伽师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发生强震。本文对该区域构造、现代应力场的分布和强震活动特征以及这样一个地震重灾区的防震减灾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区内活动构造极为发育,为强震活动提供了背景;强震震源机制解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受近南北向的水平压应力为主,震源断错具有不同性质。近半个世纪以来该区遭受多次7级强震、数次6级地震灾害,特别是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伽师县连续发生7次6级强震,给该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文中就如何提高该区防御地震能力,减轻震害损失提出了几点具体对策和适合该区大震应急的实施办法,可供乌恰—伽师多震区综合防震减灾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成良霞  苏生瑞  李松  张宁博 《灾害学》2012,(2):82-86,91
地震可以引发多种灾害链,尤其是强震。震区环境不同,引发的灾害链也不同。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映秀至卧龙公路两旁次生地质灾害尤为严重,先后多次中断震中交通生命线,严重影响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由于山区公路环境具有特殊性,通过对震后映秀至卧龙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山区公路强震灾害链主要可以分为公路自身系统及其灾害链和公路社会系统及其灾害链,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对山区公路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链式影响提出了不同的灾害防治措施,以求达到断链的目的,将损失最小化。同时也为将来发生强震后山区公路的抢通与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考虑自然灾害的危险性、灾害的经济与社会易损性和风险区的工程防御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了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分析的数学模型。选择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地震、地质灾害、洪水和台风等4种自然灾害作为灾害危险度评判的灾种,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中国由然灾害保险风险进行了评判。并根据评判结果绘制了中国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9.
减轻自然灾害计划是1977年美国国会以立法形式制定的国家计划,包括地震、洪水、火山、滑坡等单个灾害的研究计划,也成为永久性计划,因为每年美国因自然灾害蒙受的经济损失多达250亿美元。国会在评估整个计划过程中特别强调减灾的国际合作和灾害研究的创新两方面。评估指出:由于减灾技术计划的实施,已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0.637%,该计划对加强美国减灾技术实力、改进城市建筑物、生命线设施的地震安全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减灾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针对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的世界难题,在可公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时间对称性观点;进而对陕西及可能影响到陕西的部分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趋势研究。研究认为,2010年、2012年、2013年及2019年,陕西及邻近地区有发生重大灾害的可能性。并认为,适应全球变化首先要适应频繁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