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双碳目标”是我国进行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真实准确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环境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良性运行更是依赖于碳排放相关信息的公开。目前,我国不断推动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但现有的规定仍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是碳市场信息公开主体范围较窄,其次是碳市场信息公开内容不够全面,最后是惩戒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对此,应完善碳市场信息公开立法,扩宽覆盖主体范围,扩大信息公开内容,不断完善惩戒和激励机制以便深化碳市场环境公开制度改革,更好地发挥信息公开制度对碳市场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存在的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列举事项范围过窄等问题,极容易成为政府规避环境信息主动公开的借口。因此,必须要增加政府环境信息主动公开的概括性规范,以克服列举过程中难以穷尽之弊端。  相似文献   

3.
<正>通过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探索,开展环保开放日、"双晒"等活动,山东省环保厅拓宽信息公开领域和信息公开范围,探索公众参与模式、加大公众监督力度、推动政民互动合作。一、阳光政务,信息公开山东省环保厅拓宽环境信息发布渠道,打造"一网三微"(政务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新型信息公开平台。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在近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方面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进展与成效,并分析了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在政策、机制、标准和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逐步规范统一相关法律法规中基本概念、明确重要范围,推动现有法律法规中关键条款落实与系统发力;建立规范统一的企业污染排放台账制度;建立数据校核机制和配套奖惩机制,全面改善提升公开的数据质量等。  相似文献   

5.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于提高环境决策的质量和执行,控制污染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其它形式环境信息公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我国存在着环境信息公开法规体系不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隐匿性、不及时性和缺乏广泛公众参与等问题,应在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的法规体系、加大各方合作、建立环境信息沟通平台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政府决策信息公开化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管理效率,随着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环境信息公开落实工作亟需提上议程。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还没有列入环保部门主动公开范围,因而在报告书文本公开时,环保部门与建设单位、报告申请人之间会产生一些法律问题,本文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应对策略,提高了环评公众参与程度,降低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完善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在适用范围、主体界定、信息公开等方面还存在立法缺陷。在今后的立法完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适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建设项目范围进行扩大,并辅之以分类管理;在公众参与主体的界定方面,明确有关机关、专家不作为公众之范畴,并且在利益二元结构中合理界定每一个建设项目参与公众的范围;在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环境信息公开的便利化与精细化,保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审批以及事后监督的信息公开全过程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8.
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是环境管理的重要辅助性手段,江苏省在环境公开信息方面先后制定了《江苏省环境保护政务公开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全省环保系统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江苏省环保厅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试行)》等制度规定,并积极开展环境信息公开,在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有益经验。本文在对江苏省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现实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钱水苗 《环境保护》2014,(14):59-61
浙江省嘉兴市以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公众环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出发点,构建了环保联合会、环保市民检查团、市民评审团、专家服务团等"一会三团"的公众参与环境执法新模式。但环境执法公众参与仍面临着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形式单一、信息公开力度不足等问题,应尽快出台公众参与配套法规,明确公众参与法律效力,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以实现公众参与从末端参与到环境执法全过程参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刘佳奇 《环境保护》2013,(12):48-49
环境信息公开被誉为继命令与控制监管、基于市场的环境监管之后的环境监管第三次浪潮,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环境信息公开的重中之重,国务院、环保部通过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使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走上法制化的道路。然而,随着环境问题逐渐引发社会广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信息公开范围的例外情况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信息是指反映环境方面的情报、数据、指令和信号等及其动态变化而又对接受者有用的各种情况.从其内容来说,有环境科学信息、环境质量信息、环境保护信息、环境管理信息等;从其来源来说,有政府环境信息、企业环境信息、其他组织环境信息、公民环境信息等;从其传播范围来说,有公开环境信息和保密环境信息.不同种类的环境信息,对信息的所有者、管理者、使用者、接受者都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信息公开——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手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环境信息公开是继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后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方法。该手段通过对环境信息的公开来加强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从而促使污染者重视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文中对环境信息公开的作用和类型作了简要的阐述,并重点介绍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步骤。同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方案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信息民主的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保的基础和前提。若没有环境信息披露和建立信息发布机制.若发布的信息不能确保公众周知,公众参与就是一句空话。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既有自身特色。又遵循政府信息公开的普遍规律。了解信息公开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和完善中国环境信息公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浅谈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环境管理强调公众参与.其前提是环境信息对公众的公开.企业主动披露其环境信息属于其中一种方式.本文通过阐述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对于环境改善和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针对中国现阶段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借此推动更多的企业开展环境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信息公开作为有效环境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信息公开是继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之后,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环境信息公开能加强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使社会各群体和个人改善其环境行为,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通过对环境信息的含义、来源的阐释,介绍环境信息公开的应用理论;结合国外实践,将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管制手段、经济手段进行了比较;分析公众参与起到的传递、交流信息与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钰 《环境保护》2011,(11):16-18
环境信息公开显现新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国都陆续将环境信息公开看作环境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而环境信息公开也已成为推进我国政务信息公开和环境治理的关键问题.自2003年起,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别是对环境信息公开,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障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环境信息公开管理体制在立法层次上仅限于部门规章,导致存在统一监督管理部门与分管部门的关系不明晰,环境信息公开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等缺陷,所以我们应该对环境信息公开的管理体制进行系统的改革,主要内容涉及到环境信息公开管理机构的设立、运行,相应部门在环境信息公开上分工和职责的确定,以及违反职责所应该承担的相应后果。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2013,(20):10-13
近期,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同时发布了《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目录(第一批)》,要求各级环保部门从2013年9月开始按照"依法规范、公平公正、及时全面、客观真实、便于查询"的原则,认真做好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工作。出台背景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作为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环境保护部的高度重视。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开始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信息公开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对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科学决策、环境监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网站是目前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最主要渠道。该论文以南宁市为例,分析环境保护部门如何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尤其是加大污染源监管环境信息公开力度。  相似文献   

20.
在环境政策发展中,环境经济政策是环保工作的增长点,其中有很多信息都需要向公众公开。环境信息公开不仅仅是向社会和老百姓公开,还应该包括环保部门之间或者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