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间空气污染控制的马氏链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间空气污染物相互扩散和无后效性的特点,应用马尔可夫随机过程理论,先建立各城市污染物浓度状态转移方程,再由城市间污染物浓度状态形成一个吸收链。建立城市间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马氏链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出了城市间空气污染物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条件,最后应用数值计算软件MAT-LAB,编写了一个城市间空气污染控制的通用程序,它能在保证城市空气质量的前提下,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控制区内各污染源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这对环保部门进行城市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水环境保护的深化加拿大逐步完善政府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和法律法规,建立联邦、省、市3种政府分级管理及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体系,在城市和城市间制水供水、排水服务及对企业污管理上引进了市场机制,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利用乌鲁木齐城市群2010—2015年空气质量日报,引入时间序列的VAR模型对城市间的大气污染相互影响关系及贡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群5市存在影响效应,乌鲁木齐受外源影响为主,昌吉、阜康受内源影响为主,五家渠、石河子受内外源共同影响;乌鲁木齐城市群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前3期的影响最大,第10期以后响应值趋于0。  相似文献   

4.
X169 200402592 中国华北区域城市间污染物输送研究/张志刚(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2004,17(1).-14—20 环图X-6 通过对华北地区城市间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城市之间存在着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输送问题,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治理和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需要考虑周边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2年源排放清单、气象资料和空气质量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CALPUFF模拟系统,通过数值模拟及对排放源现状分析,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内城市之间污染物相互输送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了不同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因素的差异,定量给出了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贡献.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间污染相互作用显著,其中广州是最典型的与周边发生显著相互作用的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6.
应用被动式吸收采样监测技术,在辽宁省中部城市群区域首次开展了包括城市、市郊、农村地区空气SO2,NO2环境质量调查,将被动监测数据绘制成污染物浓度图,对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的特点、浓度分布及城市间污染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冬季珠江三角洲(下称珠三角)区域污染物的空间传输延迟性及其与气象、地理的关联性,利用2014年12月1日-2015年1月9日天气图、珠三角区域4个典型城市——韶关、广州、深圳、香港的地面气象数据及ρ(PM2.5),采用时间序列、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4年冬季各城市大气ρ(PM2.5)变化关联特征以及受天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受11次冷空气南下和3次西南暖湿气流控制的典型天气过程影响,4个典型城市的ρ(PM2.5)小时均值、日均值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并且4个城市间的ρ(PM2.5)相关性均呈现深圳与香港>广州与深圳>韶关与广州的现象.在冷空气南下的典型天气过程中,4个城市ρ(PM2.5)小时均值存在显著相关,其中,韶关与广州的相关系数为0.84,广州与深圳的相关系数为0.80,深圳与香港的相关系数为0.92;4个城市间ρ(PM2.5)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其中,广州较韶关延迟4 h,深圳较广州延迟3 h,香港较深圳延迟1 h;而在西南暖湿气流控制的典型天气过程中,4个城市间ρ(PM2.5)变化的关联特征不明显.研究显示,冬季珠三角区域污染物在典型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存在较明显的空间传输延迟特征,并且各典型城市间浓度变化相关性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以往研究多采用大气数值模式分析污染物在不同城市之间的输送规律及内外源的贡献率,现从时间序列角度引入一个新方法,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对广州、佛山、肇庆2003-2012年逐日空气污染指数进行模拟演算,得到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效应及其贡献。结果表明,广佛地区污染源对肇庆空气质量影响突出,肇庆并未成为广州和佛山的主要污染源。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前7期累积作用较明显,污染物的累积效应容易导致区域性灰霾天气出现。佛山对广州的污染贡献达到了10.9%,广州对佛山的污染贡献相对偏小,佛山对肇庆的污染贡献接近30%,广佛肇经济圈应形成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  相似文献   

9.
交通与环境     
环境与交通工作组自1998年3月成立以来,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的支持下,结合中国实际,在城市交通与环境、城市间交通与环境两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考察活动,并分别在北京、乌帕托(德)、重庆、洛杉矶(美)等地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工作计划,讨论各项目建议书等。以下是本组工作总结。主要成果交通与环境问题建议书《改善中国城市交通与环境问题的建议书》 该建议书于2000年1月由建设部城建司、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控司向全国35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城建、公用局)、环保…  相似文献   

10.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城市群的产业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是当代城市圈、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一些城市探索自身低代价集约发展,城市间产业生态集聚,城市群网络化功能互补,力图以新理念、新机制构建区域互动共赢新优势。  相似文献   

11.
郑航  叶阿忠 《环境科学》2022,43(10):4401-440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及回归分析方法,选取珠三角城市群2001~2019年地级市数据,考察珠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减排效应.结果表明:①珠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碳排放联系程度较为疏松,从属结构变动频繁,城市间的碳排放交流与合作亟待增强.②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边缘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松动,中心城市对于整体网络结构的控制能力在减弱,边缘城市有逐渐由被控制向控制角色转变的趋势.③碳排放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紧密程度及稳定性的提升、网络等级结构的破除能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量,而个体网络中心性的提高对于城市碳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上分析将有助于为协调二氧化碳减排和低碳城市发展政策的提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人口、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该文基于2005-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综合指标评价、耦合协调模型、三角模型以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状况与动态演进趋势,为促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结果 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间的联系程度逐步提高,并呈现出南北低、中部高,内陆低、沿海高的分布特征;(2)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间的协调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城市仍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呈现出以上海、杭州、南京等高水平协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协调水平提高的趋势,且表现出近海岸城市高于远海岸城市、江苏省与浙江省高于安徽省的分布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水平较低的城市面临人口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4)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有所减缓,城市间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水平的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建议打破城市间人才引进壁垒,发展城市间道路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以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张冉 《环境科技》2006,19(1):43-45
为了协调类似城市间的发展,促进区域统筹,引导其有序竞争,构建和谐的社会,以通州与南通两城市为例,积极引入生态优先的思想来处理两城市的职能关系、空间关系、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可持续发展问题,力求扬长避短,节约发展成本,促进有序城市组群空间的形成,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雾霾污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区域内城市间雾霾污染的相关性错综复杂,呈现出复杂网络的结构形态.从整个雾霾污染大网络中去除一些联系不紧密、重要性不高的城市节点,进而找出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核心子网络,对于整个区域的联防联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作为节点,选取2013年10月28日至2017年10月17日,共1488 d内每个城市的日均PM_(2.5)浓度数据作为样本.首先,根据城市间PM_(2.5)日均浓度的相关系数作为是否连边的判别标准,并由相关系数与城市间距离的比值构造出边的权重,通过连边状况去除了张家口这个孤立节点.其次,通过计算节点的加权集群系数、网络效率与脆弱性和采用基于度和集群系数的节点重要性综合评价方法对节点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接着,综合3种节点重要性评价方法得到节点重要性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天津、北京、沧州、衡水、邢台、秦皇岛、邯郸、承德.并根据节点重要性评价结果,从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大网络中提取出联系最为紧密、相关性最强的一个雾霾污染子网络.最后,文章结合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子网络的结构特点与现有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提出了促进区域内雾霾污染防治一体化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北京边界层外来污染物输送通道   总被引:40,自引:11,他引:40  
由京、津、冀气候站历史资料及激光雷达资料分析,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北京市外来污染物各类尺度的输入通道流场分为边界层西南气流、东南气流和东风气流风带型,其中对形成北京输送汇风带的统计表明,西南风带汇发生频率占45%,东南风带汇占36%,东风风带汇占19%。输送通道是指空间和时间稳定性风带,是区域尺度、局地尺度的范围内相继出现的欧拉风场,且有多频率发生的特征。按城市间尺度流型可分为城市间东风、西南风、东南风输送通道。具有一定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相继性、接续性输送特征,按配置的天气系统可分为大陆高压南部偏东风输送通道系统、海上高压后部东南风输送通道系统、河套倒槽前西南风输送通道系统、东北低槽前部偏南风输送通道系统等。3个风带流经地区恰好位于华北平原3个主要排放源群地区。   相似文献   

16.
关中地区城市空气质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陕西省关中地区3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2015年全年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研究,讨论了关中城市空气质量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城市间空气质量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和整体性,影响关中城市群全年空气质量最主要的污染因子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首要污染物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人类活动、气象因素以及地形特征是造成关中地区空气质量现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区域城市间一次污染跨界影响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高强度的能源消耗致使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十分突出.为了定量弄清城市之间一次污染传输情况,以长三角15个城市的污染排放清单、MM5气象场为基础,利用CALPUFF空气质量模型,模拟测算了长三角区域内城市间一次污染跨界输送影响.结果显示,环太湖地区的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由于自身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8.
选取中国6大城市群中的11座代表性城市为研究区域,将监测站点划分为城区、郊区和乡村站,进而分析各城市间PM2.5浓度的城乡差异规律.结果表明,同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或同一城市的城区、郊区、乡村站间PM2.5日变化皆较为相似.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城区PM2.5浓度最高,高于郊区7.8%~9.7%,高于乡村11.3%~16.9%,而粤港澳大湾区和内陆城市群(成渝、长江中游、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郊区PM2.5浓度最高,高于城区2.6%~11.2%,高于乡村16.7%~26.5%.各城市间城乡PM2.5浓度差值的日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可呈单峰(如上海)或双峰(如杭州)变化,极值可出现在白天(如广州),亦可在夜间(如深圳).PM2.5的排放与传输扩散共同对11城市城乡PM2.5浓度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度城市化的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频发,臭氧污染的非线性、区域性以及气象过程影响使臭氧精确防控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利用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分析不同传输通道下珠三角臭氧敏感区分布差异,量化城市间的臭氧传输贡献,并通过敏感性试验,探讨珠三角及典型城市的臭氧污染控制策略.结果表明,静风条件下,VOCs敏感区集中在珠三角中部城...  相似文献   

20.
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采用开关污染源排放的敏感性试验方法,定量分析了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污染排放对京津冀区域、"2+26 "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汾渭平原地区和长三角区域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对京津冀区域,污染贡献比例最大值出现在10月份,同时对不同城市的贡献值在10%以内变化;对" 2+26"大气传输通道城市,影响的时空差异变化明显,其中对聊城市、菏泽市和济南市的贡献值均超过了10%;对汾渭平原地区的贡献总体较弱,最大贡献值低于5%;对长三角区域,贡献值在不同城市间的时空差异变化明显.考虑到淮海经济区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过渡地带,且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PM2.5影响较大,建议尽快将淮海经济区核心地区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重点控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