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下班了,走出办公室的人们行色匆匆,但有些人并不是赶着回家或是在灯红酒绿中消遣。因为不甘于平淡、不安于蜗居,8小时工作之外,都市白领们投身第二"职场",华丽变身。他们有的为了延续自己曾经的兴趣爱好,也有的仅仅是为了换个生活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兼职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赚钱。  相似文献   

2.
2010年6月,西南石油大学大三学生陈文森观察到,每年毕业生们总会留下很多带不走的日常用品和书籍等。这些物品的清扫处理成了让校园管理人员头疼的难题,校园媒体上还出现了"大学生离校宿舍成垃圾堆"诸类新闻。当时,陈文森就想,能不能把这些物品送给需要的人?这样既满足了别人需要又不会污染环境。经过缜密筹划,2012年6月,陈文森发起了第一届"绿色离校,绿色感恩"活动。该活动倡议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将自己带不  相似文献   

3.
正走进四川仁寿一中北校区,美丽的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走在校园内,感受到的是自然的清新。这是学校开展创建绿色示范学校活动后出现的变化。创建绿色学校是仁寿一中北校区去年以来开展的活动。在活动中,学校成立了环境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环保志愿队和绿色小记者站,还利用好团会课,开展好环保月活动。学校还组织了"物物交换"活动,让学生们将自己暂时不用的物品拿出来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换,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养成节约环保的意识。为了向同学们普及环保知识,学校组织各班主办  相似文献   

4.
说到田野的诱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无边的草甸,缤纷的花朵;是起伏的麦浪,沉甸甸的谷穗;是感官的享受,心胸的开阔。不过我这里讲的田野却不是这些。我要说的是一种职业,田野工作,以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田野工作者。他们是一些非常有学问,却长年待在野外,从事科学考察和研究的科学家。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相融会,而魅力无穷的大自然也会向他们撩起自己的面纱,揭示自己的神秘。他们是一群令人羡慕的人,他们和大自然的亲密无间,他们和大自然以心灵而不是感官的交流,还有他们亲身经历的那些神奇,都是身居闹市的人们只能一辈子望洋兴叹的。  相似文献   

5.
李婷 《绿色视野》2010,(3):48-51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新奇的玩意儿就买回家,天长日久,家里成了杂货店,昔日心爱的东西也变成了“鸡肋”,搁在家里占地方:送人,人家未必喜欢;当废品卖,回收不了几个钱。如果有了这样的烦恼,你不妨学习麦克唐纳加入“换客一族”。2005年7月,加拿大的麦克唐纳以一个红色的巨型曲别针换取一栋两层别墅的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6.
电影《指环王》和《加勒比海盗》中,那些充满热带风情的美丽小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地处南太平洋的瑙鲁与之相比不仅毫不逊色,当地居民的富庶与幸福更是令人咋舌:早在十几年前,他们的人均收入就高达1.2万美元;在这里没房子住,政府可以给你盖漂亮的别墅。岛上有两座免费医院,如果不满意你可以坐着飞机到澳大利亚找专家治疗,一切开支由政府"买单"。就连孩子到国外留学也由国家负担;如果哪天你结婚,总统会亲自参加婚礼!有人说,这简直就是个天堂般的国度。  相似文献   

7.
张鹏 《绿色视野》2014,(1):52-60
正动力伞,全称动力滑翔伞,是飞行伞的一种。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欧洲,80年代末传入我国。如今已是风靡世界的极限运动之一。在合肥也有着一群动力伞玩家,他们形容动力伞是"蓝色鸦片",让人痴迷;自诩为"鸟人",可以遨游天空。  相似文献   

8.
钱夙伟 《环境教育》2014,(10):19-19
正"捡垃圾换门票"是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2014年十一黄金周推出的活动,游客在景区捡拾一斤垃圾,在出景区的时候就能换取下一景点的门票一张。据称和每天三万多人的游客量来比较,来这里用垃圾兑换门票的人并不是很多。但通过在景区里的宣传,很多游客主动准备起了自己的垃圾袋。捡垃圾最多的一名游客,半天的时间里在景区捡了8斤重的垃圾,送到了回收点。当然,对于不少游客,并非是为了一张门票才去捡垃圾。一位游  相似文献   

9.
为环境付出     
<正>美丽的环境往往会使每个人的心里感到舒适,心情愉悦。保护环境,其实也是为了保护自己,而那些破坏环境或不珍惜环境的人,同时也是在害自己,因为环境被破坏的同时也会损害人类的切身利益。我不愿意看到那些秀丽的风景被人破坏,更不愿意未来某一天我们会生活在荒凉的世界里。每当想到周围环境被破坏后的样子,我便浑身不自在。那时  相似文献   

10.
吕洞庭 《绿叶》2007,(11):74-75
民间环保组织经常干些很可笑的事,他们动不动就要人承诺;被组织起来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的人也很勇敢,他们动不动就在承诺书上签下大名,拍着胸脯保证能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11.
一次偶然,在《非常了得》上看到一个益智问题,说是某个人的家里被燕子做巢了,请问参赛者是否正确。那位答题的参赛者选择的答案竟然是"错误"?!我当时也很茫然,如果换作是我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正确"。不是根据他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根据现  相似文献   

12.
何鲁威 《环境教育》2004,(11):32-32
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大声疾呼"把智慧带进情绪,把关爱注入我们的生活".关怀是一科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品格,往往也是一种智慧.在德国,教师上自然课,通常采用十分朴实的方法,他们让学生闭上眼睛闻花瓣独特的气息,再通过图片来讲解各种植物的形状和生长环境,当学生已经熟悉了这些植物后,才到大自然里去观察.他们来到森林里或草丛里,不采摘、不做标本、不折断一颗树枝、不踩踏草地,他们寻找和观察森林里、草地上、土地里的"小居民";小心翼翼地装进大托盘里,然后由老师讲解各种昆虫的特点和习性后,再放进带有放大镜和刻度的透明的瓶子里,仔细观察,看完之后,再把"小居民"送回原地,使人感到他们不仅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关怀自然,关怀生命的情操.  相似文献   

13.
田松 《绿叶》2008,(7):18-24
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传统,看待自己的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来源、有"根"的人。我们需要儒、释、道等大传统,但更应重视与我们血肉相连的地方的、生活的小传统。小传统与每个个体的生存环境、生活体验直接相关,对小传统的了解,也是个人的一种寻根。在地方传统尚存的地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帮助他们现代化,而是要守住他们的传统。在中国,对小传统破坏最严重的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对传统的认同得从娃娃抓起,中小学课本应该加入乡土文化必修课。  相似文献   

14.
绿色书架     
《绿叶》2005,(4)
《我的鹦鹉老大》(美)乔安娜·伯格著,屈家信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18.00元提到鹦鹉,人们想到的是它们出众的语言天赋,然而,乔安娜告诉我们,鹦鹉所擅长的绝不仅于此。在15年的相处过程中,一只名叫蒂克的红额亚马逊鹦鹉与乔安娜一家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某种程度上,它成了家庭中的一员。蒂克具有很高的"情商":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它怒目相向,甚而会发起一场定让对方脸红的攻击;而对于自己的所爱所喜,它也从不掩饰情感,早上当乔安娜从睡梦中醒来,蒂克就会飞过来用喙和舌轻舔乔安娜的指头。蒂克钟爱小孩子,他们年龄越小它越喜欢。蒂克也具有令人惊讶的"智商",它发明了一些娱乐自己的小游戏,它的记忆力可以保证它找到收藏花生罐的柜子,它甚至会使用工具--抓一根羽毛为自己搔痒……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宠物的故事书,作为鸟类学家,乔安娜根据对蒂克的观察记录,对动物的智能、领土行为、警戒行为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我住的小区有很多人养狗。晚上回家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年轻男女在遛狗,通常是比较名贵造型时尚的狗。大爷大妈也有遛狗的,但他们的狗一般和他们一样外型平和朴素。有一个冬天的晚上,回家前在楼下小超市买东西,门口蹲了一只土黄色的杂种小狗。他眼巴巴看着我,我吹了声口哨,他应声而来,跟着我挑东西、付钱。我问超市老板:"你的狗吗?"他探身看了一眼,说:"不是,流浪狗吧。"为了不辜负这只狗的眼  相似文献   

16.
<正>前几年曾读到过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章说的是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但他们养花不像中国人那样养在屋子里,而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由于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所以走到每条街上,就如同  相似文献   

17.
<正>在现代都市,这是一幕很常见的画面:白天,阳光照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上,明晃晃得让人眼晕;夜晚,炫彩的霓虹灯让人眼涩,难以入眠……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光污染,一种新型"城市病"正在流行。"几乎每个晴天,都会遭受对面写字楼玻璃幕墙反射光的刺激。"办公室窗户正对合肥政务区一标志性建筑的张女士说,强烈的反射光,经常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但自己也不太清楚投诉渠道和流程,只能拉上窗帘,避免玻璃幕墙反射光的刺激。张女士所遭遇的正是光污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每当空气质量成为衡量重大活动的指标,"会议空气"总能及时达标。但"会议蓝天"模式只是政府根据"会情"对环境的临时管控。若在实践层面缺少坚定的承诺与行动,不仅有损政府公信力,也会伤及民众参与环保的热情与信心。因为雾霾,2014年北京马拉松得到与其赛事不相称的广泛关注。在比赛现场,部分选手将自己戴各种口罩和防毒面具的照片上传到网络。吐槽者称参加北马的选手是"人肉空气净化器",并为他们不尊重自己的健  相似文献   

19.
<正>天下至德,莫大乎忠。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在每个人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中国环保人的信仰就是建设美丽中国,而信仰是他们忠诚的内核。16年光阴,16年钻研,串起了一位环境领域  相似文献   

20.
绿语     
《环境教育》2006,(6):75-75
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也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视为独立于整体之外——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这错觉是种监狱,把我们监禁在个人欲望和少数最亲近的人身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拓展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灵和整体自然的美,以挣脱这座监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