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剖析了V.keilia-Borok研究小组近年来提出的强震预报(Time of increasedprobability)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采用1970-01-01至1991-12-31的全国地震目录,通过两种途径,用Tip方法对云南省和台湾省发生的7级以上(含7级)强震做了检验地震目录,通过表明Tip方法对强震的预报成功率还是较高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试验将该方法推广应用于云南省发生的6.5级以上(含6.5级)地震,结果表明适当修改地震流函数后,也可以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以“地震串”法、模糊聚类分析法及地震活动波法为基础,研究了某些地区中长期强震预报问题,编制了计算机应用程序,形成了进行地震中长期预报的一种软件系统。本文给出了华北地区中长期强震预报的一个实例,作为该方法的检验。  相似文献   

3.
提出对地震监测预报要因地而异,分类型分地区进行地震的理论研究,对华南以及强震较少地区,工作重心放在以监测预报为基础的综合防御,为适应工作重心的调整工作,应改革体制,加强中青年人才的培养,稳定队伍。  相似文献   

4.
使用BP神经网络研究全球强震活动与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关系 ,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5.
郭增建  唐兆华 《灾害学》1995,10(3):19-22
本文由我们已往提出的三个地震模式讨论了1995年日本阪神大震(M7.2)的预报问题。这些模式是立交模式、组合模式和调制模式。此外还用柯里奥利力(Corrioli)的效应讨论了主震3年后最强余震的预报。  相似文献   

6.
较系统处理了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资料 ,对 1975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部分强震、中强震震前出现的跨断层形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 ,着重研究了其中短期预报指标及区域特征。跨断层形变主要异常特征为 :(1)异常出现具有同步或准同步性 ;(2 )异常形态各异 ;有趋势异常、年畸变异常、突变异常 ;(3)异常相对变化幅度以水平变化量为大 ;(4 )异常出现时间、幅度与震中距有一定关系 ;(5)强震前异常多出现在震前半年以上 ;(6 )异常初期地面倾斜背向震中 ,地面倾向震中即预示着进入短临阶段。同时对中短期预报指标做了初步归纳。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报与活断层分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分析了地震预报的经验与问题,对地震短期预报需进行新的探索与研讨,才能更快地前进。文章重点论述了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方面有关的断层分段性问题。如何在众多的活断层上确定近期可能发生强震的地段,是地震预报中突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关活断层分段性问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段是断层的破裂单元,断层的分段就是对断层进行独立的破裂单元的划分。断层分段有4种,当前讨论的主要是活断层破裂分段。  相似文献   

8.
韩月鹏  高国英 《灾害学》1997,12(3):75-79
本文对伽师成丛发生强震的机因,伽师地震的预报以及地震灾害损失与应力场状态等给出了结果。并就伽师地区防震减灾对策和重建问题提出了讨论及具体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陆东部(不包括台湾省及其它岛屿)所有M≥7地震相互之间以及与次一级强震之间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的研究,发现存在着“有限扩散”现象,由此得到预报大震发生地点的两个必要指标,并试图从震源物理理论加以解释,为预报强震发生的地点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博 《灾害学》1999,14(1):21-22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防震减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切,和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当前,我国大陆正处在地震活跃期,严峻的地震形势,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提出了许多急于回答的课题,本文仅就地震短临预报评判准则及其应急对策作一初步分析。发布地震短临预报的决策仍是一项十分困难和有巨大风险的问题。当前,由于缺乏作为决策依据的评判准则,省(市)政府及地震工作部门是难于有效承担起这个责任的,“两难”的窘迫状态是无法摆脱的。回顾唐山地震以来20多年的地震预报实践,对已发生的中强以…  相似文献   

11.
苏刚  胡维民 《灾害学》1997,12(1):34-37,71
列叙了部分强震前后短期的异常气象情况,探讨了其与强震间的机理,并结合1976年松潘7.2有地震波及汉中地区引起的破坏,讨论了异常天气带来的灾害叠加问题,对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短临前兆探索,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正> 随着测量仪器和观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应用大地测量方法已能对短期内地壳活动进行检测,进而发现可能的地震前兆过程,并研究地震的成因,进行有一定可信度的预报。因此,大地形变测量日益受到大地测量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视。我国开展大地形变测量始于1963年,当时为了监测新丰江水库地区的地壳变形,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与地壳屈曲有关的相关问题,它将依据地壳屈曲的结果,用找最不稳定位置的方法,说明地震活动呈条带、网络分布的可能原因,同时对相关地震的跨越分布和强震前兆灵敏点的不连续分布也作了力学解释。值得提出的是,从地壳屈曲导出的失稳优势方向分布与呈网络图象分布的唐山、海城、渤海等强震的发震构造其走向是一致的。这就部分地回答了,为什么在一不大的区域中,唐山—邢台一线上的强震发震构造为北东向,而海城—渤海一线上强震发震构造为北西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括地对我国地震工作历程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为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地震预报处于“看图识字”的基本状态;第二阶段,由于经验与知识的差别,形成一批地震预报专家,但是他们不构成集团势力,只是由专家为核心的预报团体,第三阶段,以专家集团为主体,专家系统为代表的具有某种信度的预报体系。整个历程正在向有物理基础的概率预报的方式过渡。并针对目前地震预报面临着的严峻的历史挑战,提出了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战略思想应是:冷静反思,热情探索,坚持预报,开拓领域;调整结构,强化科研。其中尤其就如何解决社会对地震预报的期望较高同地震预报科学水平较低这一矛盾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的失误和强震可以直接和间接地造成较大灾害。表1给出了1966年以来地震部门提出并由政府发布的发生在我国大陆人口较多地区的9次7级以上地震的预报情况。从表中可知,目前有的地震类型可以预报,有的还预报不出来,这是地震科学发展水平决定的。总的来说,地震预报还处于探索阶段。而地震预报无论准确与否,只要向社会发布,都会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对地震预报、抗震防灾、震害救灾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公众心理影响等诸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数字强震仪的远程通讯能力 ,特别是Internet通讯能力是建立未来数字强震遥测台网的重要基石。本文概述了K2Altus数字强震仪的远程通讯功能 ,并就通过公共电话网络实现远端连接这一方案 ,详细介绍了K2系统通讯模块的扩展、参数设定以及两种远程通讯模式的实现。另外还讨论了观测数据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报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地震预报水平远远未达到实用化的阶段。无庸置疑的是 ,作出发布短临预报的决策 ,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难度最大的工作。它长期困扰着各国地震工作部门和政府行政部门。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主要考虑因素有 :短临地震预报能力 ,作短临预报需付出的代价 ,以及地震预报公开发布后将会取得的实际收益。对以上三个因素权衡得失 ,趋利避害 ,注重实际效果。如果我们将这三个因素用预报效益来联系 ,那么 ,预报效益则等于预报实际取得的收益与发布地震预报必须付出的代价之比。若比值大于 1,则可公开发布 ;如比值小于 1,则不宜公开发布 ;当比值接近 1时 ,需同时考虑预报意见的信度这个因素。我国不同地区由于其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国土财富率相差甚大 ,因此在用上述三个因素作是否公开发布地震预报的抉择上显然其结论是不同的。本文认为 :1 5 5级以下地震 ,东部和西部直接经济损失 (人民币 )约为 8亿元和 2亿元 ,经济上公开发布代价远大于当地所取得的实际收益 ,人员伤亡不超过 10人。因此无论东、西部均不宜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我们将 5 5级地震定为公开发布预报的震级下限。2 对于 5 5级至 6 5级地震 ,我国东部地区的直接经济损  相似文献   

18.
对华东地区(29°~35 .5°N,115°~125°E)1970 年以来14 次MS≥5.0 和5 次MS≥4.6 地震的诱发前震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诱发前震在华东地区具有较好的预报效能,可以作为本区中期预报尤其是发震地点预报的判据之一。同时对本区诱发前震预报参数进行多种优化组合,给出了适合本区的诱发前震预报参数,并对未来中强震进行了尝试性预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地震前兆的研究发现,监测断层土壤气和地下井泉的氢作为地震前兆,是可行的。简要回顾了中、日、美地震学者在氢气逸出与地震关系方面的研究近况,以及中国数次地震前H_2浓度异常的实例。介绍释放氢气异常变化的机制,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结果。最后指出氢气观测的优点以及在监测预报地震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CN算法研究了我国近期大陆东部和西部南北带及邻近区域共23次强震前的TIP,即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8次强震发生在被判定的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的TIP内。TIP警戒约占总研究时空域的30%,获得了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测效果。表明CN算法可作为强震中期预测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