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据甘肃省2008-2011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引入二次综合函数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甘肃省处于土地可持续利用初始阶段,土地利用状态和环境都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杜雯翠 《环境保护》2016,(12):48-51
文章研究分析了20个OECD成员国的环保投资历史数据,结果表明,大多数OECD国家环保投资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经接近10%,远超过公认的2%;基于环保投资总额、环保投资比重、环保投资系数等指标,对2020年和2030年中国环保投资需求和能力进行了预测。结论认为,未来十几年,加大环保投资力度仍然是中国解决环境问题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诉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1 深入贯彻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实施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外交部、国家环保局《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情况及有关对策的报告》,矿务局环保处要制定措施,组织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公司将召开第五次环保工作会议,总结贯彻落实情况及1989~1992年环保规划执行情况,为实现“八·五”  相似文献   

4.
在小水电资源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中应设置小水电资源区域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专题,对规划区域小水电资源开发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回顾性评价,从中发现小水电资源开发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规避的对策。海南省小水电资源开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小水电资源区域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专题案例。通过遥感影像判读及现场调查发现,选址不当、断流、减水、沙化、景观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及外来物种入侵、水土流失、用水矛盾、影响渔业资源等环境问题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环境行政管理虚位。主要对策有:在小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将环境法规符合性及环保投资列为重要内容;实施工程环境监理;加强竣工环保验收;将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等环保措施执行情况的现场检查纳入常态工作范畴。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投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征一个国家(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环境保护投资的总量、来源、使用方向和使用效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环境状态,环境保护投资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河南省2005年-2014年期间环境保护的投资规模、投资比例、投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环保投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环境保护投资的优化是区域内相对最优而非点最优。从阐明环保投资与环境质量和环境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特征出发,提出新的环保投资择优标准,并给出了依据这一标准的辅助决策模型用于分析环保投资相对优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专家名片     
《环境保护》2014,(9):1
正赵浩明,环境保护部西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曾任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厅长,《青海环境》编委会主任、青海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等职务。从事环境保护行政及执法工作近30年,熟悉环保管理、环保执法、环保督查等领域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和要求,较为全面地掌握各污染行业现状和问题,并对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有一定研究。出版了《生态立省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青海环保三十年》、《环境保护执法工作手册》等书籍,组织并参与编制了《青海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青海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青海省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9-2015年)》、《黄河源国家级重要生态功  相似文献   

8.
阐明进行灾后恢复重建示范区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双重意义;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包括战略环境评价现状动态、开展本研究的可能性、机理探讨及动态仿真思路等;然后,提出了进行灾后恢复重建示范区规划环境评价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研究背景、机理、方法论及实证等。研究表明,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角度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示范区规划建设研究,在做好环保工作的同时,将强化灾后恢复重建示范区的防灾减灾功能,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及研究预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环保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广东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发挥环保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环保分区控制、分类指导,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分类指导,制定实施分区环保规划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广东省在制定《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和《广东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等全省性环保规划时,充分考虑环保目标指标和重点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性,坚持"珠三角环境优先、东西两翼在发展中保护、山区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实施分区的环境保护战略,强化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环境》2005,(5)
环保将成珠三角投资新热点《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已通过论证,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据预测,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环保投资需求为4400亿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concisely introduced the eco-environmental survey in China and the Chinese scientific programm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which is being practiced or being planned.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nation-wide system relating to environment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on and has taken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for solving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1) a serie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en promulgated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legal administration and economic punishment. (2)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been proposed for the purpose of tak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to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or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planning. (3) spreadi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technologies have reduced the pollutant sources and have increased th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profit.  相似文献   

12.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环保行业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国家和广西对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相关要求,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辅助逻辑判断的方式,对广西涉及国家要求的142个指标,从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环境质量现状、重点领域工作开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及保障措施落实等5个方面评估广西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最后,总结得出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十二五”后期部署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全国各省环境规划院所的建设情况,如机构设立情况和业务领域及主要工作内容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院所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并对环保系统的规划院所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现阶段中国环境规划院所能力建设存在职能定位尚不清晰、全国建设未形成规模效应、人员队伍力量薄弱、资质等硬件水平竞争力差以及基础保障不足等问题。结合中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中国环境规划院所的建设与完善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一直都是制约山西省发展的"瓶颈",也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工具。本文在阐述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评估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省实际,提出完善山西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评估的相关策略,主要包括加大对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评估的宣传力度、完善指标体系,增强可操作性、增加评估主体,引入专家团队、充分利用评估结果,由"自查为主"向"自查与互评兼顾"转变。  相似文献   

15.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society is impeded by the large gap between science and policy that is characterised by weaknesses in societal relev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in policy. We analyse experiences from BONUS, the policy-driven joint Baltic Se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07–2020), which is part of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 (ERA) and involves combined research funding by eight EU member states. The ERA process decreased fragmentation of Baltic Sea science and BONUS funding increased the scientific quality and societal relevance of Baltic Sea science and strengthened the science-policy interface. Acknowledging the different drivers for science producers (academic career, need for funding, peer review) and science users (fast results fitting policy windows), and realising that most scientists aim at building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rather than instrumental use, bridges can be built through strategic planning,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This requires strong programme governance stretching far beyond selecting projects for funding, such as coaching, facilitating the sharing of infrastructure and data and iterative networking within and between science producer and user groups in all programme phases. Instrument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r successful science-society integration were identified as: (1) coordinating a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 with strong inputs from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2) providing platforms where science and policy can meet, (3) requir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ientists to decrease fragmentation, increase quality, clarify uncertainties and increase consensu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4) encouraging and supporting scientists in disseminating their results through audience-tailored channels, and (5) funding not only primary research but also synthesis projects that evaluate the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their practical use in society –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science users − to enhance relevance, credibility and legitimac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xp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提升省级环境保护规划评估的公开透明程度和技术水平,也为了丰富省级环境保护规划评估的技术手段,有必要在省级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文章在对第三方评估存在的优缺点和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全面加强第三方评估制度的建设;制定第三方评估任务范式合同及相关技术标准;明确被评估机构和人员在评估过程中的权责;参与省级环境保护规划评估的相关组织和机构应加大评估专业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提升评估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而环境保护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典型领域,环保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智能应用,物联网应用成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发展战略性环保产业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环保物联网的概念及应用的总体架构,论述了环保物联网在中国环保领域的发展与实践。分析了环保物联网在天津市环境监测中的发展现状,指出了环保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环保物联网在天津市环境监测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环保产业加入WTO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分析,环保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及突出问题进行了讨论,强调了环保产业应进行的几项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9.
全浩 《环境科学》1993,14(5):60-64
本文扼要叙述了在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经常出现的沙尘暴及黄沙气溶胶(黄沙浮尘)的发生源和移动路线,并对1993年5月5日甘肃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及由此而产生的黄沙天气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均对土地资源有大量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在经济优先发展区表现尤为明显.为了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管控土地利用并引导其变化发展,需要建设具备不可替代特征的省域生态廊道.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是识别生态廊道最常用、有效的模型,但在应用于省域尺度时,MCR模型识别的潜在廊道路由存在冗余的问题.因此,通过引入网络科学中的边介数指数(edge-betweenness)对MCR模型进行优化,计算潜在廊道路由的边介数指数值,选取出其中最为重要和简明的结构来连通生态源地,即提取潜在路由中的骨干路由(backbone route)和关键战略点(key strategic point)作为不可替代的结构来指导省域生态廊道建设.将优化后的MCR模型应用于广东省,构建了全长5 493 km的省域生态廊道,其中包含生态源地20处,关键战略点11个,骨干生态廊道29条.骨干路由与关键战略点构成的不可替代省域生态廊道(irreplaceable provincial corridor)能够实现"廊道数量和占地面积最少、连通性基本不变"的目标.研究显示,边介数能够对潜在路由进行优化筛选,识别出维护省域生态安全的关键结构;不可替代生态廊道能够指导省域生态规划和土地空间的发展利用,并为更高水平的生态安全环境提供了演进的基础;同时也为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提供了建设生态廊道的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