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连续搅拌反应器系统(continual stir Tank Reactor),简称CSTR暴露系统,是一种研究和监测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动态模拟装置。该系统可控好,模拟的污染物浓度随时可调,并能保持浓度稳定;该系统还能够自动采样监测污染物浓度;可以进行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植物的生态效应研  相似文献   

2.
有机气体污染物的采集是大气中有机样品测定的第一步.而标准监测方法和较为成熟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法又比较少.这就给我们的监测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掌握一些有机气体污染物采样的基本原则和各种采样方法是完全必要的.大气中有机气体采集基本上分成两大类:直接(集气)采样和富集采样(浓缩采样).  相似文献   

3.
土壤耕作法治理井场污染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井场污染物石油,泥浆,废水等对土壤,农作物和植物的影响,综合多种实验结果,对土壤耕作法治理井场污染物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提出了土壤作法治理井场污染物的可行性依据。从进场污染物状况和土壤的耐受浓度可知,井场污染状况具有备土壤耕作法治理的条件,且可从根本上降解和消除污染物而不存在潜在危害,所以有望在油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对汽油和柴油、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气体以及天津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组成种类及比例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主要有机污染物为芳香烃类、烷烃类和烯烃类化合物,其中芳香烃类含量最高;汽油车排放的芳香烃类化合物浓度高于柴油车排放的浓度;机动车尾气对交通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高于工厂区(非化工区)、生活小区和公园.  相似文献   

5.
采用重量法对氮气中1,3 -丁二烯气体标准样品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6142气体分析-校准气体混合物的制备-重量法”的标准方法,对标准气体在重量法制备过程中的定值分析、不确定度来源、不确定度估算以及不确定度合成进行了阐述.制备的1,3 -丁二烯气体标准样品量值与同类标准样品量值具有可比性,能够满足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介绍气体快速定性技术在气态污染物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中的应用.使用北川式无机气体定性检测管、有机气体定性检测管进行事故现场气体快速检测,简述上述检测管的使用技术及检测人员在事故现场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系统渗透系数及氮素浓度变化的长期监测,考察长期污水处理条件下无植物生物滞留池(Biological Re-tention Cell,BRC)渗透性能及脱氮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植物BRC在长期污水处理运行过程中,TN去除率随着渗透系数的降低而降低.脱氮效率降低是由于系统内基质堵塞导致,渗透系数降低是由于系统内无机/有机化合物在基质内部颗粒间隙的积累、基质间隙生物量的积累,以及气体气隔作用导致的装置堵塞.对于COD和TP等其他污染物指标,生物滞留系统有较明显的去除效果且具稳定性,氮素较低的去除率为BRC系统的主要约束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恶臭气体NH3和H2S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和评价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恶臭气体污染现状,2007年冬季对该地区NH3和H2S网格布点采样,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并运用GIS等工具对NH3和H2S污染物来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NH3和H2S污染严重,其浓度分别为其他地区的5倍和1.6倍,且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9.
杨静  杜健  邱鹏  黄伟  高冰 《中国环境监测》2024,40(1):216-225
针对固定污染源挥发性卤代烃污染物的排放监测需求,采用称量法制备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用挥发性卤代烃标准气体(各组分具有浓度差异),并开展制备不确定度评定研究。通过分析原料试剂纯度、液态/气态组分称量、混合液配比、摩尔质量、气体残留等因素和环节引入的不确定度,确立标准气体制备不确定度评定流程。最终,确定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用挥发性卤代烃标准气体制备过程引入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k=2)小于1%。液态/气态组分称量和上一级中间气浓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对特性量值不确定度的贡献较大,原料试剂纯度对不确定度的影响较小,摩尔质量和气体残留对不确定度的影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燕荣  于雪峰 《干旱环境监测》2002,16(4):195-196,F004
综述了近年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用于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最新进展,这些有机污染物包括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酚类、芳香烃类等)及其它化合物(DMP、甲硫醇恶臭气体、制药废水等)。此外,对藻类固定化技术作了简介,并对固定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3年11月29日至12月11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严重空气污染事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长三角核心区不同污染物本地源和外来输送所占比重。分析长三角核心区排放源对本地不同污染物浓度的污染贡献。结果表明,在2013年12月的这一次污染事件中,颗粒物平均本地贡献与外来输送基本比重相当;而SO_2、CO、NH_3、NO_x这4种气体污染物则以本地贡献为主,本地贡献的差异与气体的化学反应活性有关,活性越强本地贡献比重越大。污染过程中12月7日至12月9日00:00为污染最严重的时段,污染物的本地贡献有明显上升。区域间输送的方向和强度与地面风向、风速有紧密的联系。在边界层高度范围内,大部分污染物越往高空本地排放源的贡献越弱,外来输送主导作用增强,而硝酸盐在地面、1 km和1.5 km的本地贡献差异远小于其他污染物。  相似文献   

12.
目前,研究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用比值法及回归法.前者因各种影响因素使得污染物之间的比值很难稳定.回归法的相关系数在通常情况下能反映污染物之间的相关程度,但其结论的真实程度也受各种原因影响,结果给出方式也不直观.本文拟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城市大气环境中PAH的组成进行分析,以探讨这种方法在环境污染物之间相互关系研究中的应用.1.方法介绍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环境污染物的分类与危害,基于目前国内外不同类型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包括离子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在内的化学传感器选择性强、成本低廉、可检测痕量污染物的优势,以及便携式检测设备节省时间、避免样品采集、应用领域广泛的特点,并提出了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人们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多寡与污染程度的关心,远比对进入水体中污染物分布形式的关心为高.研究后者则更能了解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污染物的分布形式,才能掌握水体中污染物的特点.本文利用多年来对地面水体的环境监测资料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确定地面水体中污染物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6-2020年常州市主要温室气体的监测数据,采用长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浓度的变化趋势,分析了CO2和CH4与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生物源和人为源的影响.结果 表明:常州市大气CO2和CH4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16.4 ppm和1635.7 ppb...  相似文献   

16.
以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收集与整理对于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充分调研IPCC指南及相关排放系数文献的基础上,对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进行采集与整理,其中对电力行业排放系数的收集细化到不同技术水平、煤质来源水平和区域水平,并在电力行业排放系数收集的基础上,对其他主要工业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进行收集,完成了数据库设计与建库工作。主要包括四类数据:"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数据库"、"活动水平数据库"、"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数据库"、"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数据库软件系统,实现了对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统一管理与访问。经实际运行,证明该系统能有效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数据,提供数据的分析应用,为温室气体核算和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提供科学数据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苏州市2010—2012年大气污染物逐时质量浓度数据和气象条件资料,分析4类高影响天气对该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表明:暴雨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主要与降水时间和强度等因子有关,且降水时间的影响大于降水强度;夏季高温日污染物平均质量浓度高于非高温日,PM10、PM2.5、O3、NO2分别增长了29.5%、19.2%、51.3%和13.5%,且O3质量浓度大于321.6μg/m3的日最高气温均在33℃以上;寒潮过境对污染物有很好的清除效应,可对不同污染物影响程度不同;台风带来的大风和降雨能使污染物浓度迅速降低,其来临前的外围下沉气流可能对污染物浓度升高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EV生化、生态组合净化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工艺的运行效果、污染物的去除途径及温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一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该工艺结合了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的优点,能有效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和粪大肠菌群,且处理效果稳定.温度对有机物、总磷的去除效率影响较小,对总氮、氨氮去除效率影响较大,在冬...  相似文献   

19.
VOCs在线监测系统与SUMMA罐采样-气质联用法的比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与实验室内SUMMA罐采样气质联用法(GC-MS)的挥发性有机物分析进行了标准气体和实际空气样品的分析比对,并对偏差原因作分析,提出在线监测系统的维护建议。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与实验室方法有一定的可比性,可用于大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城市绿地和降雨系统模拟装置,研究绿地系统对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机理。研究表明,模拟绿地对径流污染物的削减和污染物总量的控制有较好作用。降雨0.5h内污染物质主要被0cm-15cm层土壤所吸附,2h后各层对有机质、氮磷的吸附能力基本相同。绿地系统对径流污染物中COD、NH4^+ -N、NO3^- -N及TP去除率为37.6%~49.9%;降雨期间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靠土壤和植物根系的截留、吸附和吸收作用,因此对土壤NH4^+ -N、NO3^- -N及TP的吸附过程用Langmiur方程进行拟和,发现土壤对NH4^+ -N及TP的吸附反应在常温下自发进行程度较强,对NO3^- -N的吸附反应在常温下较难进行。且降雨后微生物开始降解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和植物根系的污染物,降雨后第5d~8d,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雨后土壤中污染物的降解主要发生在降雨后第2d-8d内,且t4d~17d土壤污染物含量基本降到降雨前水平,土壤得到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