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生物在苏州河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但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苏州河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不仅损害了上海市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格格不入。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政府开始治理苏州河,但从未从生态学的角度治理过苏州河。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分解者,对维持苏州河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不仅能降解苏州河水体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而且可作为水体污染程度及受污后治理恢复状况的指示指标。本文主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指示微生物,通过对苏州河上海市区段8个采样段面处底泥(主要是表层底泥)中微生物指标的定量测试及代表性河段的耗氧速率测定,来了解目前苏州河的污染状况及微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苏州河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模拟试验方式和新型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 ,研究了沼泽化湖泊底泥和受污染河流底泥在不同扰动状态下 ,底泥耗氧速率、氮和磷污染物释放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 :( 1)底泥耗氧速率是同样条件下上覆水耗氧速率的 48倍 ,而在扰动状态下 ,底泥耗氧速率达到上覆水耗氧速率的 5 96— 93 6倍 ,扰动底泥显著增大其耗氧速率 ,底泥污染越严重 ,其耗氧速率越大 ,对水体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 2 )扰动底泥可以显著增大底泥的氮磷释放速率 ,氮的释放受有机氮的氨化、氨氮的硝化、硝酸盐氮的反硝化以及氨氮被微生物吸收转化为有机氮等的影响 ;磷的释放过程受厌氧过程和底泥颗粒吸附的影响 ,耗氧速率高的底泥具有更大的氮磷释放潜力。 ( 3 )微生物数量在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新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微生物总量。试验结果对于水环境的管理、受污染水体的修复 ,以及底泥的处理处置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曝气系统节能的角度出发,分析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中曝气系统溶氧速率与耗氧速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济溶解氧浓度的概念,并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际分析论证了其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实验,验证了经济溶解氧在曝气系统中的存在,并且对反应器处于经济溶解氧下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经济DO浓度下,出水水质符合标准要求,系统运行稳定,跟实测的DO浓度比较,平均DO浓度下降0.7mg/L,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污泥堆肥是处理和处置污水处理厂的副产物-污泥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控制氧含量的通风系统在好氧堆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风系统及其控制技术已成为堆肥工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污染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地下水环境特殊性和污染物复杂性加大了地下水污染修复难度.微生物修复是以微生物自身代谢功能为基础的一种修复方法,相对其他技术具有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等优点,在地下水污染长期修复中优势明显.系统总结了监测自然衰减的微生物证据、室内自然衰减模拟与定量检测技术以及生物刺激修复中关键环境因...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中微生物呼吸作用对微孔曝气氧传质效率(OTE)的影响,向清水中持续通入一定浓度的消氧剂——亚硫酸钠溶液,通过亚硫酸钠的氧化来模拟微生物的呼吸耗氧。基于不同填充率和曝气量工况条件下,考察了微生物耗氧速率(OUR)对OTE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L/h曝气量条件下,装置填充率在20%~50%时,标准氧传质效率(SOTE)与OUR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线性拟合R2介于0.789 8~0.976 2;填充率为60%时,SOTE随OUR的增大无明显变化。装置填充率在50%、曝气量分别为40、80、100L/h时,SOTE随OUR的增大无明显变化;而曝气量为60L/h时,SOTE随OUR的增大明显增大。进一步分析试验结果得出,MBBR中,微生物OUR可用来近似表征OTE,但不同填充率和曝气量会对两者的相关性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苯扎氯铵(benzalkonium chlorides,BACs)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BACs的主要成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odecylbenz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DDBAC)为研究对象,分析了DDBACs对活性污泥耗氧速率(OUR)、比氨氧化率(SAOR)、亚硝酸盐氧化率(SNOR)、硝酸盐还原率(SNRR)、TCC-脱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及活性污泥对DDBAC的降解能力,探讨了城市污水中BACs对污泥微生物活性及水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DDBAC能够影响污泥的耗氧速率,抑制污泥的呼吸作用,降低TCC-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DDBAC对硝化过程,尤其是氨氧化菌主导的氨氧化过程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当DDBAC浓度≥2.0 mg·L−1时,能够抑制$ {rm{NH}}_4^ + $-N的转化,且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同时,活性污泥微生物对DDBAC具有一定的去除潜力,但处理能力有限,出水中残留的DDBAC将增加水环境健康管理负担,提高安全用水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生物互作调控重金属污染成为研究热点。阐述了蚯蚓-微生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协同作用以及重金属胁迫下蚯蚓-微生物互作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碳氮循环、植物生长进而调控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斐  吴超  张弛  冯一舰  钟重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0,42(10):1298-1304
锰是自然环境中活跃的过渡金属,微生物介导的锰氧化过程及其锰氧化产物在土壤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锰氧化微生物种类繁多,代谢多样,调控复杂。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该类微生物,需要掌握其代谢机理以及生理生化特征。土壤环境是锰氧化微生物重要的栖息地,然而土壤环境复杂、异质性强,这使得锰氧化微生物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综述了目前报道的锰氧化微生物分类、锰氧化代谢途径以及微生物锰氧化在土壤环境中的作用,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一种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以苯酚为阳极燃料,同时去除阴极室的硝酸盐废水。结果表明,在闭合情况下,该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室的苯酚降解效率达到7.6 mg/(L·h),是开路情况下的2倍;反应开始后的5 d内,闭合系统阴极室硝酸盐降解效率达到4.43 mg/(L·d),是开路情况下的2倍多,表明了该MFC系统可以同时去除废水中2种难降解污染物,并且与传统的生物降解方式相比较,具有更快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北运河水系沉积物耗氧污染严重问题,选择凉水河上、中、下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沉积物中NH4+-N、TOC、SOD的分布特征,初步判断了沉积物耗氧情况。结果表明凉水河表层沉积物中NH4+-N和TOC含量均较高。其中:NH4+-N在凉水河上游最高,均值为114.38 mg·kg,中游最低,均值为54.06 mg·kg-1;TOC在凉水河上、中、下游依次降低,均值分别为3.64%、3.36%和1.81%。凉水河表层沉积物SOD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沉积物耗氧污染较为严重。其中:凉水河中游SOD最高,均值为1.012 g·(m2·d)-1;上游最低,均值为0.939 g·(m2·d)-1。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研究江段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两岸工业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污染源主要位于右岸,上游右岸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总浓度高于左岸,下游两岸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总浓度趋于一致。两岸沉积物中污染物总浓度随距离的变化规律如下: 右岸:C=92.044S~(-0.3028) R=-0.962 左岸:C=9.231e~(-0.0058) R=0.946 在该江段沉积物中共检出51种有机污染物。其中致癌、可疑致癌、致突变化合物25种,占检出化合物的49%。淤泥质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存在量60.67吨,岸边滩及心滩土壤中存在量138.2吨。  相似文献   

13.
对来源不同一的32个水样进行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并用5种典型有机物的荧光特征峰A(腐殖酸类)、C(腐殖酸类)、B(络氨酸类)、T1(色氨酸类)、T2(色氨酸类)进行了单一和组合式建模,发现对于来源不同一的水体的总有机含碳量(TOC)、化学耗氧量(COD)的检测采用这种提取特征峰建模的效果并不理想.该研究说明,依据典型特...  相似文献   

14.
采用活性污泥曝气法降解前后COD差值的方法,进行了BOD快速检测的研究。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其适宜检测条件为:降解时间180 min;污泥量5 mL/100 mL;pH值7.0;温度25℃。模拟废水检测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5次测定的相对偏差小于6.5%,在BOD浓度为0~500 mg/L范围内,微生物降解前后COD差值与BOD5有良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到0.98。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微生物降解前后COD值,实现快速BOD检测的目的,同时,也可实现COD和BOD一体化检测,这将是今后COD和BOD检测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植物泌氧与污染物降解耗氧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采用静态水培方法研究了香蒲(Typha oriental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水葱(Scirpus validus)3种常见湿地水生植物潜在泌氧能力、去污效果,并对水生植物泌氧量与污染物降解耗氧量进行了计算分析,从而阐明湿地植物泌氧与污染物降解耗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植物泌氧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芦苇香蒲水葱,其中,芦苇比放氧速率、面积泌氧率均最高,分别为3.36 mg O2/(g.d)和4.35 g O2/(m2.d)。植物对湿地系统中污染物的去除有重要影响,各植物系统COD去除速率在3.46~3.77 g/(m2.d)之间;NH4+-N去除速率在0.07~0.13 g/(m2.d);TN去除速率在0.25~0.27 g/(m2.d);TP去除速率均为0.09 g/(m2.d);均好于无植物空白系统。计算表明,各植物体系泌氧量在0.48~0.55 g O2/d之间;各植物体系COD、NH4+-N耗氧量在0.41~0.46 g O2/d之间;植物净泌氧量在0.02~0.12 g O2/d之间。植物泌氧量与COD、NH4+-N耗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若应用人工湿地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各植物体系COD最大去除负荷在3.81~4.35 g/(m2.d)之间,NH4+-N最大去除负荷在0.83~0.95 g/(m2.d)之间,最大水力负荷在1.65~1.89 cm/d之间。  相似文献   

16.
提出利用阴极氧还原和阳极微生物产电作用的产电生物可渗透反应栅(CORE-PRB)方法用于被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的修复,并以不锈钢毛为电极建立模拟反应装置验证了CORE-PRB的技术概念。实验中考察了分别以蔗糖+醋酸盐和不同浓度的污泥消化液为进水时的反应电流,并研究电极距离对反应电流的影响。由于氧还原阴极阳极反应能力的限制,随着与阴极室距离加大,模拟反应装置各阳极室的电流迅速减小。有机基质的可生化性对模拟反应器的总电流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淮安市里运河底质污染的现状,运用单项和内梅罗指数评价方法系统地对里运河底质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提出利用阴极氧还原和阳极微生物产电作用的产电生物可渗透反应栅(CORE-PRB)方法用于被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的修复,并以不锈钢毛为电极建立模拟反应装置验证了CORE-PRB的技术概念。实验中考察了分别以蔗糖+醋酸盐和不同浓度的污泥消化液为进水时的反应电流,并研究电极距离对反应电流的影响。由于氧还原阴极阳极反应能力的限制,随着与阴极室距离加大,模拟反应装置各阳极室的电流迅速减小。有机基质的可生化性对模拟反应器的总电流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太湖梅梁湾底泥和上覆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实验研究了底泥扰动状态下溶解氧水平(2~4mg/L、5~6mg/L、7~8mg/L)对上覆水中磷去除和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扰动和溶解氧水平对上覆水中磷迁移有明显影响。扰动时间延长,溶解性磷酸盐(DIP)和溶解性总磷(DTP)均呈降低的趋势;但溶解氧水平提高,上覆水中DIP和DTP浓度有所增加。底泥扰动和溶解氧水平改变了悬浮物上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分布。随着溶解氧水平提高,NH4Cl-P(1~5d平均值)和Fe/Al—P(1~5d平均值)含量及其占总磷(Tot—P)的百分比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另外,闭蓄态铁铝结合态磷(Fe/Al—P)占Fe/Al—P的比值从51.2%(2~4mg/L)增加至54.1%(7~8mg/L)。  相似文献   

20.
Tong SP  Liu WP  Leng WH  Zhang QQ 《Chemosphere》2003,50(10):1359-136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nO2 catalytic ozonation of sulfosalicylic acid (SSal) and propionic acid (PP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e dependence of catalytic activity of MnO2 on organic compounds and the pH of solutions, but it is independent on the type of MnO2. For example, three types of MnO2 have not any catalytic activity when ozonation of PP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is experiment. All MnO2 catalytic ozonation of SSal at pH=1.0 have a greater total organic carbon removal than ozonation alone has, however, at pH=6.8 and 8.5, catalytic efficiency is not observed. Furthermore, the batch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no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vity of metal oxid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ozone and that of its 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