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不高、质量保障体系缺乏、数据综合分析不足等问题都与环境统计人才队伍的规模、稳定性和综合素质密切相关。文章从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内部条件的规范化管理,到外部环境制度的推行等方面进行了SWOT分析。制定了以加强环境统计岗位管理、设置获取证书的缓冲期限、建立激励配套机制和完善培训考核机制4条途径为核心的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综合发展策略,对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环境统计体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述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立优良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是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坚实基础。提出了建立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设想,应梳理总结,建立质量管理理论体系;明确职责,完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体系;分清层次,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3.
环境监测机构体制改革设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指出了环境监测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监测机构体制改革应从3方面考虑:机构改革应实行垂直管理,政,事分开,职能改革应体现环境监测站以环境质量监测为基本职能;内部管理改革需建立以聘任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岗位管理和竞争上岗制度,适当的分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阐述了建设项目竣工"三同时"验收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其中的主要问题是环境监测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提出验收监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清理规范性文件,颁布技术导则;建立环境监测单位的资质分级;建立验收监测的质量监管体系;建立科学的验收监测计费方法;建立并推行验收监测的招投标制度;加强技术的培训与储备,以及验收监测向社会公示.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当前环境监测人员面临的职业安全风险以及当前环境监测人员职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较为可行的环境监测人员职业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包括完善环境监测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的制定、完善环境监测人员职业安全管理技术文件的编制、构建和完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人员职业安全内部管理机制、构建和完善环境监测人员职业安全管理的监督考核机制等4个重点内容,为环境监测人员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较为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加强监测资料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监测资料管理和执行监测报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制度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是环境监管部门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阐述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的重要性,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培训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目前环境应急资源储备体系不成熟的现状,从制度建设、人力保障、物资及装备配置、信息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储备体系的构建方案,为中国建立科学的环境应急资源储备体系、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提供重要指导。同时,就中国环境应急救援体系现存问题,提出了制定环境应急法、信息共享、救援队伍整合等具体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世以后,5年内将逐步开放检测市场,国内的环境监测站深感形势逼人,竞相加强能力建设,环境监测整体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但目前环境监测站内部大多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分配制度上大多是平均主义,不利于激发员工活力,挖掘技术潜力,主动服务市场。为此,泰兴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实施全员目标量化考核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项目负责人制度和项目内部发包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我国及其他国家环境监测市场管理的经验,以及我国在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管理方面的探索;指出了目前环境监测市场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快建立适合国情的监测总体格局;建立完善环境监测社会化监管制度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监管中的作用;强化对社会监测机构监管力度;提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的广泛安装和验收,CEMS数据的应用将成为污染源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国家规定的数据有效性审核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和长期实践经验,提出每日审核对于数据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上海市特有的CEMS数据审核机制,介绍该审核机制的建立背景、内容、流程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环境监测转型发展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环境监测工作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目前正处于继往开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将工作重心转到环境监测业务和技术上来,实现各级监测站的成功转型,是环境监测系统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转型中成长,在转型中发展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点。文章从山东省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回顾和评价出发,提出了转型发展的定位、制度、技术体系、重点领域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境监测陆海统筹机制的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环境监测陆海统筹机制是新形势下管理模式向环境质量控制转变的必然需求。通过对涉海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运行管理模式、标准规范和信息发布体系的调研,分析了环境监测陆海统筹机制面临的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职责不清、标准化滞后和信息发布混乱等问题,并剖析了其深层次原因。借鉴欧盟、美国和日本在环境监测陆海统筹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其对中国的启示:陆海统筹既是自然环境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自下而上的环境管理需求;管理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是陆海统筹的基础,监测网络加强技术体系整合是陆海统筹的关键。遵照公正可信、分步推进的原则,提出中国环境监测陆海统筹机制的实施路线。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典型干旱内陆区,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建立适合新疆的省区一级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对科学、客观了解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状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采用综合指数法,从降水量、植被指数、生态功能价值、土壤侵蚀、降尘量、悬浮物等6个方面选取指标,分别以景观单元和县市为评价单元,建立了简易合理、具可操作性的不同尺度的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值和相对的分级标准,为新疆生态环境现状的准确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管理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刚 《干旱环境监测》2000,14(4):226-229
结合章郭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在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过程中对监测站位的选取、监测项目的选择、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维护及管理、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可以弥补水质监测的不足,同时为实施总量控制及环境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村环境监测的布点原则与指标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农村环境污染特征分析,结合试点村庄的现场调研,确定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点位布设原则,并以267个村庄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为基础,结合城市现有监测指标,对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指标进行了优化,为构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Human induced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single most significant indicators that human society is not pursuing a sustainable trajectory. Managing the risks requires a maj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 energy needs are met. Such a transformation includes changes i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ystem and the incentive structure that shapes this system.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for transformation is the public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present fossil fuel based energy system. We may expect that energy producers, encouraged by governments, NGOs and consumer preferences will be responding to these concerns and expectations sooner or later. In fact a number of major international energy companies are presently adjusting their strategies to the needs and concerns of the public. A mix of measures including energy efficiency, a switch to natural gas, major investments in low carbon and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underground storage of carbon are elements of such new strategies. Consumers in a number of OECD countries have expresse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 more for energy, provided it is green and clean. NGOs continue to put pressure on governments to deal with the climate problem. The challenge for governments is to develop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that helps the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to go through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ergy system. As different groups in society are likely to support different strategie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a pluralistic policy approach including efficiency standards, renewable energy portfolio standards, carbon tax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 system of tradable emission permits is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 for a transformation towards a low carbon energy economy. Research can support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ergy system by exploring the various transformation scenarios. Such research should take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t should focus on the energy system as a whole, including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he incentive structure that shap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it should be international in scop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8.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常州市武进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工作为例,根据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技术特点,提出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培训技术人员,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的质量控制方法,以保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