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灾害风险认知能力是进行减灾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减灾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灾害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以上所关心的问题,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减灾教育计划,应对大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不足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来自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灾害风险认知水平、获取灾害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从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视角,通过寻找不同特性大学生群体获取减灾知识与信息的差异和趋同性,提出了现势条件下针对大学生的减灾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地震灾害风险认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认知是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是测量公众心理恐慌的指标。开展风险认知社会调查,研究大学生对灾害风险的认知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地震灾害意识,而且还能为政府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地震灾害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选择桂林市5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675份有效... 相似文献
3.
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以培养防灾减灾人才为主的行业院校,对学生实施具有防灾减灾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本文从防灾减灾特色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内容体系、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5.
6.
7.
闵亚琴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4,6(1):11-15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一旦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灾害,将造成无法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城市防灾减灾已成为当今世界减灾工作的主题。本文重点从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阐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宗晋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8(3):1-3
2006年5月9日防灾科技学院揭牌暨建校30周年庆典之际,马宗晋院士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的对策”的学术报告,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马宗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曾担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从事地质构造、地震预报、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1972年,他率领地震小组,首创渐进式预报模式,提出长中短临渐近蕴震模式,成为中国预报强震的主要思想和工作程序,该模式的预报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其间,对海城、松潘等大地震的预测,乃至对唐山大地震的中期估计和短期预报分析都有重要影响,该模式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式地震预报”;他还提出了地球动力学的模式构想,建立了三个全球的构造系统,论证了地球变动的韵律性和非对称性,从而提出以壳、幔、核细分层角差运动为基础的地球自转与热、重、流联合的动力模式构想,对全球构造动力模式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综合,为灾害和矿产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提出了综合减灾系统工程设计。马宗晋院士1995年兼任国务院三部委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2005年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任。
马宗晋院士的报告以大量的研究数据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自然灾害和减灾的对策。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灾种繁多、灾情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的国家,很好的学习和掌握马宗晋院士报告的观点和精神,对于推进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和从事防灾减灾教育事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学报编辑部在认真学习和整理马宗晋院士报告的基础上,决定在学报的“院士专家论谈”专题栏目,陆续刊载以“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的对策”为题的系列文章,并经马院士同意和审核,马智同志编辑整理。我们认为,这对于全国各地从事防灾减灾事业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是十分有帮助的。希望各地从事防灾减灾事业和其他工作的读者能够关注这个栏目。[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五)——开拓"综合减灾"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宗晋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4):1-3
近年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增长日益严重,联合国副秘书长杨·埃格兰向联合国第61次大会报告了《国际减灾战略的执行情况》,近年内115个国家因自然灾害有93 000人丧生,经济损失比前十年平均值高出2.6倍、水灾次数大约高出50%.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城市减灾文化在全球性灾害日益加剧的今天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城市减灾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阐述,分析了减灾文化的内涵及功能,并以减灾精神文化、减灾制度文化和减灾行为文化为出发点提出城市减灾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为城市减灾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对于推进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环保教育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大学生的生态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云南大学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并提出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从防灾减灾具备的强大教育功能和广泛社会影响的角度,论述了防灾减灾教育进入学校的必要性,强调了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开展是实现全民科学防灾减灾的关键。基于多年的防灾减灾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有效开展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建议和措施,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四个递进”、教学安排的“三个转变”,推动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改革。同时,针对当前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些解决或缓解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马宗晋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3):1-4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积累着以众多灾民的生命和财富为代价的灾害史记,特别是近两千年自然灾害所呈现巨灾事件时空分布的规律性,以及与灾害伴生的一些"异常现象"和思考都正在为我们现代人得以发掘、引用和研究,这是十分宝贵的灾情史料.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一次次巨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党和政府逐步建立了专业性的和兼业性的减灾机构.几十年来,这样一些专科性灾事的研究单位和工程单位,对各类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的能力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对各类巨灾对社会的影响也取得了一些基本认识.就目前国内外对单灾种的预测能力来看,单灾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但对全社会的减灾来说,则必须开拓减灾多要素的综合发展,编制全社会"减灾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闵亚琴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1):11-15
城市是人类物质明和精神明的集中地。一旦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灾害,将造成无法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城市防灾减灾已成为当今世界减灾工作的主题。本重点从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阐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文献资料法研究了滨州市海域环境灾害历史 ,分析了灾害成因 ,提出了防灾救灾对策。研究结果 :该海域 136 8~ 1999年 ,共发生风暴潮 35次 ;有历史记载的发生海啸一次 ;受全球海平面上升和该市构造沉降双重影响 ,2 0 5 0年海平面将相对上升 2 0~ 30cm ;自 1976年至今 ,海岸线每年蚀退 13km2 ;近 5 0a来 ,较严重的海冰大致 5a出现一次 ;1989~ 1999年发生赤潮 4次。引发该市海洋环境灾害的原因有地理、地质、气象等自然因素 ,但赤潮的发生是海洋环境污染所致。海洋环境灾害对该市经济社会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制定海洋防灾减灾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