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范冰 《陕西环境》1996,3(4):5-8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中最早提出并普遍实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它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为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就排污收费制度作一探讨。1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的作用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提出了排污收费制度,其目的是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推行排污收费制度17年来,全国先后向近30万个排污企业事业单位累计征收排污费200多亿元,从排污收费中,累计拨…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污染物总量控制,必须改革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开展污染物总量排污收费,本文探讨了总量收费制度下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测办法。  相似文献   

3.
浅论总量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量排污收费制度克服了原有收费制度的弊端,是我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的方向。本文以杭州市实施总量排污收费试点为例,证明了这项新的收费制度在促进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中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法律制度内部规定不统一,立法严重滞后,法律制度的内容不尽合理,有关规定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操作性不强等缺陷。尽快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必须,开征环境税和资源利用补偿费,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法律制度,实行排污产叫量收费或超总量收费;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允许排污许可证有偿转让;提高收费标准,逐步实现全额收费;加强排污收费监督管理,完善排污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理论进行了剖析,并以环境容量、排污总量控制理论为基础,应用地租原理探索和研究排污收费制度理论,以使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逐步同国际惯例接轨。  相似文献   

6.
张世泉 《环境保护》1995,(10):21-23
本文对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理论进行了剖析,并以环境容量,排污总量控制理论为基础,应用地租原理探索和研究排污收费制度理论,以使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逐步同国际惯例接轨。  相似文献   

7.
排污收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环境管理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和发展 ,我国目前的排污收费制度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情况。本刊发表杨晓丽的文章 ,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以促进排污收费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排污收费是建立在“污染者支付原则”基础上的超标排污费 ,就是向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收取一定费用。这对我国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 ,企业治理环境污染 ,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及环保机构完善提供了有效经济保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形势的变化 ,排污收费的一些弊病也日益明显 ,主要是现行收费没有考虑总量控制的要求 ,随着全国“一控双达标”任务的完成 ,已不适应目前我国环境形势的需要 ,对排污收费制度进行改革已成必然。在此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排污收费标准体系的改革设计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排污收费标准是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核心。设计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排污收费标准,是改革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在分析现行的排污收费标准基础上,提出了满足不同政策需求的若干种排污收费标准方案,并进行了多方案比较。作者建议,为确保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应尽快试点和推行污染物总量收费标准。   相似文献   

9.
白永峰  顾强 《环境科技》1999,12(3):26-28
排污收费制度是中国环境政策中一个核心的管理手段。它是我国为强化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的一个独特的制度。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和环境目标下,这项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必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在分析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的收费制度、政策和标准等的改革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回顾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和江苏省试行水排污总量收费的情况,提出了排污总量收费对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事件史分析(EHA)模型对河长制政策2010~2016年在省级层面的扩散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水污染越是严重的地区,越倾向于采纳河长制,平均而言,人均水污染排放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一个省份河长制政策得到采纳的优势会增加30.2%;财政自给率在水污染严重程度与河长制采纳之间具有负向调节效应,即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财政自给率高的省份不太倾向于采纳河长制,而财政自给率低的省份则更加倾向于采纳河长制;河长制政策采纳具有明显的政治周期性,在党代会召开的当年,省政府更加倾向于采纳河长制;邻近省份的政策采纳并不会对河长制的横向扩散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 其城市土地政策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超 前性与典型性。论文旨在通过回顾1980 年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土地政策改革过程, 分析中国城市 土地政策改革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文章首先从土地产权制度和地租、地价体系两个方面 分别回顾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政策改革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 采用工具变量法对政策变化进行量 化, 并将其与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进行相关分析, 从而得出土地政策影响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 效益的程度。结果表明, 土地政策变化对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关系数分别 为0.743 和0.879。这一结果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 推动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土地政策是影响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论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耕地的数量变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总体上得到遏制,全国及各省(市、区)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了农地整理工作的开展。但是,该政策对中国耕地的质量变化的影响却相反,在全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生产能力呈下降趋势,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重新审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可行性,以“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替代“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根据土地资源区域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等对该政策加以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国内外学者与机构对于环境政策分类的研究与实践,基于调整机制对中国环境政策工具进行分类。在分析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政策工具类别框架并指出今后环境政策工具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工具组合实现工具创新,建立混合型政策工具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形势。  相似文献   

15.
胡东滨  林媚  陈晓红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1):5447-5456
基于2000~2019年浙江和安徽2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定量分析新安江3轮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政策对其水环境效益的总体性和结构性影响结果表明:政策效果在时间上存在异质性。第1、2轮政策试点显著的提升了新安江流域整体的水环境,但第3轮试点对上游水环境的影响是负的。政策效果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使下游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平均提高了0.068亿元,但使上游生物多样性价值平均降低了0.015亿元。政策效果在结构上存在异质性。通过对水环境效益的结构性分解,发现横向生态补偿政策使新安江流域的水质净化能力价值平均提高了31.874亿元,但使其产品供给价值平均下降了13.402亿元。政策效果存在预期效益。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政策效果在政策正式实施前2年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Cleanerproduction (CP)holdsgreatpromiseasaneffectivestrategyinthefaceofdoublechallenge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In 1993,ademonstrationproject (B 4project) ,designedandexecutedbytheStateEnvironmentalProtectionAdministration (…  相似文献   

17.
18.
环境影响评价政策是我国环境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环境政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阐述的基础上,运用公共政策的一般理论,对环境影响政策的内涵、特征、政策系统、政策过程以及主要政策功能进行了简明的分析,以达到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ers can find the process of engaging with policy to be both rewarding and frustrating. In the context of land-use policy, we discus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research-policy nexus, including the various influences of research and policy on land use, the adop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by policy makers, differences between policy and research, and the roles that researchers can play in policy.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from Australia in which a range of research into land use was integrated to develop an investment framework for policy makers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rs. We conclude that, to enhance their influence on land-use policy, researchers should strive to: understand the policy maker's perspective, practice excellent communication, be solution oriented, find a champion, avoid appearances of vested interest, and be simple, patient, persistent, resilient, responsive and timely.  相似文献   

20.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builds on national policy perspectives. These depend on the perceived risks of climate change,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s and regions involved, and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policy measur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supports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about these issues.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the policy makers differ and as a consequence communication is often troublesome. The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knowledge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can only be effective if all parties involved engage in a continuous dialogue about causes, effects, impacts and respons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 project carried out in the Netherlands. It has as its major objective the articulation of a variety of perceptions and position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As a result of the project, policy actors produced five policy options and formulated research questions. The policy options are linked in the framework of a policy life cycle. Research questions focus on the risks of climate change and on feasible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responses to it. As to the policy options, striving for common means appears to be more promising than pursuing shared goals and philosoph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