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区典型生境土壤线虫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线虫23属、1 264只,优势属为真滑刃属和短体属。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有一定影响,不同生境间土壤线虫群落共有属不多,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土壤线虫向土壤下层移动;不同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影响不同, 4种生境中,居民点园地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最高,而玉米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功能类群差异显著,玉米田不利于捕食类群/杂食类群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对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区典型生境土壤线虫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线虫23属、1264只,优势属为真滑刃属和短体属。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有一定影响,不同生境问土壤线虫群落共有属不多,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土壤线虫向土壤下层移动;不同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影响不同,4种生境中,居民点园地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最高,而玉米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功能类群差异显著,玉米田不利于捕食类群/杂食类群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华北潮土区不同量秸秆长期还田对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影响,在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武清农业生态试验站调查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秸秆不还田(对照,S0)、秸秆25%还田(S25)、秸秆50%还田(S50)、秸秆75%还田(S75)和秸秆100%还田(S100)等处理定位试验的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群落变化.共鉴定出玉米田中小型土壤动物2 394个,隶属于7纲6目47科.等节跳科(Isotomidae)、棘跳科(Onychiuridae)为优势类群.常见类群为18个,稀有类群27个,分别占采集总数的64.83%和5.97%.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动物类群,且类群数随还田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秸秆还田对土壤动物数量无显著性影响(P 0.05).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0-10 cm土层动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上述结果表明,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秸秆还田相关,秸秆连续还田对表层(0-10 cm)土壤动物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其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4.
上海城市绿地生境中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2006年春季对上海市区不同绿地生境进行采样,其中包括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校区绿化乔木类型(A),草地类型(B);居住区:师大一村草地类型(C);路旁绿地:浦东生态林乔木类型(D);公园:上海植物园乔木类型(E),草地类型(F);工业区:宝钢乔木类型 (G),草地类型(H);废弃地:南汇老港垃圾填埋场乔木类型(I),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1 930只,分别隶属于3门8纲18目.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为:中腹足目、等足目、后孔寡毛目、膜翅目,常见类群为鞘翅目、近孔寡毛目、半翅目、蜘蛛目、石蜈蚣目,其余均为稀有类群.不同城市绿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个体数各异.群落-密度指数IDG和群落复杂性指数C比Shannon-Wiener指数H'更能体现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且能修正不同类群个体数对多样性的影响.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聚类和排序的结果显示,9种城市绿地生境可以分为6大类:浦东路旁绿地、植物园及工业区乔木类型,植物园及工业区的草地类型,居住区草地类型,校园乔木类型,校园草地类型,废弃地乔木类型.  相似文献   

5.
选择干旱绿洲区宁夏中宁县1、3、5、8和10年生枸杞(Lycium barbarum)林为研究对象,以农田为对照,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不同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枸杞林生长年限增加,枸杞林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和稀有类群变化较小,而常见类群变化较大,其优势度和类群数分别在3、10年生枸杞林出现最大值;捕食性、植食性、杂食性和腐食性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3、3和8年生枸杞林。(2)随着枸杞林生长年限增加,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和3年生枸杞林;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在5和10年生枸杞林地显著降低。(3)RDA和偏RDA分析结果显示,植物高度、植物冠幅和土壤pH是影响枸杞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宁夏干旱绿洲区玉米田转化为枸杞林及在其生长过程中,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尤其是常见类群发生较大变化,以常见类群组成变化较大为主要特征。玉米田在转为枸杞林的过程中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降低,但3~8年生枸杞林具有较高的节肢动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寒温带地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兴安岭北部7个代表性森林群落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揭示该地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区系组成状况、生态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61类, 12 841只,隶属于4门7纲18目44科.其中优势类群4类,即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3类,即棘跳虫科、摇蚊科和山跳虫科,两者共占总数量的92.38%.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差异很大,水平分布表现为杨落Ⅱ>白桦Ⅲ>桦杜Ⅰ>蒙古栎Ⅴ>落沼Ⅳ>樟子松Ⅵ>柳草Ⅶ,垂直分布表聚性明显.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Ⅶ>白桦Ⅲ>落沼Ⅳ>杨落Ⅱ>桦杜Ⅰ>樟子松Ⅵ>蒙古栎Ⅴ.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动态变化是10月>8月>6月,类群数变化不如个体数变化明显,主要是8月和10月种类较多, 6月较少.多样性指数动态变化表现为8月>6月>10月.大多数群落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与总体变化趋势相同.图1表5参18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高寒草甸土壤真菌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功能性状(community-weighted mean, CWM; functional diversity,FD)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选取3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选择4种生境(沟底平地、阴坡、阳坡和山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生境土壤真菌多样性特点;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比较土壤真菌优势类群(门和属水平)及土壤理化特性在不同试验点和生境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元分析和偏回归检验土壤真菌多样性与群落水平功能性状(CWM)和性状多样性(FD)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土壤真菌在门水平上的优势类群为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球囊菌门,在属水平上的优势类群为被孢霉属、隐球菌属、丝盖伞属、蜡壳菌属和蜡伞属.接合菌门、球囊菌门及被孢霉属在不同生境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山顶接合菌门和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生境(沟底平地、阴坡和阳坡),在沟底球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生境(阴坡、阳坡和山顶).(2)土壤理化特性能够解释土壤真菌丰富度变化的21%.土壤真菌丰富度随土壤pH、全氮和速效氮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有机碳、有机质和碳氮比的增加而降低.(3)植物群落水平功能性状能够解释20%的土壤真菌丰富度变化.土壤真菌丰富度与植物群落水平的植株高度呈显著负相关.(4)植物群落性状多样性能够解释土壤真菌丰富度变化的33%.土壤真菌丰富度随植物群落叶片氮和磷含量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随植株高度和叶片干物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与土壤理化特性及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和土壤理化特性可共同解释高寒草甸土壤真菌丰富度的变化,植物群落性状多样性与土壤真菌群落协同变化,可促进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图3表2参51)  相似文献   

8.
为查明南泥湾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6年3、6、9和11月分别对南泥湾不同退化阶段湿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3 285头,隶属4门10纲26目。优势类群为蜱螨目(Acarina)、小杆目(Rhabditida)和弹尾纲(Collembola)。随着退化程度加重,土壤动物群落密度和类群数下降,重度退化和已垦湿地土壤动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其他退化阶段(P0. 01)。各样地相似性系数差异分析表明,退化、开垦和退耕均对南泥湾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类群和优势类群个体数有较大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密度和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在不同退化阶段间存在差异,退化会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稳定性。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时空分布受退化程度的影响,且不同优势类群受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南泥湾湿地退化会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动态,而人为开垦活动会降低土壤动物密度和多样性,退耕还湿措施可以使湿地土壤动物密度表现出明显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方法,对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内底栖纤毛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包括底栖纤毛虫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类群及物种的多样性分析.共观察到隶属于3纲11目24属的土壤纤毛虫44种.统计结果表明,主要优势类群为肾形目(Colpodida)和下毛目(Hypotrichida)的种类,分别占纤毛虫总种类数的45.45%和18.18%.丰度的最高值出现于6月的高潮带,每克风干土壤中的个体数达到60534个;最低值出现于12月的低潮带,每克风干土壤中的个体数为7795个.各个潮间带的Margalef多样性指数介于0.73~2.19之间.丰度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理化因子对底栖纤毛虫数量的影响不具显著性.此外,原生动物群落的各结构功能参数反映了其栖息地的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春季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金凤  由文辉 《生态环境》2007,16(4):1238-1243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具有一定影响,为了解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6年春季对包括学校、居住区、公园、工厂、垃圾填埋场和道路等绿地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采样研究。研究表明,9种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62653只,分别隶属于3门1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常见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近孔寡毛目(Oligochaeta plesiopora)、涡虫纲(Turbellaria)和轮虫纲(Rotatoria),它们共占了总捕获量的98.27%。不同城市绿地生境中的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群落复杂性指数(Cj)比其它多样性指数更能体现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群落聚类以及排序的结果显示,9种生境中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可以分为6大类:即浦东路旁绿化、工业区乔木及草地类型、植物园草地及废弃地乔木类型、校园乔木及居住区草地类型、校园草地类型、植物园乔木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