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户经济行为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赫晓霞  栾胜基 《生态环境》2006,15(2):377-380
农户经济行为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环境后果。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微观上农户的职业选择对于我国广大农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我国的农村环境状况。我国目前的农村环境状况之所以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农户经济行为方式选择所造成的。因此,进行农村环境保护,离不开对农户生存状态的认识和研究,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和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才能达到持续利用与保护农村环境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农田土壤生态保护是从源头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2017年湖北省998份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探讨了在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生计资本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计资本中,金融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显著影响;(2)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显著影响,相比于起步期农户,抚养期、负担期、稳定期和空巢期农户更有可能施用有机肥;(3)就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户而言,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影响的主要是抚养期农户,物质资本影响的主要是负担期和空巢期农户,社会资本影响的主要是抚养期、负担期和稳定期农户,而人力资本仅对负担期和赡养期农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针对不同类型农户提出相关建议,促使农户施用有机肥进行农业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3.
作为化肥施用的决策主体,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受内在感知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系统分析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对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山东省苹果种植户680份实地调研微观数据,运用Heckman模型实证分析了内在感知和外部环境对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的影响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对绿色施肥技术的采纳决策存在“高意愿、低行动”现象,且平均采纳程度不高;(2)技术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经济价值对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明显大于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3)表征外部环境的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决策,生态补偿对其采纳程度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为激励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加大绿色施肥技术的宣传教育,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户采纳绿色施肥技术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5.
6.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秸秆还田不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在发挥我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制定促进农户秸秆还田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户对于秸秆还田的决策存在差异:在较为发达地区,秸秆还田与否,农户更多的是从秸秆处理的边际成本出发;而略欠发达地区,则主要是基于秸秆的利用效益.此外,技术因素也影响农户秸秆还田的行为决策.在制定促进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的激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农业生产以及农户生产经营的基本特征及差异,因地制宜,有效地促进秸秆还田在各地区最大限度地被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海平面上升对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50年来,海平面持续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日渐明显。综合分析了我国海平面上升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对未来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可能造成的影响作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苜蓿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当前人民保障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形式方面:20年来国际国内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且10年来加速上升,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专著等媒介展现。②内容方面:同期相比,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专题如水环境、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分析及某些典型的区域问题解决。我国虽起步稍晚,在国家和省部级政府的倡导与支持下发展迅速且紧跟国际前沿,以基础和应用研究、工程技术、政策指导和行业技术指导等为导向,体现出服务于经济发展、注重实践和方法创新的特色。③手段方面: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技术手段在环境质量评价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发达国家更着重于环境因素的深入定量分析遥感反演,发展中国家更着重于宏观层面上的信息获取和综合质量评价应用。④内涵方面:现有的工作可归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生态环境遥感信息获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不同尺度对象的评价、评价技术手段和方法模型探索以及评价思路视野目标几个侧重面。⑤局限方面:通过纵观近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出现阶段的局限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选择偏主观、评价模型偏模糊、评价对象对象尺度和属性认识偏笼统和定量遥感信息的应用不足等问题。⑥展望方面:建议今后的研究多注重于人口数量和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各指标因素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理、充分发掘和利用遥感定量信息、评价模型基于时代经济特色和对象客观条件和功能的理想值参照等,以期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效率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稀土的hormesis效应及其农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毒物刺激效应(hormesis)是指毒物对生物生理过程产生的刺激效应。从稀土元素对生物的刺激效应及其疑似“环境激素”的问题出发,探讨农业应用稀土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分析了康集生态农场建设初期的能流结构及生态效率。结果表明,经过5年的开发,康集生态农场已初步建成具有较复杂的网络式能流系统。系统的能量利用与转化效率逐年提高,其中种植业和家畜家禽饲养业的能量利用率较高,而养鱼业的能量转化率低,在能量利用上潜力极大。第二性生产的绝大部分人工辅助能依靠系统外输入。据此提出了提高康集生态农场能量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理茜  蔡建明 《生态环境》2010,19(11):2764-2772
脆弱的生态环境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城市化,表现出与非脆弱地区不同的特征。以往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各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别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通过研究生态环境脆弱和非脆弱地区这两个大类在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异同,明确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及合适的路径。首先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干旱区、喀斯特地区、高寒地区、过渡区等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共性,了解其城市化现状及约束因素,并结合学者们的研究,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的城市化进行了对比,提出发展的对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第二部分初步构建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路径的选择方法及流程。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脆弱区城市化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和地上地下自然资源等,与生态环境良好地区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选择、人口承载力及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该类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格外重视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路径选择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归类、分析城市化水平及阶段、分析生态环境演变历程、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情景分析、制定战略规划,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等。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马鞍山市盆山农场的土壤和植物中几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中几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和茶叶(嫩叶)中含量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和分析太湖流域湖泊滩地资源特征和开发利用状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滩地围垦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今后开发利用滩地资源的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田生态系的塑料污染主要来源于:(1)工业废弃物的排放,(2)城市生活垃圾,(3)农用塑料薄膜残余物。塑料对我国农田生态系的污染状况相当普遍,个别地区由于农田残膜量大幅度增加或城市生活垃圾直接进入农田给农业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白色灾害”,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问题之一。土壤耕层中的塑料可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土壤中水肥的运移,而使作物减产。此外,塑料中各种添加剂尤其是酞酸酯类增塑剂对作物的生长有明显影响,这种影响随作物生长时期和品种不同而异。为了防治塑料对农田生态系的污染,应该大力研制各类可降解性塑料制品,并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注重废弃塑料的回收,使其再生资源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对高产淡水鱼生产区——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郊15个农户的综合功能效益作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仅有少数农户综合功能效益水平较高,具有生产资料较完备,充分利用系统内部资源及各业之间密切配合,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较高,注意闲季户外收入等特点;大多数农户的综合功能效益水平则较低,尚有较大的潜力。池塘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及市场影响是所有农户的共同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五里塘生态农场总体结构。通过对农场及其四个子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说明在实行生态工程设计和运行后农场取得了较大的生态、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Land-use change in oases of arid zon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oas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typical case of successful efforts to mitigate land-use change, its drivers and effects on the oasis eco-environment at Keriya Oasis in the western arid zone of China using remotely-sensed data, official statistics, and data collect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quantify important elements related to land-use change, including net change and total chang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approximately 17% of land-use types of Keriya Oasis changed between 1991 and 2002; (2)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limate change, and economic polices contributed to land-use change in the oasis; (3) inappropriate human activities were the main cause of land-use change and eco-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the oasis; and (4) the stability of the oasis is threatened by land-use change and unexpected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oasis and oasis–desert ecotone. The study suggests irrational human activity in arid zones, and that caution should be exercised to maintain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ases.  相似文献   

19.
金华市石门农场自1986年起进行生态实验区建设,将饲养、种植、加工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饲养业为中心,沼气为纽带的能量、物质循环利用的复合型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从而提出了江南低丘红壤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衡阳市农民收入现状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研究,发现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和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