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总结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4个新问题,结合国际城镇化建设中的经验,提出防震减灾工作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7项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地震速报与预警项目建设、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整合城镇综合减灾资源、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推进防震减灾法律制度体系建设,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震安全问题,推进我国城乡地震安全均等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一定要注意,节约、集约、和谐发展、城乡统筹。在对新型化城镇生态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经济发展的手段进行改变,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制度。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低碳发展实际上是利用和保护具有自然恢复和增殖力的自然资产。文章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入手,分析认为城市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行政权级别决定着优质社会服务和经济资源的集中程度,指出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解决本质问题,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真正的绿色和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化是必然面临的发展趋势和客观的社会发展要求。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城镇化发展就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逐年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如何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在迈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城镇化的现状评估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当前"四化同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50%。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并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6.
王芳 《环境保护》2013,(23):29-31
面对传统城镇化模式带来的巨大生态与环境压力,全面推进城镇化的生态化转型,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与协同创新之路,是中国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和核心要义,也是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破解资源环境发展难题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绿色发展:新理念与新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一道,成为指导未来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本文对绿色发展的理念与措施等进行系统的梳理,提出通过供给侧绿色转型、消费绿色转型、财政绿色转型、金融绿色转型、绿色科技发展、新型城镇化、核算制度改革、绿色考核制度8项关键举措,实现绿色发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2013,(24):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环境管理是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与此同时,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随着我国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近期,中共中央、国务  相似文献   

10.
正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及教训表明,城镇化建设在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程度不一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甚至陷入生态困境。在深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兴未艾。但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大多依靠自然资源的消耗,现阶段自然资源的供给已无法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基础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探讨现代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基础的关系,从而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13,(23):8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环境管理是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活动旨在充分展示各级政府、学术界的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环境生态文化,提高公众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A模式”,主要特征为城市低密度蔓延、全民机动化、资源大量消耗、一次性产品泛滥、过度消费等,总结经验教训,对比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 B模式”,主要特点是起步晚、水平较低、速度快,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形势,指出中国继续以“B模式”的城镇化发展将不可持续,不再适应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探索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的“C模式”,即是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原则,走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声音     
《环境保护》2012,(10):6
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之路。——李克强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发表讲话《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论文在从理论上剖析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利用人口城镇化指数、旅游经济发展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全国层面,1993 年到2011 年,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旅游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单向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但城镇化对旅游经济的直接推动作用并不明显;从区域层面,2000 年到2011 年,物质资本、劳动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化都是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化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积累、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化进程,间接地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各省年均城镇化与旅游经济水平的拟合效果较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经济越发达。研究还发现,物质资本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效应逐渐减弱,而劳动力、市场化、产业结构等要素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依靠市场化的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能更好地释放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协调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擎宇  杨山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8):1581-1592
以城市群为主体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空间优化的本质旨在促进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案例,在测度2001-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镇化协调水平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和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识别城镇化协调关系及其空间结构和内在演变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协调水平提高,城市群内部的高协调城市逐渐显现出以上海为核心的“Z型”分布态势,低协调城市则稳定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范围;(2)根据城镇化协调水平的关联强度划分长三角城市群的凝聚子群,凝聚子群的加权平均中心度和联系密度增大后,上海极化效应更加明显;(3)从城镇化协调关系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长三角城市群从在空间距离影响下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变形为在时间距离影响下的“核心—边缘”结构;(4)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三者协调水平的变化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相较人口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对城镇化协调关系的加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协调视角剖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并提出优化政策,有助于中国现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和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城镇化发展受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下降的严重制约,规划环评自身的理念、操作和机制有待进一步更新和发展,以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鉴于当前规划环评的实施和有效性受制于诸多制度因素,借助战略环评的"评价理性、评价方法、评价机制"三要素框架,认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规划环评应努力提升适应性,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加强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发展与环境的一致性,提出进行评价理性转变——从技术理性到交流理性;评价方法完善——从程序固化到制度灵活;评价机制加强——以"协作"和"参与"为重心的导向性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土地利用率快速升高,增加了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压力,是我国的土地资源变的稀缺,因为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浪费了土地资源。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完善相应的土地利用制度,来改善我国土地资源稀缺的状况,强化我国的对于土地利用率,提高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加快土地利用的转型,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频繁利用土地,降低了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为了改善目前这一状况,土地转型已经成为我国迫在眉睫的任务了。本文主要论述了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和改善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环境工作通讯》2014,(8):27-27
必须还原环境资源的本来面目,那就是“紧缺性”,任何足以从“供给”的角度收紧环境资源要素流出的制度安排、政策和措施,都是当务之急。围绕城镇化这个中长期发展既定战略,我们有必要在各个领域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来促进城镇化进程,其中一个必须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解决污废围城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2014,(1):6
正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环境管理是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