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谜一样的华北像一片凝固的海 海城地震预报成功,无疑给全国性的地震大恐慌打了一针安定剂.社会民众对地震工作者的信赖和期望值大大提高,称赞他们是生命一线的“哨兵”和“守护神”,令人景仰. 然而,这些“哨兵”和“守护神”们的欢欣鼓舞很快就消失了.他们几乎都被同一个问题困扰着:海城7.3级地震,是否标志着自邢台地震以来华北地震活动高潮期的结束?也就是说,海城地震之后,华北地区还有没有大震?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唐张”地区的地震形势是紧张了,还是缓和了?  相似文献   

2.
<正> 一本文所指下扬子地区主要是包括江苏省、上海市、及部分安徽省、浙江省在内的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地学研究程度颇高,同时也是我国中强地震较多的地区之一。对该地区地震构造的研究始于1970年长江口地震。近20年内,无论是地震监测能力还是地震研究程度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南海海域地震海啸潜在危险的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马陵  魏柏林 《灾害学》2005,20(3):41-47
本文对南海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海水深度、地质构造格局、断裂活动、地震和海啸的活动等进行分析,认为南海北、西、南以及中部都不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基本条件.而南海东部边缘的台湾南部~菲律宾以西的马尼拉海沟,不仅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条件,而且是南海亚板块向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强震活动频繁且倾滑型或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比例很高,同时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海啸,是南海最有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的潜在地区.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边缘,西部地区又被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贯穿.在这世界上最大的两条地震带的影响下,我国成为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自古至今,不断有破坏性很强的大地震发生.历史上令江河改道、让人间发生沧海桑田巨变的特大地震也有好多次,我们祖先对历次特大地震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5.
通过内蒙包头和云南姚安2次典型城乡地震案例的灾情对比,分析了自然灾害系统中承灾体的脆弱性对于灾情的放大缩小影响.由于城乡承灾体的差异,虽然致灾因子强度--地震震级大致相当,两次地震的灾情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震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小于城市地震,但是地震灾害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要大于城市居民;地震灾害造成的居民住房损失占经济损失比例最大,城乡都在50%以上;农村地震造成的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少,但受伤人数较多,城市地震则相反,受伤人数少,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多.因此,农村地震、城市地震的救援工作以及抗震减灾措施都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霍山一六安地区历史地震和近20年来M_L≥1. 0级地震活动特征。运用多种方法分别计算了该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对于小震活动频繁但震级不大,区域相对较小,历史地震统计样本也较少的霍山一六安地区,运用刘正荣方法来估计这一地区的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地震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地震活动性研究证实了地震的发生不是完全随机分布,而是有地震活动相当频繁的地震活跃期和地震较少发生的平静期(1)。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在时间上交替发生,在地震强度上有显著差别,而且随时间和地区都有变化。它们有的以几十年或几百年时间为尺度,有的则以十几年时间为尺度,还有更短的。由于我国有较为完整的历史地震记录,故长期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表现得很明显。  相似文献   

8.
安徽霍山地区是历史上中强地震多发地区.近几年,霍山小震突然持续平静,是近二十年地震活动最低水平,已引起有些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对该区地震活动特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加州的地震     
许多国家受地震、暴风、洪水、滑坡、干旱和野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预报这些灾害的发生从而躲避它们也不可能.因此市民和政府部门都感到迷惑,希望在他们有生之年不发生灾害.这就是许多旧金山市民在1989年以前的态度,但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这一带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为紧密的地区。地震使大批少数民族同胞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必须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谐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期存在。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发生,主要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以及青海、新疆天山南北麓,这一带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为紧密的地区,2008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损失的严重性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1831年我国有地震历史记录以来,至今共记录到6级以上强震800多次,遍布于除浙江、贵州以外的所有省份.就浙江、贵州两省而言,也都发生过5~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中国大陆东部与银川地震带及安徽地区地震活动周期进行划分与研究的基础上 ,将安徽与周边特定地区每周期的地震活动 ,划分为 2 4个时空序次。分析研究安徽 4个地震与周边特定地区 2 0个地震时空序次的关系 ,预测未来几年内安徽中西部地区可能发生MS5 .0~ 5 .75地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为代前言,系统地回顾了茅山地区地震地质研究的发展历史,数列了前人在这一地区所作的重要贡献及其成果,重点包括:茅山断裂带的延伸,活动性,地震构造,应力场等几个问题.同时也涉及到这一地区的古地震研究,震害地质,宏观地面运动,历史地震活动及现今地壳形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怎样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顾名思义,它比一般的非重点地区要有所加强,并且应该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以及震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等方面都有所加强。以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为例,需要加强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1)制定短期与临震预报方案。由于地震是一种很复杂的自然现象,现有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的地震类型、不同时期发生的地震,其显示  相似文献   

15.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Gorshkov(1937)所汇编的前苏联大陆最早的地震区划图.是世界上最早的这类图之一。这是最早的地震危险性预测图,因为它标识出了潜在地震危险地区:不仅已知历史地震的地区,而且还根据较早地震地区推断“地质相似区”。1957、1968和1978年的正式建筑规范采用了一些成功的地震区划图。许多年以来,苏联领土的所有地震区划工作均是在E.F.Savarenskiy,S.L.Solviev和M.A.Sadovskiy指导下,地震与地震工程部门委员会指挥和协调下进行的。该机构出版了一部有关震源、方法、结果和参考文献方面的完整的说明书(ICSEE,1980)。Bune等(1974)和Reisner(1985)阐述了影响地震区划实践的思想史。通过对地震危险性预测结果与10年或20年后观测的进行比较,使得地震区划的定性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Mokrushina和Shebalin,1982,1991)。分析了各个地区和整个区域的预报错误、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两种描述地震活动平静的特征参数Wq 和σH 对华东地区 1972年以来ML≥ 2 .3地震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 :Wq 在华东地区大多数M >5地震之前均出现 1年左右或稍长时间的平静异常 ,震中一般在平静异常区的边缘或内部。对Wq 空间异常区σH 的时间扫描在某些地区也能够较好地显示1年左右的平静异常。这可能说明了地震活动平静也是中强地震的一种中短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7.
提要本文从华北地区各地震活动带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用文献[1]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与山西带、华北平原的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还作了控制试验,说明模式识别的结果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分别发生6.2和6.1级地震的云南省大姚县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地震灾害对中困农村居民的影响,了解了我国农村居民尤其是地震多发区农村居民对地震灾害的风险意识以及在地震灾害中的反应.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是地震灾害的最大受害者和风险承担者.虽然他们会在地震灾害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但是由于经济水平、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他们只能被动地承受地震灾害,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承灾体的脆弱性.中国农村地震减灾、防灾能力的加强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可公度性原理分析了近百年来在新疆昆仑地区发生的M≥7.0的地震,发现这些地震发生的时间具有可公度性,且它们基本上都发生在其时间轴上的可公度值点与其黄金分割点上.因而可以认为,可公度的扩张可为该地区大地震的预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陕西榆林地区三次矿震灾害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2004年10月14日、11月21日和11月29日,陕西省地震台网记录到在陕西省榆林地区的神木县和府谷县相继发生了ML4.2、ML3.2和ML3.4级地震.经陕西省地震局榆林地震考察组落实,三次地震都是典型的煤炭采空区塌陷引起的矿震事件.2004年10月14日的ML4.2级矿震也是我国目前记录到的煤炭采空区塌陷引起的最大矿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