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荣昌地区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该区s波分裂参数,使用获得的s波分裂参数研究汶川地震对荣昌地区介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后快波偏振方向无显著改变,均与区域范围内断裂及断层走向相关性较好;随着汶川地震的临震,延迟时间增大,而震后大约1年多的时间内,S波分裂的快、慢波延迟时间维持在较小的水平,之后延迟时间出现恢复性增...  相似文献   

2.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南发生9.0级地震(矩震级)。本课题选取了期间南昌台368个波形记录情况,对日本M S9.0级地震序列M S4.7级以上地震波形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对该区域地震P波发育情况并对波形特征形成机理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发现:1.震群余震P波发育分布存在一定的分布特征;2.在浅震震群中,影响震群P波发育特征跟主震地质条件有关存在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记录地震分析中的一个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远震S波到时减P波到时(或极远震PP到时减PKP到时)之差与地震最大面波到时的关系,来推测一个地震发生后,只要震相S、P(或PP、PKP)已确定,就能推测最大面波的到时。反过来,最大面波到时一定,就能基本确定S(或PP)波到时的大致位置,再根据其它震相在S(或PP)波前后出现的规律,从而可靠的分析地震,在地震速报和震相分析当中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佛子岭地震台数字化仪器记录到的远震数据为基础,应用多道反褶积方法分组提取邻近地震事件的接收函数,并选择合适的地层厚度将台站下方介质结构简化成关于S波速度的水平分层模型。以此对Ps转换波的接收函数进行共转换点偏移叠加,反演计算得到每个水平层中的S波速度值,并给出了佛子岭台台基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图。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安阳及邻区研究范围内,地震台网所能接收到的 S-P≤25.0 秒的所有台站记录到的ML≥2.0级地震的P波到时和 S 波到时进行了波速比计算,并对研究区域内 5 次中强地震前波速比变化作了空间演化图。从 2001年5月到现在波速比空间演化特征来看,明显出现了低值异常集中区和高低值异常交替区。从时间序列演化特征来看,波速比始终处于低于平均值1.70 以下。根据我们以往对研究区域内波速比的研究和对比分析,在未来24个月,研究区域存在发生 ML≥5.5 级±0.5 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0年1月—2017年9月南京市及邻区数字化地震资料的P波和S波震相,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和单震多台和达法分别获得了各台站波速比随时间变化曲线以及南京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南京及邻区波速比在1.6340~1.7007,各个台站出现最低值时间不同步;(2)南京区域6个地震台站波速比变化不同,六合、江宁和南京台波速比在地震发生前2年,波速比大幅度下降,然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低值附近波动,波速比回升后,发生主震。浦口、溧水和高淳台在波速比下降区发生地震,变化趋势不明显;(3)波速比空间分布结果显示,2次地震前、后波速比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明显,区域内的波速比值较均匀,高、低值的异常区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三个台站所记录到的2011年日本里氏9.0级地震的地震数据,在没有进行去固体潮的前提下进行功率谱分析,获得了地球球型自由振荡振型,通过与PREM模型相对比,发现所提取的94个振型,包括76个基频振型(0S0,2S0~0S76)和18个谐频振型,与理论值的误差很小,所有数据的平均偏差为0.14%。文中发现该地震激发的0S2,0S3,0S4和1S2自由振荡振型有明显的频谱分裂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湖州地震台现有的形变、测震、流体三大学科的观测资料基础上,对汶川8.0级地震中的映震效应综合研究,得出了水管倾斜仪、伸缩仪,这两套仪器的NS、EW两个分项,在同一个观测环境中,仪器记录的同一个地震,精度高的分量,振幅不一定大;钻孔应变仪和伸缩仪、水位、水温仪安装不同的地点,两个观测点直线距离大约五公里,从记录资料上看,两者反映地下介质变化是一致的;地形观测资料的映震效应初始时间基本和p波到时同步,流体观测资料的映震效应初始时间基本和S波到时同步。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研究了1990年10月20日天祝、景泰6.2级地震与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后,天祝县在防震减灾与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中的实践经验和方法,以及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天祝县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措施和做法曾被甘肃省、国家地震局、武威地区所肯定,在巴黎中法地震科技合作交流会上,原国家地震局方樟顺局长以此作为典型介绍,得到了法国地震科学家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在破坏性地震还威胁人类的今天,尤其是在新的地震活动期内,面临着地震破坏的严重现实,研究总结天祝县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经验方法,指导各级政府完善防震减灾对策和应急预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科学》2016年8月25日地震学家监听的并不只有地震。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监测强风暴所产生的地震波,包括"卡特里娜"飓风和超级风暴"桑迪"的回声。海洋在这些风暴的喋喋不休中膨胀,所产生的波击打海底并进入地幔。它们甚至可以在地球的另一边被地震仪检测到。直到现在,这种迂回的天气跟踪系统大多仅限于高速P波,是一种靠直接压缩力通过岩石的波;而垂直行走的S波却一直难以捉摸。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大柴旦台数字地震资料,研究了大柴旦震群序列尾波Qc值在流逝时间窗长60~90 s时间内的变化特征,计算频率从3 Hz至18 Hz,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Qc(f)=(72±19.9)f0.93±0.08。计算结果反映出大柴旦地震余震序列的尾波Qc值较低,说明大柴旦震源区属于构造运动较为活跃的地区,这与大柴旦地质结构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垂直向的Pg和Sg波的最大振幅比方法,计算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6.5级地震后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通过统计和系统聚类分析,再结合震中分布图,综合分析了云南姚安6.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应力场破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震源断层的走向为SEE-NWW占主导,其平均解为120°,震区主压应力轴平均解为145°,即SSE向,与震源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表明余震的应力场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针对攀枝花西渣场采用灌浆胶结炉渣加固边坡工程,开展了灌浆胶结炉渣单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胶结炉渣体的破坏模式、强度特征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浆胶结炉渣中炉渣含量的增加,其内部结构不均匀性更加突出,试验加载过程中压应力区和拉应力区相互交错分布,最终破坏时受劈裂破坏和剪切破坏共同作用,其破坏...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可预期的灾变非至一端,这里仅探讨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问题。地震过程中楼体受到的是地震波和自身固有频率的共同作用,此时楼体是一个多维动态系统,其应力状态比传统方法所描述的力学模型要复杂行多。本文应用ANSYS三维仿真有限元软件,采用单点响应谱的方法,对楼体在纵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应力状态和变形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楼体构件单元型式的选择、网格密度的确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等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后处理中,用列表和图形的方式显示了楼体的位移和应用状态。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提取了智利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球型振荡振型周期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预测的球型自由振荡周期基本吻合。所得结果可以进一步用来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地球内部结构,并对大地震的震源破裂分布给出一定的约束。  相似文献   

16.
北京平原区夏垫断裂的多源遥感影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79年9月2日三河—平谷8.0级地震在地表形成总体走向N40°~45°E,倾角60°~70°,长达10 km的破裂带。该文采用Landsat-8、SPOT-5、SAR、GDEM、Google Earth多源遥感影像研究夏垫断裂的遥感影像特征。利用ERDAS软件,对Landsat-8影像按7∶4∶2依次为R、G、B分量作彩色合成增强处理,突出影像的线性构造特征;对Landsat-8和SPOT-5影像、Landsat-8和SAR影像分别进行融合处理,丰富影像的光谱信息;对GDEM与SPOT影像进行三维叠加,突出影像的三维特征;对SAR影像进行斑点压缩、方向滤波处理,突出影像平行断裂方向的线性特征。文中分析、对比了Google Earth和SPOT-5影像上地震陡坎的特征,陡坎在SPOT-5影像上表现较明显,但在影像上表现不出较低陡坎,同时,在两种影像上容易将绿色植被、狭窄道路或其它地物误认为陡坎;SAR滤波后的影像表现出暗色的线性条带;Landsat-8和SAR融合后的影像表现出较宽的异常条带,该条带指示断裂带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76年唐山Ms7.8地震震害普查数据为基础,选取丰富的统计样本,采用地理信息软件建立地震死亡率、建筑物倒塌率分布图,揭示出唐山地震灾区高震亡率和高劁塌率呈线性集中沿唐山断裂带分布,在河道、古湖泊和砂土液化地区也存在震害高值区。基于丰富的统计样本,获得了唐山地震死亡率与建筑物倒塌率的非线性关系式。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引起社会及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该地震的孕震机理及如何预报问题更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纵横两个侧面来研究汶川地震发生的机理,即:先利用GPS资料研究地表的变形场,然后运用数值方法对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一个剖面进行模拟.文中的计算结果显示:①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地表的主应变率的方位与该区域的地应力方位基本一致,但形变量值很小,表明断层处于闭锁之中;②对地震发生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的结果,显示等效应力及变形能量密度在空间分布由分散状态逐步向龙门山地区集聚,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复发周期约为3 163年.因此,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及本文的研究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动力成因可能为:随着印度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不断挤压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后形成的物质东流在向东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稳定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一部分东流物质在川西地区囤积,造成龙门山隆升;高角度、铲状的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正应力随着川西高原的向东运动而不断增大,再加上断层附近介质刚性大,这就导致该断层的闭锁程度增高;但另一方面随着高原东流物质的不断向东运动,龙门山下部地壳囤积的东流物质不断地向斜上方推挤龙门山断层上盘,这样会导致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剪应力越来越大;当剪应力超过摩擦强度时,断层解锁发生地震.最后,针对这种发震机理的新型地震,提出了今后关于地震预报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19年8月20日,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连续发生两次有感地震.为研究本次地震的控震断裂及琼南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综合分析了琼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和主要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近EW向九所-水断裂在琼南地区起主要控震作用,沿断裂带小型地震频繁而密集发生.震中周边的NW向乐东-田独断裂较其他方向断裂活动时代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