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北京市潮白河再生水补水河段水质时空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河道是城市再生水利用的主要载体,而人工湿地是城市再生水河道补水前主要的水质净化方式.为了解再生水补水与人工湿地对再生水补水段水质的影响,选取北京市潮白河再生水补水河段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水体的水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体氮磷污染严重,其中TN污染表现为NO3--N、NO2--N和NH4+-N的混合型污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质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丰水期(6-9月)和枯水期(2月、3月、5月和12月)两大类;在空间尺度上受再生水补水和湿地净化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补给对河道水质的影响无显著季节差异,湿地净化功能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差异较大且丰水期湿地的净化效果最为明显.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水作为城市河道的补充水源,一方面对河道中的F-、Chl-a等起到稀释作用,另一方面使得水体中的N、P及离子含量增加;丰水期湿地的净化作用使水体中氮磷等有机营养物质含量及ρ(TDS)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景观水系水质保障的规划方法是环境规划学在景观水系的具体应用之一。与其他水环境相比,景现水系有其空间尺度小、环境容量低、水量不易平衡等特点。本研究针对景观水系的特点提出了景观水系水质保障规划的主要步骤,并阐述了各部分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湖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应用规划方法确定了规划目标,进行了水量平衡计算,识别了污染源,针对自来水补水、人工湿地净化再生水、水系循环等方法设计了一系列方案,并建立模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净化再生水并进行每天10000m^3的湖水循环的方案可以保证水体水质稳定在地表水三类标准,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3.
2种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效果及其耐污染负荷冲击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托建立在新沂河河漫滩的人工湿地中试工程开展现场试验,研究分析2种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耐污染负荷冲击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进水浓度条件下,垂直流人工湿地对CODMn的净化效果明显优于潜流,平均去除率高出13.7%,而两者对NH+4-N的净化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且都保持较高水平,平均去除率均高于80%;潜流和垂直流人工湿地自身构造不同引起的水流运行方式及截留、过滤作用的差异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影响较大,而对NH+4-N的净化效果影响较小;进水污染负荷变化对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率影响显著,垂直流人工湿地耐CODMn污染负荷冲击能力明显强于潜流,而对NH+4-N污染负荷变化,两者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耐受能力,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针对受上游村庄、城镇、农田等点源、面源污染的城市河道,采用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的处理方法改善水质。其中,截污环节根据地形与开发时序,合理设置截污区域,设计了配套所需的截污设施;人工湿地净化环节合理利用自然地形,采用多级潜流人工湿地与阶梯多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复合的湿地水净化系统,并选取合适的湿地植物,保障人工湿地正常代谢。设计截污能力为1.02×104m3d,人工湿地处理能力为3.5×104m3d,人工湿地面积为45 hm2。经过截污与人工湿地净化协同作用,可基本实现水质净化目标,使其水质达到GB 3838—2002的Ⅳ类标准,不仅有效保障处理水质,更可营造城市水景,充分发挥河流与人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研究区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净化湖水的垂直流人工湿地的脱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欧盟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以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湖水的应用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总结系统的脱氮效能,考察垂直流人工湿地(包括循环净化系统和补水净化系统)对湖水净化后水质的维护效果与应用前景,检验参数的合理性,并分析相关原因. 结果表明,2种功能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均达到了设计的脱氮效果,在水力负荷为1 000~2 000 mm/d时,循环净化系统和补水净化系统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7.8%和37.5%,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8%和43.6%. 湖水经湿地净化后能维持较好的水质,能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6.
有关降雨对水体水质的研究有诸多报道,但是作为城市湿地的重要景观区域以及连接不同功能区的水文单元,径流区水质对降雨过程的响应以及不同水文过程在其中的影响作用仍不清晰。文章选择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湿地径流区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8月18日(降雨期间)、19日(降雨结束后12 h)和22日(雨后表层土壤干燥)三个时期采集水体样品,通过分析水体理化指标,探索城市湿地径流区水质对夏季降雨过程的响应,以及水文因素在该变化过程中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降雨过程中湿地径流区水体氧化性显著下降,水体中NH4-N和NO2-N浓度短暂增加,但在雨后迅速降低,单次夏季降雨过程不会引起城市湿地径流区水质的明显恶化;跌水过程能显著缓解由于降雨造成的水体溶解氧浓度下降;水体流速与水体溶解氧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流速的分流水质优于主干流。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因地制宜地设计景观跌水和湿地径流场,可以有效缓解夏季降雨过程中湿地水体的缺氧现象,促进水体自净能力,提高下游湿地水体净化效率。  相似文献   

7.
湿地是陆地的潮湿地带和水体,人工湿地以其独有的污水净化功能,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本文对人工湿地的相关概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进行了分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在污水深度处理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结合当前水体污染的形势提出运用人工湿地治理。列举一些运用人工湿地治理微污染水体实例,比较不同湿地系统之间的运行参数和处理效果等数据。证实人工湿地技术在对微污染水体的处理中运行效果良好,并针对性的提出人工湿地技术的几点改进方向,对人工湿地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城市富营养水体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对紫阳湖富营养水体进行净化工程性研究,在水力负荷为1 m3(/m2·d)的条件下,研究了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单元对紫阳湖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TN、TP等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下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单元对高锰酸盐指数、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24.5%、23.1%、23.3%,上层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对高锰酸盐指数、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23.5%、13.3%、14.2%,上层人工湿地单元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比上层人工湿地单元高50%和40%,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效果两者差不多。另外,复合人工湿地对紫阳湖水净化效果较好,对高锰酸盐指数、TN、TP的平均去除率达到42%、33.2%和34.2%,出水浓度分别为9.60、2.01和0.23 mg/L,出水稳定可以为后续水体生态修复措施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工程的污染物净化效率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与人工湿地工艺相结合,通过将强化型前处理系统引入到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从而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9个月的实际运行证明,该预处理装置的设置降低了湿地负荷,提高了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率,特别是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改良后的湿地系统对合流制污水污染物净化具有良好效果,且运行成本低,适用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资金紧张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人工湿地植物水体净化效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检索近20年来人工湿地植物在净化水质方面代表性文献,筛选出50种常见人工湿地植物,包括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对该50种常见植物的净化效能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湿地植物在净化水体时可能受物种、环境因子、种类配置模式三方面的影响;提出未来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应用方面发展方向为:应进一步扩大其种类的选择范围,加强探究维持其生长代谢的机理,加强与微生物的耦合作用完成水体污染物净化的效能研究,根据不同人工湿地和水体污染物类型进行配置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以武河湿地为例,对注入到武河湿地的主要污染源陷泥河的水质进行调查取样,用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对采样点的水质进行分析,通过陷泥河水中不同形态氮、磷含量分析引起该点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最后通过对比武河湿地入口和下游的氮、磷含量,分析武河湿地降解水体污染物和净化水质的功能.结果表明:武河湿地主要污染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同时表明武河湿地具有一定的降解水体污染物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临港经济区人工湿地是一项低碳环保项目,也是生态示范基地。探究人工湿地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应分别从水质净化功能,环保及生态效益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对湿地进口、出口水质因子监测结果显示,系统对水体中NH3-N、TN、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6%、43.1%、38.1%,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在冬季低温时去除效果最为显著。从土壤改良、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五个方面分别对湿地系统的环保及生态效益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湿地系统为生态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净化过程受基质、微生物及植物的多重作用,但有关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效果与微生物之间的关联及响应机制的认识较为匮乏.本文针对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分析了其低温条件下水质净化效果,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在OTU水平上利用微生物丰度聚类热图和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NMDS分析,揭示了湿地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湿地对TN、COD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TP的去除效果不佳.基质微生物群落时空变化显著,与湿地净化效果密切相关,革兰氏阴性菌门类众多和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较低,分别是TN去除效果较好和TP去除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COD、DO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而氮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脱氮微生物的活跃度.基质微生物在湿地运行2周后,对污染物去除的介导作用稳定,建议设立这一关键时间点,并辅以菌群、碳源投入等措施,提升湿地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滇池湖滨带人工湿地各级结构单元的水质指标数据,从pH、SS、BOD5、COD、TP、TN的污染消减规律入手,深入探讨了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TP、TN的消减效果最好;COD消减效果最差;湿地构造及植物群落影响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朱玉婷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4):150-151,160
大庆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性,保证湖泊湿地水体的水量和质量是维系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必要因素,也是大庆湖泊湿地建设和利用关键问题。采用引嫩补水、城区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补给和雨水的收集,保证湿地有足够的水量。截断直接排放污水的污染源,实施湖泊湿地水体的连通工程,建成自然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湿地水体。在局部形成水的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水体污染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煤矿排出废水量比较大,但回用率普遍较低,造成煤矿废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与目前的处理技术相比,人工湿地生态净化系统可以节省大量投资,并且运行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湿地中种植大量植物,可以改善周围水质,减少空气中漂浮粉尘等,对煤矿周围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其出水水质高,可以种植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湿地植物,在净化污水的同时又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人工湿地在河流生态修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论述小季河人工湿地工艺方案及工程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对河流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季河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CODcr 52.5%,BOD5 61.8%,NH3-N 52.2%,TP 50.6%.  相似文献   

19.
利用沈阳市满堂河污水处理中心人工湿地8年来运行数据,对人工湿地整体系统和不同功能区的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潜流人工湿地对CODCr的去除效率,在50%~70%;表面流人工湿地对CODCr的去除效率,稳定在20%左右;人工湿地系统整体对悬浮物和氨氮的去除效率保持在50%以上;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随着运行时间增加而日趋稳定。  相似文献   

20.
溶解氧对人工湿地处理受污染城市河流水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肖海文  邓荣森  翟俊  王涛  李伟民 《环境科学》2006,27(12):2426-2431
研究了溶解氧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对受污染城市河流水体处理效果的影响规律及其意义,为城市受污染景观水体处理或雨水处理人工湿地的工程设计提供有效的自然复氧估算方法和设置措施.结果表明,由于自然复氧不利引起的溶解氧不足(<2 mg/L)是导致人工湿地出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自然跌水是一种有效的人工湿地充氧方式,其充氧效果可用氧亏比r根据水温、水质以及充氧形式等外部条件参数进行估算.推流态的湿地床内,溶解氧分布与生物量分布以及有机物的去除规律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而对TP沿程去除速率影响不大.设置多级多段跌水有利于均衡湿地床填料内的溶解氧分布,促进硝化反应,保证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