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再生水不断地推广应用,对其在回用过程中各类风险因子对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利用荧光定量q PCR法对青岛市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中的腺病毒(AdV)、肠道病毒(EV)、轮状病毒(RV)进行检测,基于检测结果,结合剂量-反应模型,参照USEPA提出的风险评价“四步法”,得到如下结果:4个样品呈现AdV阳性,检出浓度在ND~924.44 copies/L,EV与RV均未检出。WWTP-2一期工程三级出水、WWTP-2四期工程三级出水回用于城市绿化、道路降尘、景观用水、家用绿化、冲洗厕所等途径时,AdV对职业人员和非职业人员均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且对职业人员的一次感染风险高于非职业人员。不同的回用途径下,对职业人员健康风险高低依次为:城市绿化≈道路降尘≈景观用水>家用绿化>冲洗厕所,对非职业人员健康风险高低依次为:城市绿化>道路降尘>景观用水>家用绿化>冲洗厕所。该研究为当地再生水回用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污水回用是缓解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有效途径,而再生水中残留病原体所导致的健康风险是推动污水回用的重要限制因素。该研究引入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将其作为衡量健康风险水平的新指标,建立了基于伤残调整寿命年计算的污水回用风险评价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将该方法应用于西安思源学院污水回用系统的健康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是造成潜在健康危害的最主要病原体,其疾病负担为2.46×10~(-13)DALYs;另外,人体在再生水喷灌过程中的暴露是风险传播的重要途径,其疾病负担为3.31×10~(-13)DALYs。基于DALY的污水回用风险评价新方法将风险水平量化为寿命损失,其计算结果是对健康伤害程度的直观表达,该方法及其应用将有利于精准评价污水回用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3.
基于改进蒙特卡罗方法的再生水回用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健康风险评价主要是进行单值点计算的确定性评价,为了解决再生水回用对人体健康风险影响的不确定性,利用Logistic混沌系统方法来产生可靠、简单、高效的随机数,进而改进传统蒙特卡罗方法中利用线性同余产生随机数的方法,以提高随机数输入的可靠性程度,最终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蒙特卡罗算法的再生水回用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最后,以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中的风险指标(As、Cd、Cr、Mn、Pb和Zn)为研究对象进行蒙特卡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各指标满足终生可接受风险水平的概率分别为97.25%、93.48%、97.86%、98.69%、97.13%和96.38%,影响各指标进入人体的单位体重日均暴露剂量和终生风险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污染物浓度和胃肠吸收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再生水回用的不确定性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热电厂再生水回用工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套日处理量14 400 t的再生水回用工艺,该工艺应用预处理+反渗透工艺深度处理二级城市污水并将产水回用于热电厂的循环冷却水及锅炉补给水的源水,分析了该工艺关键单元的特点。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行,产水各项指标满足该热电厂对回用水的要求。最后,对工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在中水回用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水道”一词源于日本,“中水”也称为“再生水”、“循环水”或者“回用水”,主要指城市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的杂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水质之间,中水回用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形式。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展中水回用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日本60年代的经济复兴就是靠污水回用解决了供水危机。  相似文献   

6.
再生水经城市污水处理后已经作为城市供水的一种新的可靠水源受到广泛关注。对城市污水回用于生态景观水体的概念及内涵、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安全保障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最后针对克拉玛依市城市污水生态景观回用情况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再生水无计划间接补充饮用水的雌激素健康风险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吴乾元  邵一如  王超  孙艳  胡洪营 《环境科学》2014,35(3):1041-1050
以城市污水为水源的再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类内分泌干扰物,其在无计划间接补充饮用水过程中存在潜在健康风险.针对再生水经河流补给湖库型水源地的典型场景,研究了再生水中雌酮、雌二醇、17α-乙炔基雌二醇、双酚A、壬基酚和辛基酚在水体中的变化规律,评价了雌激素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再生水(二级出水)中雌激素类物质的质量浓度多分布在0.1~100 ng·L-1水平;双酚A和壬基酚的浓度较高,可达到1~10μg·L-1水平.再生水间接补充饮用水过程中,雌激素的浓度受到上游来水稀释、河道湖库自然降解和饮用水处理工艺去除等作用的影响.雌酮、雌二醇、双酚A、壬基酚和辛基酚的非致癌风险较小,都低于规定值1.当湖库型水源地的水力停留时间大于30 d时,再生水中17α-乙炔基雌二醇对人体的非致癌风险值大多小于1;当停留时间小于10 d且再生水占饮用水比例达50%以上时,16%~47%样品的17α-乙炔基雌二醇的非致癌风险值大于1,其健康风险需优先关注.  相似文献   

8.
水生植物法再生景观回用水水质稳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了污水处理和景观回用中试试验系统,景观回用试验水量为11 m3,研究了城市污水经二级生物处理再生后用作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稳定性;构建了不同结构的水生植物系统,研究了该系统对再生景观环境用水水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晴朗天气,白天水温为(28±2) ℃,夜间水温为(20±2)℃的条件下,二级生物处理的再生水在瓷砖水池中最多可以稳定3 d;结构完善的“挺水-浮叶-沉水-浮水”水生植物系统能够有效抑制再生景观回用水中藻类的滋生,并可降低其有机物和氮、磷的含量,在9 d内使ρ(CODCr),ρ(TP)和ρ(NH3-N)分别降低76.9%,95.8%和95.2%,从而使水质保持稳定并得以改善,使回用水水质完全符合再生景观回用水国家标准. 因此,构建结构完善的水生植物系统可实现污水再生景观回用.   相似文献   

9.
“中水道”一词源于日本,“中水”也称为“再生水”、”循环水”或者“回用水”,主要指城市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的杂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水质之间,中水回用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再生水道路降尘化学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以北京市某再生水利用工程为依托,对再生水用于道路降尘时接触人群的暴露水平和健康风险进行了调查和实验研究,建立了再生水用于道路降尘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再生水对职业人群和公众的暴露参数,对再生水中氯仿等19种主要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再生水用于道路降尘职业人群致癌的总危险度为8.47×10-6;非职业人群致癌的总危险度为3.78×10-6.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宝坻区农村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天津市宝坻区农村地下水水体中NH3-N,F,Hg,Pb,As和Cr6+浓度进行调查研究,应用美国环保局(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农村地下水水体中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宝坻区农村,As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致癌风险最大(1.8 10-5 a-1),通过饮水途径引起非致癌健康风险中F最大,NH3-N次之;致癌物质通过饮水途径所致健康风险远大于非致癌物质,但二者都低于国际防辐射委员会(ICRP)的推荐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长江岳阳段水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风险,根据2008-2012年长江岳阳段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长江岳阳段通过饮用水途径引起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总健康风险在1.64×10-5~2.25×10-5a-1之间,平均为1.91×10-5a-1,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10-5a-1,对照水环境健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长江岳阳段水环境健康风险为较低健康风险;化学致癌物质健康风险AsCd、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非致癌物质健康风险氟化物CuNH3-NZn、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总健康风险主要来自化学致癌物质,其中As为主要风险污染物,因此化学致癌物质尤其是As应作为风险决策管理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3.
再生水是就地可取、稳定可靠的城市第二水源.再生水饮用回用(补充水源)技术经济性可行,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构建可持续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非传统供水工程,再生水饮用回用的关键是保障水质安全稳定和系统可靠高效运行,因此需要构建包括水质安全管理、健康风险评价和多重屏障工程措施在内的安全保障体系.水质安全管理方面需建设包括制订科学的饮用回用水质标准和再生水处理工艺要求,建立针对再生水处理工艺和饮用回用全系统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HACCP)体系,并加强水质安全监管和认证.健康风险评价方面需开展全方位、统筹性和持续性的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风险评价方法.工程措施方面需建设包括源头控制、再生水厂净化、环境缓冲和饮用水厂净化在内的多重屏障系统,以确保水质安全.在多重屏障系统中,再生水厂是保障饮用回用水质安全的核心环节,“反渗透-高级氧化”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是再生水处理的可行工艺.今后需深入、持续开展新兴高风险污染物控制技术、再生水环境储存和饮用回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土壤柱实验,研究了土壤含水层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的处理效果。初步讨论了土壤含水层处理工艺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并评价了不同回用途径再生水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层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对大肠菌和粪大肠菌的去除率大于99.9%。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再生水的健康风险主要来自致癌物质,终生致癌风险在10-6数量级,而非致癌物质的健康危害风险在10-9数量级。  相似文献   

15.
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广东省某河段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化学致癌物是该饮用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化学致癌物的健康风险大小顺序为Cr6+>As>Cd,优先控制污染物为Cr6+;化学致癌物的健康风险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限值,并且远远超过非致癌物所致的风险;非致癌物的健康风险大小顺序为Pb>F>NH3-N>CN>酚。研究结果确定了该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值、污染物的优先控制顺序。  相似文献   

16.
大连市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环保署提出的水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大连市近5a的生活饮用水环境进行评价,探究水体中所含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国际辐射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限值为参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的水中化学致癌物主要是Cr+6,致癌风险超过了国际辐射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5.0×10-5/a;非致癌物中只有氟化物风险超标;致癌物的风险大于非致癌物的风险。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在水质治理过程中,应优先治理致癌物Cr+6。  相似文献   

17.
湖泊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根据某湖泊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资料,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2处饮用水源地原水通过饮水途径引起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2处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监测项目中,对人体有健康风险的有毒污染物主要是化学致癌物As和Cr(Ⅵ);个人化学致癌物总年风险远大于非致癌物总年风险;2003─2007年2处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个人总年风险均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标准,主要原因是化学致癌物As和Cr(Ⅵ)的质量浓度过高;因此,加强治理和控制化学致癌物特别是As和Cr(Ⅵ)是降低该湖泊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广州市沙湾水道(感潮河流型饮用水源地)涨、退潮期间13个断面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并应用化学致癌和化学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该感潮河段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该感潮河段重金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感潮河段重金属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而感潮作用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该感潮河段化学非致癌重金属污染物健康风险值相对较低,Cu、Hg、Zn的年平均风险值为10-10a-1,远远低于瑞典、荷兰、英国推荐的可接受限值,而化学致癌重金属污染物所引起的人体健康危害较高,化学致癌重金属污染物As、Cd的年平均风险值分别为10-5 a-1和10-6 a-1,其中Cd的年平均风险值与瑞典、荷兰、英国推荐的可接受限值接近(1×10-6 a-1),As的年平均风险值接近国际(ICRP)推荐值(5×10-5 a-1),致癌风险极大,应优先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9.
污水处理厂出水中雌激素活性物质浓度与生态风险水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艳  黄璜  胡洪营  李轶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2):1488-1493
再生水在环境和景观水体利用中,由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特别是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长期生态风险备受关注. 以再生水生态风险控制为目的,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再生水)中雌激素活性物质浓度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归纳了8种雌激素活性物质的出水浓度水平,比较分析了各物质的雌激素活性和生态风险. 结果表明:8种物质的质量浓度分布在ng/L~μg/L,其中ρ(类固醇)最低,为nd~50 ng/L;ρ(酚类)及ρ(酞酸酯类)主要在μg/L水平,个别高达40 μg/L. 雌激素活性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再生水)中3类雌激素活性物质的雌激素活性和生态风险顺序均为类固醇物质>酚类物质>酞酸酯类物质.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厂应优先控制乙炔基雌二醇(EE2)、雌酮(E1)和雌三醇(E3)等3种雌激素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