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预报的失误和强震可以直接和间接地造成较大灾害。表1给出了1966年以来地震部门提出并由政府发布的发生在我国大陆人口较多地区的9次7级以上地震的预报情况。从表中可知,目前有的地震类型可以预报,有的还预报不出来,这是地震科学发展水平决定的。总的来说,地震预报还处于探索阶段。而地震预报无论准确与否,只要向社会发布,都会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对地震预报、抗震防灾、震害救灾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公众心理影响等诸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的时刻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死亡人数是影响救灾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救灾效率会越低;震级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时刻与救灾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震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救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比较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现玉树地震的人均救灾效率较汶川地震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1988,(4)
地震预报,警报与社会经济间题(山西地震局尉林祥)电磁波与地震的探讨(河北省地震局张家口地震台陈志敏)一次虚报地震的后果(山西省地震局陈国顺贺明华)自议滑坡与预防(青海90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龚剑平)怎样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四平地震办公室刘俊礼)化验室、实验室怎样预防地震火灾(荆州地区医院陈云)(荆州地区地震办薛圣忠)探讨地震年度预报的一种方法(黑龙江海伦县地震办陈洪州)气候灾变后果三则(吉林市吉化公司机械厂宋稚松)地震社会风云篇·一对福建沿海地区 发生地震谣言的思索(福建省地震局郑勋余敏思)对煤矿救灾组织的认识(煤炭…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现阶段,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在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社会和地震科技队伍三方面的作用,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地震减灾工作体系,走综合减灾的道路。行使政府职能是地震减灾工作体系的中心环节,职能的行使以一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为“边界”。但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生的大震和当前的重点监视防御区多分布于二省、三省或更多省市交界地区。突破行政区划,在地震活动区、危险区周围协调地开展监测、预报、宣传、防御工作是当前进行防震减灾战略布局所必需。地震科学发展的“跨”行政区划和政府行政职能的严格区划性的尖锐矛盾,有必要提出地震减灾中的区域联防问题,本文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建设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是当前防震减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回顾浙江省“九五”期间建设地震监测系统的实践 ,认为在当前科技水平和管理体制下 ,专群结合是建设好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重要保证。省局必须正确处理好省级以下地震部门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发挥专业队伍在监测预报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才能做好新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6.
震后救灾宣传尤其是有关震情的宣传报道与社会的稳定关系极大。本文以常熟地震为例,通过对该次地震救灾宣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今后江苏救灾宣传中应注意把握好宣传的政策性、快速性、组织性、协调性、真实性、针对性及二重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娜  聂高众 《灾害学》2015,(2):158-161
地震应急救灾效能是不同救援队震后救灾效果的最直接反映,救援队伍到达灾区的时间长短是影响救灾效能的最直接因素。该文首先分析了地震救援中被埋压人员的存活率问题,并将震后的救援力量分为三组:当地民众自救互救能力,当地及灾区周边的军队、武警、消防官兵的救援能力和地震专业救援队的救援能力,探讨了这三组救援队在地震救援过程中的救灾效能,及地震灾区的气温对救灾效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 引言震兆异常系指震前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它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且与地震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以往的研究虽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将其应用于地震预报的成效方面,至今尚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如何提高对临震异常的鉴别和进行可靠的预报;如何准确地预示地震发生的确切地点和时间等。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到震兆异常对即将发生地震进行预报的正确性及其应用的实际价值。本文主要对1982年下半年华北以南地区的地震事件的震兆异常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并将结果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怎样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顾名思义,它比一般的非重点地区要有所加强,并且应该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以及震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等方面都有所加强。以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为例,需要加强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点:(1)制定短期与临震预报方案。由于地震是一种很复杂的自然现象,现有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的地震类型、不同时期发生的地震,其显示  相似文献   

10.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在我国接连发生了一些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被人们用语言、文字来传播扩散以致引起地震谣传、误传事件的地震谣言,其基本内容大致含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地震将要发生的所谓“消息”、“预报”,这部分内容是引起这类事件的主要成份,是通过非政府机关或地震部门正规途径传播的。它与地震预报意见类似,也包含三要素,以短临时间尺度或有明确日期以及高震级为特征,在“预报”地区内造成紧张气氛,给人以紧迫感。二是关于地震震害的所谓“预测”,以夸大或捏造震害和次生灾害为特点,在传播过程中会层层加码,变得离奇荒唐,以形成恐惧感。三是关  相似文献   

11.
《灾害学》1995,(3)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级大震对我们的启示日本版神7.2级大震对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1)必须认真贯彻我国确定的“以预防为主,综合防御”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全面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这四个环节的工作。(2)...  相似文献   

12.
防震减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群测群防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特色,群众业余测报组织通过观察地下水、气体和动植物等地震异常现象为专业地震部门进行短临预报提供参考资料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传统,并曾经为1975年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群测群防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3.
从检讨现今地震预报问题入手 ,正视其不足 ,寻找新的可避免其不足的途径 ,提出了依据波动信息预报地震的概念。这里所说的波动信息是特指通过地球质点传播的各种波所固有并夹带的信息如地震波信息、电磁波信息、潮汐波信息等等。本文将波动和波谱的检测与分析研究归结为 3条 :1 用什么仪器、摆成什么阵势检测可用于地震预报的波动信息 ;2 如何分析这些检测到的波动信息并确定与地震孕育、发展、发生有关的信息参数 ;3 如何将有关信息参数形成地震预报判据或指标 ,预报未来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  相似文献   

14.
李博 《灾害学》1999,14(1):21-22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防震减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切,和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当前,我国大陆正处在地震活跃期,严峻的地震形势,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提出了许多急于回答的课题,本文仅就地震短临预报评判准则及其应急对策作一初步分析。发布地震短临预报的决策仍是一项十分困难和有巨大风险的问题。当前,由于缺乏作为决策依据的评判准则,省(市)政府及地震工作部门是难于有效承担起这个责任的,“两难”的窘迫状态是无法摆脱的。回顾唐山地震以来20多年的地震预报实践,对已发生的中强以…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为进一步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法律施行以来,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本法的贯彻执行情况,也非常关注各级人民政府在法律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2000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开展了防震减灾法执法调研活动,彭珮云副委员长亲临中国地震  相似文献   

16.
<正> 1990年2月10日01时57分,在江苏省常熟市和太仓县交界处发生Ms5.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本文给出了这次地震的参数和序列、地震前兆和预报情况以及震后现场监测预报工作概况,并对这一次地震的监测预报过程进行了回顾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通过"6·24"灾后服务经验为依据,以"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理念为导向,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探寻如何建设社区救灾队伍,分析目前建立社区救援队伍的困难,并根据实践,提出一些建设意见。因为社区救灾队伍在应对灾害时,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反应,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与其他损失,在减灾防灾与灾后重建中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地震救灾对策和决策的经验,研究救灾响应规模、地震医疗、救灾物资运输等几个重大决策问题,提出了震后救灾决策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 地震预报目前尚处于经验性阶段,对预报能力的判断,现今只有依赖于震例的分析。因为预报能力是建立在监测能力的基础上的,而对监测能力的判别,也只有通过震例分析来估计。为此,作者根据华北地区地震综合预报清理攻关组,在1985年8月完成的“华北地区地震综合预报清理成果报告(第三部分)”中的10次发生在华北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以  相似文献   

20.
《防灾博览》2008,(3):F000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此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为了弘扬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宣传先进人物、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防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