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天煤矿的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大量剥离物形成的排土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生态恢复作为一项有效的采矿废弃地治理措施,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对于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露天矿排土场对环境的影响和排土场复垦治理技术,研究了某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现状、复垦方式与效果,提出了矿区排土场生态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排土场复垦地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土场的地形设计是工程复垦的重要内容,它确定了整个复垦区的轮廓,是排土场最终进行排土、整地作业的主要依据。本文针对排土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要求,分析并提出了排土场复垦地形的设计方法,即边坡整治与排水沟渠布设的原理。  相似文献   

3.
以扎赉诺尔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与平台区域的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土壤菌群结构分析,以及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将其与未复垦的土壤进行比较,探究排土场复垦与土壤微生物的反馈响应。研究发现:复垦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主要与试验区域土壤深度有关,深度为0~10 cm的土壤相比10~20 cm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更大,其中土壤容重、机械组成和pH对复垦土壤的影响作用明显高于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和碳氮比,对照组土壤的pH为8.87和8.76,远高于复垦土壤的pH。排土场复垦前后土壤菌群结构差异大,复垦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且土壤中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增加对其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认真分析、总结国内外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应用了土壤学、微生物学、采矿学、农林学、环境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排土场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排土场植被特征和植被恢复措施。排土场以保护为主。并通过比较不同生境、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主要复垦植被的影响,以及主要复垦植被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平庄矿区露天煤矿人工植被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在准格尔露天矿排土场内的农业复垦试验研究,以大量的种值试验结果为依据,充分说明了在露天旷排土场进行农业复垦的可行性,同时,为黄土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西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总结了山西10余年煤矿土地复垦研究成果,包括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井工矿塌陷地的复垦,煤矸石山的复垦以及山西矿区土地得垦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抚顺西露天矿排土场环境质量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分析了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地下水、空气、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复垦前排土场大气环境质量较差。属于中度污染水平;地下水为高矿化度、高硬度的硫酸盐型水;排土场土壤贫瘠,无发育层次。结构不良,保水差,有机质含量低。重金属含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生态恢复宜种植耐干旱、耐贫瘠、改良土壤、固坡护土的植物。西排土场的环境现状分析研究,对探索矿业城市生态恢复整治途径与土地复垦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辽宁省菱镁矿区资源状况与环境问题,提出菱镁矿区土地生态修复技术对策,包括土壤污染等级分类对策、不同立地条件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与对策、板结土壤复垦技术与对策和排土场贫瘠土壤肥力改良修复对策,进行适宜性复垦植物筛选与复垦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9.
以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模式(草地、农田、白榆林地、刺槐林地、白榆刺槐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模式下的光照强度、大气温度、相对湿度、5 cm、10 cm处的土壤温度和0~10 cm、10~20 cm的土壤含水量等小气候因子进行连续观测,分析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日较差和日均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垦模式均有降温、增湿、保水、减小日较差和日均值的功能。不同复垦模式对小气候调节能力表现为白榆刺槐混交林地白榆林地刺槐林地农田草地裸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随着植被的恢复,小气候和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是我国南方的富煤省,预测总储量在700亿t以上,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为232亿t,居全国第八位。在探明的煤炭储量中褐煤占65.5%,且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绝大部分适宜露天开采,开采后的土地复垦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本文结合我省某煤矿排土场的实际情况,就排土场的复垦及生态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