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针对京津冀及周边等大气污染重点地区“散乱污”企业监管缺乏有效技术手段的问题,以卫星遥感技术为基础,综合利用地面站点空气质量监测、车载走航遥测技术、污染源在线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了一套“散乱污”企业动态监测与整治效果评估的方法体系,并以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重点区域“2+26”城市中的廊坊市为典型示范区开展了应用.结果表明:①基于卫星遥感建立的大气污染指数模型及重点关注网格可以很好地指示“散乱污”企业重点集聚区,2018年3月廊坊市在重点关注网格内识别出疑似“散乱污”企业42处.②廊坊市“散乱污”企业PM2.5和NO2的整治效果明显,与2017年相比,2018年其对全市PM2.5浓度和NO2对流层柱浓度下降的贡献率分别达11.14%和5.95%.③廊坊市“散乱污”企业分布及整治效果核查验证表明,建立的“散乱污”企业识别方法有效,污染企业识别率达79%,“散乱污”企业整治效果明显,待核验的42处疑似企业中已拆除或关停的企业有14家,其他为中小型企业.车载走航遥测技术可以有效配合现场核验,核验的疑似“散乱污”企业沿线中因“散乱污”企业已整治完毕,现场观测显示污染程度较低.研究显示,建立的“散乱污”企业动态监管技术,不仅可以掌握“散乱污”企业区域污染分布规律,而且可以有效提取重点监管目标及评估管控效果,解决了目前“散乱污”企业监管技术手段缺乏的问题,并可应用于中小企业的监管,对提升我国大气环境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水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秋冬季不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减排量进行核算,结果表明,2017~2018年秋冬季"2+26"城市SO2,NOx,VOCs,PM2.5和PM10的总减排量分别为43.26,20.63,18.36,28.00和47.31万t,2018~2019年秋冬季"2+26"城市SO2,NOx,VOCs,PM2.5和PM10的总减排量分别为16.68,18.11,11.03,17.04和25.33万t.基于此,采用CAMx模型对各项措施的减排效果进行模拟评估,采取措施后,2017~2018年秋冬季"2+26"城市SO2,NOx,PM2.5和PM10浓度的平均下降量(下降率)分别为22.69μg/m3(42.67%),33.22μg/m3(37.81%),24.28μg/m3(22.58%)和31.26μg/m3(18.67%),2018~2019年秋冬季"2+26"城市SO2,NOx,PM2.5和PM10浓度的平均下降量(下降率)分别为9.36μg/m3(26.86%),25.73μg/m3(30.62%),16.38μg/m3(16.09%)和20.43μg/m3(12.33%).2017~2018年秋冬季各项措施对PM2.5浓度的平均减排效率排序依次为:"散乱污"企业治理 >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 企业错峰生产 > 民用散煤替代 > 燃煤锅炉综合整治,2018~2019年秋冬季各项措施对PM2.5浓度的平均减排效率排序依次为:重点行业升级改造 > 企业错峰生产 > "散乱污"企业治理 > 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 民用散煤替代 > 燃煤锅炉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3.
《环境科技》2006,19(6):F0003-F0003
徐州市班山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是1998年成立的一家私营企业,目前公司拥有职工200余人,固定资产4000万元,年生产水泥能力30万t,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徐州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和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2005年公司“班山”牌商标被徐市评为知名商标,公司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减壮大,已成为徐州市水泥行业环境治理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生产规模较大企业之一。  相似文献   

4.
工业源治理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如何开展精准治污仍然是目前亟需回答的问题.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对工业企业开展污染物排放绩效定量评价,并深入探究排放绩效评价应用于工业源精细化管控治理的意义、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西青区各行业的排放绩效水平差异较大.污染物排放绩效水平与行业企业的自身属性、发展规模和管理水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整体来看,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生产工艺本身产污量大且中小型企业居多的行业排放绩效水平偏差,而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行业排放绩效水平整体偏好.各行业中不同企业排放绩效差异也较大,其中金属机械制造类行业中绩效最差的11家企业工业产值对行业贡献0.06%,而PM排放量贡献达到8.5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中绩效最差的19家企业工业产值对全行业贡献4.76%,而VOCs排放量贡献却达到43.59%.同时,分别参照生态环境部相关技术指南和绩效评价结果设计减排方案,发现后者在减排同等规模污染物排放量时,减排成本最高可低于前者约90%.各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绩效的差距,经济效益和环境成本的不协调,以及排放绩效评价对于精准减排的重要指引作用,充分证明开展排放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结果表明污染物排放绩效评估可有效支撑宏观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观、微观的工业企业环境治理,为精准治污提供重要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家豪  高原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9):4457-4464
以2017年“2+26”城市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4~2019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利用三重差分法考察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2+26”城市环境治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其作用机制来自于企业提高绿色创新能力、环保投资以及研发投入.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环保严格执法的地区以及绿色创新能力更强、融资约束较低和国有企业样本中,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发现为中国进一步推进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吴文璐  单春艳  赵菁林  崔羽浓 《环境科学》2023,44(11):5924-5932
基于济南市2020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选取化工、工业涂装、印刷和家具制造作为VOCs排放典型行业,对VOCs排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据企业规模及末端治理技术现状,设计出2种减排情景,估算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典型行业VOCs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化工(7 947.92 t)、工业涂装(2 383.29 t)、印刷(792.87 t)和家具制造(143.79 t),其中,化工和工业涂装以大型企业为主,VOCs排放量占比分别为46.45%和50.89%,印刷和家具制造以中型企业为主,VOCs排放量占比分别为51.76%和42.37%;末端治理以单一低效治理技术为主,燃烧技术和组合技术等高效治理技术的使用率仅为7.46%;企业现场调研发现部分企业存在未完成源头替代、无组织排放管理不到位和末端治理设施适配性差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减排潜力.在设计的2种减排情景下,化工行业减排潜力最大,减排率为69.58%~84.99%,工业涂装、印刷和家具制造行业的减排率分别为26.98%~34.74%、 36.96%~59.74%和8.55%~40.45%.各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减排潜力较大,平均减排率...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2+26”城市在疫情期间的减排效果,基于NAQPMS模式和情景模拟的方法,分析了2020年1~3月及疫情前后空气质量特征,对气象、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及社会经济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研究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2020年1~3月,“2+26”城市空气质量级别优良率为59.6%,同比上升10.9%;PM10、PM2.5、SO2、NO2、O3-8h-90per和CO-95per平均浓度分别为108,76,14,36,109μg/m3和2.3mg/m3.疫情期间(1月24日~3月31日) PM10、NO2、PM2.5和CO浓度比疫情前期(1月1~23日)同比降幅明显.气象条件造成沿燕山和太行山城市PM2.5浓度约上升1%~8%.重污染减排促使区域性污染过程减少了2次,“2+26”城市PM2.5季度均值降低约6~26 μg/m3.受春节和疫情综合影响,机动车排放量大幅下降,但焦化、火电等重点行业实际污染排放量变化不大,散煤燃烧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增加.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也是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PM2.5、PM10、SO2、NO2、O3和CO数据,对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其空气质量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①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向好,2019年ρ(PM2.5)、ρ(PM10)、ρ(SO2)、ρ(CO)和ρ(NO2)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50%、41%、79%、49%和20%,ρ(O3-8 h-90per)(臭氧日最大8 h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比2013年升高了21%.②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2019年比2013年下降67%,严重污染天数下降尤为明显,降幅达90%.优良天数比例虽然增加,但2016年以后基本稳定在50%左右,没有持续增加的趋势.③ρ(PM10)、ρ(SO2)、ρ(NO2)和ρ(CO)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月,ρ(O3-8 h)(臭氧日最大8 h平均值)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ρ(PM2.5)越高,PM2.5/PM10和SO2/NO2越大,表明二次污染源和燃煤源的贡献越大.④就空间分布而言,ρ(PM2.5)和ρ(PM10)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区域中南部太行山脉山前的平原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区域北部.⑤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产业结构、能耗消耗以及减排政策是影响2013—2019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减排措施实施的力度逐渐加大,政策影响已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2+26”城市是我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地区之一.为量化评估“2+2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在全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技术方法,基于双基准渐进法评估了2015年和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揭示了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的短板;对比分析了2015—2017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年际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空气质量改善对该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中国指数(ECC)得分为64.98分,整体上达到一般水平,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等短板.②2015—2017年“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ECC得分增加了3.64分,高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及全国平均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其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贡献指标.③2015—2017年“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相对较小,这可能与气象条件变化、大气治理成效的滞后效应有关.研究显示,“2+26”城市生态文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然存在突出短板,应优化国土生态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协同发展机制,补齐短板,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国从事环保产业活动的企事业单位有4000多个,从业人员达46万多人。据1993年统计,全国环保产业产值已达83亿元,平均利润率在15%左右,亏损企业很少,经济效益普遍较好。环保产业已成为我国的热门产业。 为保护环境,中国政府和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八五”期间将达到800多亿元,总投资水平将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0.8%—1%,从现在到2000年将投资200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 中国目前所需环保设备的比例大致力:废水治理  相似文献   

11.
基于小微企业的视角,以COD为例,选取污染较为严重的第二产业,以湖南省资水流域邵阳段37家小微企业为样本探讨开征环境税对小微企业的影响.通过对小微企业的污染排放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所选取的37家小微企业利税占比为1.09%而污染排放占比高达32.65%,呈现经济效益低而污染物排放高的特征,因此应成为环境税征收需要重点关注对象之一.同时对小微企业污水治理成本进行测算,发现被调查的小微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存在行业差距,最高为化工行业2.62元/污染当量,最低是食品加工行业的0.64元/污染当量,平均污水治理成本为1.74元/污染当量.最后考虑排放标准趋严、治理成本提高趋势下,通过设置1.40,1.74,3.48,7.50元/污染当量等4挡税率,探究不同环境税率对于小微企业的影响,调研样本显示:基于污染治理成本设置税率小微企业可以承受,并且提高税率可以显著地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群,为探究重污染地区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及其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基于环境因子人群疾病负担评估的基本方法,评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5年的PM2.5相关疾病负担,并对该地区在“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下的未来PM2.5疾病负担进行了预估研究,分析了PM2.5污染控制目标带来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2015年“2+26”城市PM2.5所致超额死亡数为15.11×104例.②若不考虑人口变化,未来空气质量按“十四五”及中长期PM2.5污染控制目标改善,预计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2+26”城市PM2.5所致超额死亡数将分别降至11.49×104、10.62×104和9.85×104例,比2015年分别减少了23.96%、29.72%和34.79%.③分年龄段和分疾病对比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群PM2.5相关超额死亡数的占比较高且有上升趋势,与PM2.5相关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的超额死亡数在PM2.5相关超额死亡总数中占比最大,且有增加的趋势.研究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未来空气质量的改善将大幅降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负担,带来显著的健康效益,但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影响,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空气污染带来的疾病负担依然较重,应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并关注脆弱人群的健康防护,以进一步降低空气污染相关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3.
收集了20002010年我国环境污染事故统计数据,并从污染事故的风险致灾因子、引发原因和主要涉及行业3个角度,对11年间的1065起污染事故案例展开深度剖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我国环境污染事故统计数据,并从污染事故的风险致灾因子、引发原因和主要涉及行业3个角度,对11年间的1065起污染事故案例展开深度剖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我国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风险致灾因子是工业废水,其造成的污染事故占事故总数的比例高达43%,应成为环境风险管理关注重点;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7.98%,是引发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原因;污染事故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业及废物治理业,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累计次数较高,达82起。因此企业需积极提高自身,同时相关部门需加强对重点行业、主要风险因子的监督审查力度。  相似文献   

14.
工业炉窑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排放源之一,针对除钢铁、水泥、焦化、石化等行业外的非重点行业炉窑,研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量及其在2025年的削减潜力,以期对“十四五”时期炉窑污染治理提出建议.非重点行业炉窑具有行业和区域分布广、底数不清、治理水平差、对环境质量影响大等特点,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源排放总量的34.0%、21.2%、9.9%.研究充分考虑“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建立了淘汰小型燃煤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提高末端治理设施去除率等减排方案,设定了两种减排情景(其中,情景1为小型燃煤炉窑淘汰+部分燃煤炉窑实施煤改气+治理效率提高至炉窑平均去除率,情景2为小型燃煤炉窑淘汰+部分燃煤炉窑实施煤改气+治理效率提高至工业源平均去除率),估算了2025年不同情景下非重点行业炉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削减潜力及其排放量.结果表明:维持2017年管控水平下,2025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较2017年分别增加42.32%、40.11%、45.82%;情景1下,2025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分别较2017年减少0.84%、增加20.86%、减少71.49%;情景2下,2025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分别较2017年减少63.30%、16.67%、68.51%.根据情景分析结果,结合典型大气污染物“十四五”减排策略,明确了增设末端治理设施的行业,以及开展小型燃煤炉窑清理整顿和清洁能源替代的区域等.   相似文献   

15.
2018年11月23日-12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出现了一次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复合型大气重污染过程,为揭示区域性重污染过程中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利用气象资料、空气质量监测等多源数据以及区域污染特征雷达图,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此次重污染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PM2.5/PM10[ρ(PM2.5)/ρ(PM10),下同]可将此次重污染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2018年11月23-26日)PM2.5/PM10在0.5~1.0内波动,"2+26"城市大气扩散条件转差,一次污染物局地积累及SO2、NOx、NH3等气态污染物在高湿条件下二次转化是污染形成并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11月27日)PM2.5/PM10突降至0.2左右,"2+26"城市北部受形成于蒙古国的沙尘影响,短时ρ(PM10)快速升高(峰值为818 μg/m3),中南部受形成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沙尘及上风向PM2.5污染的传输影响,ρ(PM2.5)和ρ(PM10)均较高,维持日均重度污染水平(参照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HJ 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第三阶段(11月28日-12月2日)PM2.5/PM10由0.3逐渐升至0.8,在静稳、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下,一次污染物积累并二次转化,第二阶段残留沙尘中的矿物质对硫酸盐起到催化作用,导致ρ(PM2.5)快速上升,"2+26"城市大部分达日均重度及以上污染;第四阶段(12月3-4日)与第二阶段类似,PM2.5/PM10突降至0.2,"2+26"城市再次受到沙尘天气和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因冷空气持续时间较长,污染被有效清除.研究显示,此次污染过程是气象条件、污染物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区域传输、沙尘天气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静稳、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或沙尘天气出现时,区域应加强对各类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力度,以降低污染物的一次排放、二次转化以及沙尘和区域传输的共同影响,进而削弱污染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清洁生产通过生产全过程控制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及治污成本,是企业降低环保压力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员工持续参与是企业清洁生产不断推进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员工技能水平、企业鼓励等方面对其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