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理论分析、目标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居住利用、商业利用、游憩利用、文教利用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利用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利用度总体处于一般水平,且内部利用状态差异明显;(2)四项准则层的利用状态有较大差异,居住利用度商业利用度游憩利用度文教利用度;(3)12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住宅建筑比和住宅人口比利用度较高,而文教活动人员比、已利用传统文化种类比等3项指标则利用度较低;(4)案例研究初步证明了构建的传统村落利用度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计算函数的可行性,能较好地描述传统村落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途径,以湘西自治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引入社会创业概念,通过"心手合一"公司这一社会创业企业的案例,分析社会创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研究表明,社会创业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护与市场、传承人和政府间的平衡,从而解决几者间的"囚徒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理论为依据,结合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情、旅游现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观念、“YON”评价指标、原则、基础设施建设、传承人利益保障体制和产品开发对策,为地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同质旅游区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政府和学界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原则入手,构建了评价体系,并结合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及旅游价值进行分析,选取环塔里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旅游价值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利用ASEB栅格分析方法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进行研究,以弥补对环塔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不足,促进环塔里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是旅游开发的重要遗产。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的做法不能有效地保护。提出了发挥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文旅互动、统筹规划、强化管理,既利于古徽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有助于古徽州地区休闲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可实现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构建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永州市勾蓝瑶寨为案例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活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旅游开发提高了传统村落的整体活态性,有利于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活化,其中显性物质遗产活化效果尤为显著。(2)从物质遗产层面来看,旅游开发对村落空间格局肌理与人文历史环境的活化最为显著;单就传统建筑遗产而言,公共建筑的活化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民居。(3)旅游开发对村落非物质遗产的活化作用有限,对传统民俗和传统技艺的活化效果较好,但对传统行为文化的活化有明显的负面影响。(4)旅游开发使村落由封闭性空间转变为开放性空间,但由于村内就业岗位的有限性、旅游收入的波动性和城市虹吸性影响,人口外流态势难以得到实质性扭转,人口活化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8.
空间分布分析有助于深入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赋存特征。在详细分析河南省18个地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后,进一步分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问题、开发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选择问题、开发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维护等问题提出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路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的少数民族地区尤为重要.分析数字化保护手段的优势和关键技术,以湘西为例,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和数字化资源库,构建数字化博物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再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命题.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详细介绍了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赋存状况,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把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作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环境建设和产业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以实现民族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和产业结构战略转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是中国地理的重要过渡带,文化遗产丰富,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研究,有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水平。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和批次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旅游活化路径。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差异明显,级别结构呈金字塔型,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类型结构齐全,以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为主;(2)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征为“西密东疏”,呈现“一主核三大核两小核”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的批次格局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6批非遗呈现“东北—西南—西北—东南”的转移趋势,表现出先扩散后集中的动态演变特征;(3)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旅游业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据此,从核心层、原则层、目标层、驱动层、策略层构建其旅游活化路径,并提出4种旅游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化内涵出发,基于人口、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地域环境构建了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分类,目的是找出各城市之间的优势和差距。同时借助于GIS技术手段,将这种城市化差异反映在空间区域上,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江苏省各区域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旅游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表现形式错综复杂,产生的影响有着巨大的综合性。非遗旅游资源是遗产旅游开发中备受瞩目的热点话题,但作为一种敏感脆弱的资源,在旅游开发中一旦不合理,将会对非遗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选取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地区——喀什地区为研究区域,应用调查问卷,在对当地非遗传承人和居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生活、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分析非遗开发对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其中经济影响明显呈现出利大于弊的特点。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非遗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水利工程一般表现为多种功能,但其原生功能因不同时代的需求变化而各异,总体经历了从农业时代的“兴农水利”,到工业时代的“能源水利”,再到后工业时代“民生水利”的转变.随着休闲旅游市场的日益兴旺,水利工程因其独特的景观价值和科学价值而被开发成为水利旅游风景区.系统分析了水利工程的原生功能及其变迁规律,指出水利旅游是其重要的拓展功能,因此要利用和挖掘好古代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价值,对现代水利工程进行未来遗产式开发,对水利工程赋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开发,整体提升水利旅游发展的品位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健康水库概念的基础上,剖析水库健康应包含水库安全、水库生态、水库效益、水库管理等4个方面,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提出了16个指标的健康水库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上述指标体系应用于东圳水库。基于相对级别特征值原则,并按照上述健康水库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5年东圳水库健康评价结果为"健康",表明东圳水库管理局重视水库管理,通过日常工作和计划实施,能有效保障东圳水库的健康状态。研究发现由于水库灌溉和发电效益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灌溉"及"发电"两项指标"不健康"的隶属度比重较大,降低了东圳水库的整体健康水平;其次,"大坝安全"、"大坝风险"及"水库生态系统健康"等3个指标的"亚健康"隶属度比重较大,需要在未来管理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环境绩效评估通过量化环境管理效果和分析环境管理中的不足,为改善环境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本研究依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主题框架法构建了包括环境效率、环境质量、环境治理3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的市级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目标渐进法和均权法计算了江苏省13个地级2015年的环境绩效指数。结果显示,江苏省各地级市综合环境绩效指数分布在58.41(连云港市)~74.98(苏州市)之间,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从空间分布来看,位于苏中地区的城市综合环境绩效多为良好,苏南和苏北各地之间的绩效差距较大;在二级指标中,苏南环境效率和环境治理绩效相对较好,苏中环境效率和环境质量绩效较好,苏北环境质量绩效较好。此外,本研究认为三级指标中的单位GDP用水量、空气质量达良好以上天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率等是主要的限制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李杏  马婧  孙克勤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2):1525-1528
文化遗产是我国遗产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文化遗产旅游竞争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遗产旅游.从影响文化遗产旅游竞争力的因素着手,构建了文化遗产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结合庐山进行实例分析,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提升庐山文化遗产旅游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可再生能源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威  尚金城 《四川环境》2010,29(6):92-97
本文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和与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关的政策、规划,提出了在进行可再生能源战略评价时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和建立方法以及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通过对吉林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了吉林省可再生能源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类型,并建立了吉林省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选指标集。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指标框架,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驱动力指标、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响应指标,涉及经济、社会、环境指标和能源指标等4种类型。同时本文指出在指标确定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充分体现地域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庆阳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测度模型,定量测算了2000—2015年庆阳市及其各区县的系统内部协调度、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综合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2000—2015年庆阳市经济、社会、资源系统的内部协调度明显提升,但环境系统内部协调度波动较大;庆阳市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较高,但各县区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波动变化较明显,部分县区甚至出现了下降;庆阳市整体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复合系统协调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提升不显著,且波动变化明显;庆阳市及各区县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度属于基本协调以上类型,综合协调发展状况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矿山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辉  孙世群  李如忠  熊鸿斌 《四川环境》2007,26(1):51-54,66
建立省区一级的矿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综合考虑矿山环境影响因子及其相互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安徽省县区为评价单元,探索性建立了矿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矿山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实例研究表明,所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较好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