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IPCC第一工作组评估报告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21年8月6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发布,针对气候系统变化科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 AR6以更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确定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影响的信号更为清晰. 本文总结了历次IPCC评估报告,并从气候现状、未来可能的气候状态、风险评估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信息以及减缓未来气候变化4个方面对AR6进行系统梳理. 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对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前所未有,引发了全球许多地区的极端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 未来若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显著减少,到2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将至少升高2.1 ℃;如若人类影响得到有效改善,在最低排放情景(SSP1-1.9)中,2055年将变为负碳,到21世纪末气温开始再次下降. 减少CH4等其他污染物可以为全球气候治理争取时间,并改善空气质量. 建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应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聚焦模式开发和应用及与各工作组之间的衔接,加快短寿命气候强迫(SLCFs)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研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的科技支撑等.   相似文献   

2.
五大连池地区天然矿泉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大连池矿泉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冷矿泉之一,是中国十分宝贵的地下矿产资源。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科研、旅游、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不断的开发过程中也造成诸如水质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选取五大连池地区60处天然矿泉进行基础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并根据天然矿泉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污染程度分为4类。主要讨论五大连池地区天然矿泉资源周围的生态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4.
南极作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内在的科研、美学等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在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科学考察、商业捕捞、旅游等)因素的影响下,南极出现了海冰面积区域性增减,南极生物物种数量波动,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而现有的以“南极条约体系”为基础的管理政策因理念抽象等问题尚不能完全规范人类活动,南极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国际社会应通过跨学科间的国际协作,加强科学研究与管理之间的联系,完善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政策,最大限度减少人类对南极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Various types of research (application, collection of data using scientific methods, research into the unknown) demand different kinds of promotion (direct external control, research under contract, project research, grant application by the scientist himself, free research), and they demand forms of organization appropiate for the work of individuals, of teams, for the promotion of large groups and sometimes for planning. Persons are alway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few should remain in the second rank, many should later do something else. Quality and honesty, and their recognition by the public, must remain the fundamental criteria of all research. Growing government influence, with planning and priorities and with a bias towards large projects, should be balanced against a continous effort to maintain and increase the scientific capacity by not neglecting basic research.  相似文献   

6.
黑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和分布格局是土壤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基础上,结合"3S"技术,对黑土丘陵区海沟河小流域土壤表层(0~20 cm)中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海沟河小流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黑土区处于较低水平,变异程度为中等变异,且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受人类活动、耕作措施等随机因素影响很小,受结构性要素影响较大,空间上各向异性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东向西逐步减小,以高程为协变量的协同克里格插值能够提高空间插值精度.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以及受其制约的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大,受交通道路、居民点等要素的影响较小;采样点周边环境会增加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的不确定性.以流域为单元,进行SOM的空间变异、分布及影响因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The term “Jurassic” refers to a manifold rock series of an epoch in the earth's history and its organic enclosures, from which-despite the lack of detail -a picture of earth surface and its life at that time can be reconstructed.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position of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s it faces, which are partly of an objective and partly of a methodical nature.  相似文献   

8.
酸雨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已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大气降水化学组成、物质来源及其贡献是酸沉降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为酸雨成因、发展趋势和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是解析和确定降水物质来源及其贡献的重要手段。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是导致雨水酸化的两个主要组分,另外我国大气降水中还含有大量碱性离子可以中和雨水中的酸性物质。本文对硫、氮、锶同位素在大气降水中物质示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数学-力学模型是通过确定的参数来进行滑坡体的稳定性评价,由于人们对地质体属性的了解是随机的、不全面的,因此对于模糊问题采用精确的数值来表达是不合适的,概率分析法则克服了这一缺憾.笔者应用概率分析法分析了岩村滑坡在3种工况下的破坏概率,并将其结果与剩余推力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并且概率分析法能更好地反映滑坡所处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同位素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同位索的一些基本概念,同位案在水循环、测定地下水年龄、判别地下水来源及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阐述了我国同位索水文学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为了科学全面认识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厘清未来的发展出路,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就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区域协调、产业协同、交通组织、城镇体系演变、跨区合作、要素配置、流域统筹、一体化路径、绿色低碳发展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其发展中仍然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区间交通割裂、行政壁垒尚存、流域生态协作不健全、产业协同发展不足、绿色经济体系较弱等突出问题。长三角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需要综合各学科各专业的理论知识,从不同视角持续关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学命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长三角一体化首先要创新机制缩小区域内部发展差异,强化综合交通一体化的基础支撑,更要突破行政边界的制约;其次要创新机制体制来保障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与配置,通过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来夯实一体化;再次要促进土地要素向长三角集中使用,提高长三角地区土地承载能力,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要素保证;然后要优化人口就业空间结构,加强城际间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强化大江大河等重大流域的省际统筹与合作,共同提升长三角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绿色一体化发展;最后更要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通过科研突破与市场机制来实现低碳发展,在创新驱动引领下打造流空间世界级枢纽,以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以上观点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朱印酒 《环境工程》2017,35(6):118-121
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方法及湿地、草地、森林、流域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研究的整理,发现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数据选取、研究结果准确性和应用性等方面。而随着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及推进,科学有效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意义非同寻常,在综合分析后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从方法及内容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及革新,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能够更好的发挥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e scientific process comprises production, quality control, dissemin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knowledge. Its links are represented by author, editor and referees, publisher, and user. The basic units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 are research articles, the basic substrate learned journals. The formalized scientific process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orderly worldwide public communication among scientists and for establishing priority in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ideas. The functions and problems of the author-editor, editor-publisher and publisher-user connections are outlined and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reducing potentially detrimental effects of diverging link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城市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渐加剧,城市的"绿色"转型势在必行.对城市绿色发展程度进行评估,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内容.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绿色城市发展潜力及存在问题,而如何选择评价指标及指标权重的设置是开展绿色城市评价的首要科学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绿色城市发展理念与指标构建原则,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环境质量3个维度构建了10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并按照属性将基础指标分为正向、负向、特定向指标3类.然后,基于主体功能区与城市发展阶段,分别对不同类型城市设立权重系数,通过整合综合权重系数,实现了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差异化评价,提升了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本研究建立的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充分结合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为绿色城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文明的发展,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建设绿色的家园成为全世界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大国,如何保护环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政府要转变观念,通过立法、税收等强制性手段来保护环境,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环保中的技术问题,将环境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6.
The North Frisian Wadden Sea represents one of the best researched natural region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end of the 1980s,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scientifically study, analyse and assess this intertidal coastal zone under the conceptual umbrella of ecosystem research. The outcome of this assessment materialis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park Schleswig-Holsteinisches Wattenmeer. Its implementation caused considerable conflicts between coastal inhabitants, national park authoritie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Arguments in these disputes revolved around the validity and relevanc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generated to assess and legitimately protect the tidelands and areas of the Waddensea. In summary, the whol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as locally perceived as a politically endorsed top-down enforcement strategy only allow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for decision-making purposes while local concerns and ‘knowledges’ were not included. To learn from these developments and past mistakes, we compare concepts of co-management, boundary work and boundary objects (BO) to theoret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explore their potentials to generate shared meanings and instigate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future managing purposes. Against this theoretical background, we propose the empirical show-case example of the German concept of ‘Heimat’ as a BO to assess its applicability to study place-based meanings and to illustrate it as a practice-oriented point of entry to initiate productive science-stakeholder interaction (SSI) in managing the North Frisian Wadden Sea.  相似文献   

17.
氮沉降增加是全球变化最重要特征之一,它对全球尺度的粮食生产、碳氮循环及环境质量均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有效防控氮沉降增加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氮沉降临界负荷作为描述生态系统不受氮沉降损害的特定数值,为氮沉降污染防治提供了有益参考。目前,国内外关于氮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尚缺乏对氮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定量方法的系统总结。因此,本文总结了氮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国内外典型生态系统的应用,探讨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9):1464-1478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迎来了30周年的大喜日子。论文系统地回顾了30 a来学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30 a来,学会经历了开创、发展和壮大的不同阶段,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科技支撑的同时,不断丰富资源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并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资源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框架。目前,学会已经拥有5 000多名会员、16个专业委员会、3个工作委员会、6个省级学会,成为中国科协下属的全国201个科技社团中的优秀学会之一。通过了国家民政部组织的中国社会组织评估并获得全国社会组织4A 级等级证书;获得了中国科协组织评审的优秀科技社团三等奖。但是,一些根本性问题仍然存在,包括:基本确立了资源科学但尚不牢靠;强调资源综合研究但分支学科分散;国内学术交流活跃但国际交流薄弱。未来学会将继续完善现有的理论方法体系,开拓资源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加强世界资源研究和国际合作交流;围绕国民经济应用性强的重大资源科学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狠抓学科建设和资源科技人才培养;搭建"自然资源态势分析与学科发展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9.
重庆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发展重庆环保产业的产业基础、科技基础和市场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阐述了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对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相关学者和科研机构围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与成果应用开展了大量研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逐渐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系统梳理我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研究进展,识别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系统归纳的方法,总结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发展历程,解读了国家对相关工作的部署安排与地方实践进展,识别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在核算范围与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发展历程划分为科学探索、实践推进和深化铺开3个阶段;发现了我国在当前研究中普遍将生态产品价值等同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现象;明确了生态产品价值在当前无法被精确核算且核算结果不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状.针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科目与范围不一致、实物量评估方法不确定性大以及价值量定价机制主观性强等问题,研究指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和近期相结合的过程,应当像GDP一样核算GEP,下一步地方推进工作建议从完善基础理论框架、建立统计核算技术、形成地方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