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重庆南山马尾松衰亡与土壤铝活化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研究了重庆南山马尾松衰亡与铝中毒的关系.发现南山土壤中活性铝含量相当高,而活性钙含量很低,轻灾区和重灾区的Al/Ca比都已超过伤害植物的阈值.试验结果表明,铝活化是土壤严重酸化的后果.溶液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铝对马尾松幼苗生长有明显毒害作用,且毒性最大的形态是Al~(3+),铝中毒是南山酸雨危害马尾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重庆南山酸雨与马尾松衰亡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1985—1986年对重庆南山马尾松林衰亡与酸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四个月的雨水监测表明南山酸雨况情严重。酸雨频率百分之百,平均pH4.2—4.4,最低pH3.6—4.0。土壤酸化程度较重(pH3.7—4.0)。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酸雨的输入。濒死树针叶中锰和钴元素大为减少,与土壤中这两种元素的减少相对应。濒死树针叶中铝大量积累,土壤中活性铝增多和铝钙比增大。初步肯定酸雨是南山马尾松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控制土壤酸化对马尾松林的危害,本文通过马尾松幼苗盆栽的试验方法研究了3种土壤处理剂(石灰、泥炭和磷酸盐)对重庆南山酸性土壤的特性及马尾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泥炭和磷酸盐的单独和复合处理均能明显地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活性铝含量,增加土壤活性钙和有效磷的水平,土壤处理还明显有利于马尾松幼苗的生长。3种处理剂中以石灰的改良效果最佳。5种处理组合中以石灰-泥炭-磷酸盐结合处理的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在溶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了铝对马尾松针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吸收光谱、光合作用和叶绿体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南方红壤区马尾松、桉树、蜜柚三种不同经济林地,测试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碱性氮、全磷、速效磷、C/N比值、土壤酶活性等参数,综合分析不同经济林地土壤理化指标和酶活性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地的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C/N比值明显高于桉树和蜜柚林地,而全氮、碱性氮、全磷和速效磷等含量在三个林地之间的差异则没有规律。这说明马尾松林地土壤有持续的新有机质补充,而桉树和蜜柚林地土壤有机质存量在逐渐消耗,滞留在土壤中的复合肥又显著改变了林地土壤的氮磷含量比例;桉树和蜜柚林地土壤酶活性明显低于基本处于无常规人工管理的马尾松林地,说明高强度的人工土地开发已显著影响了桉树和蜜柚林地的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总活性。  相似文献   

6.
硅对酸性土壤铝毒的缓解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铝毒是酸性土壤限制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寻找缓解甚至消除土壤铝毒的措施是合理开发利用酸性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本试验选择湖北温泉第四纪母质发育的酸性红壤(pH值4.8),作了加硅处理的小麦土培和根际培养试验,测定了麦苗植株生长量、部分矿质元素含量以及根际土壤活性铝的含量。结果表明,加硅0.3mmol/kg即可促进麦苗根系对钙、镁等元素的吸收,增加植株的生长量。硅加入量达到0.9mmol/kg  相似文献   

7.
峨眉山冷杉衰亡与土壤铝活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晓帆  卢红  金燕 《环境科学》1997,18(4):25-28
通过模拟酸雨对峨眉山土壤中活性铝的溶出试验,考察了铝离子溶出量及Ca/Al比值,并研究其与冷杉生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峨眉山土壤中铝离子活化严重,Ca/Al比值远远小于1,铝中毒是峨眉山酸沉降危害冷杉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在不同浓度铝溶液(0、30、60、120、240、480ppm)中生长两个月后,转移至高温、低温、干旱或SO_2熏气罩中,结果发现,经过铝培养松苗的膜透性显著高于未经过铝培养松苗的膜透性,且铝浓度越大,膜透性越大,表明铝处理马尾松对高温、低温、干旱和SO_2的抵抗性降低.300ppb的SO_2熏气30h后,未经铝培养的松苗没有明显受害症状出现,而经过铝培养的松苗却表现出针叶发黄、叶缘和叶尖出现明显可见伤害斑点等SO_2受害症状,高温、低温和干旱处理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针叶发黄、萎蔫。  相似文献   

9.
重庆南山马尾松林衰亡原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南山位于重庆市南郊,和市区隔长江相望,是一个风景区,原来森林茂密,有林地27×10~3亩,大部分为马尾松纯林,间有小面积黑松、香樟和竹林。马尾松树龄约30-40年,七十年代出现生长不良,1982年起有成片死亡现象,1983年7月调查,死亡面积达11×10~3亩。以后继续发展,至1986年接近市区的重灾区95%以上松树已毁灭。1984年作者曾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报告发表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但是对于马尾松林衰亡的原因尚存在不同的看法。1986年作者又作了第二次调研,现就初步获得的一些资料,作南山松林死亡原因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广东鼎湖山斑岩钼矿区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从钼矿区和对照区采集的岩石、土壤和植物样品的研究表明,矿区岩石与土壤中钼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74,土壤与马尾松、桃金娘、鼠刺和芒箕叶片中钼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87,0.98和0.99。在马尾松、桃金娘、鼠刺、芒箕和藤黄檀的叶片中,矿区相对于对照区,前者的最高钼含量是后者的18倍、53倍、12倍、46倍和35倍。钼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的藤黄檀的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核膜界限消失,核仁解体,叶绿体结构受到破坏,细胞中有颗粒物存在。钼还会抑制植物叶片对镁的吸收。因此利用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找出隐伏在植被下的矿床。  相似文献   

11.
土壤酸化及天然土壤溶液中铝的形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真空式土壤溶液采样器收集了宜昌、巫山松树林中天然土壤溶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l-Lumogallion柱后荧光检测,分析测试了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铝的形态,研究了由于土壤酸化引起天然土壤溶液中不同形态铝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天然土壤溶液中含有不同形态的铝,主要是有机铝、 AISO4+、AIF2+、Al(OH)2+、Al3+等.宜昌、巫山地区土壤溶液中活性铝(Al3+、AlOH2+F)的含量比较低.土壤的酸化使得天然土壤溶液中总铝含量增加、铝形态的优势态发生变化,即土壤的酸化使得天然土壤溶液中活性铝-Al3+、AlOHF2+含量和比例增加.土壤酸化还降低了大然土壤溶液中的BC/Al比值,这些变化的结果都增加了对森林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及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杨添  戴伟  安晓娟  庞欢  邹建美  张瑞 《环境科学》2014,35(3):1105-1110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培养,研究了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红松林和油松林这6种天然林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矿化特征.结果表明,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双指数方程可以很好拟合出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过程,准确反映出各天然林土壤的矿化反应特征.天然林各层土壤矿化反应趋势相同,但强度各异.其中,红松林0~10 cm土壤反应强度最为强烈,其下各层土壤的矿化反应强度也显著高于其他天然林的同层土壤;对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矿化特征比较发现,凋落物种类差异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产生较强烈影响,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矿化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3.
The masson pine (Pinns massoniana Lamb.) forest of 2000 ha situated on Nanshan, the south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near Chongqing, China. From 1982, some trees began to die. Since then, half of the trees have died and the whole forest is in danger. Prom November 1986 to January 1987, a study deal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gwater in that area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id fog and masson pine decline.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showed that the acid fog might be responsible in part for the decline of the masson pine forest.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3 种处于演替不同阶段的森林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地表N2O 通量进行了 1 年的原位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3 种林型地表 N2O 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季风林>混交林>松林;不同林型间的 N2O 通量差异与森林土壤的性质有密切关系,C/N 比值较低的季风林凋落叶对土壤中产生N2O 的微生物过程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全年来看,松林地表N2O 通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而季风林和混交林的地表 N2O 通量在雨季存在明显的降雨驱动效应,统计分析显示在该地区影响森林地表N2O 通量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湿度.  相似文献   

15.
红壤丘陵区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红壤丘陵区4种森林恢复类型下土壤种子库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结论为:①草本植物是4种森林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个体数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比例分别达61.9%-86.67%和49.82%-87.27%。4种植被类型种子库密度大小为:杉木林>湿地松林>油茶林>天然次生林;②天然次生林的灌木和乔木植物种子种类与数量多于人工林;③湿地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人工抚育导致部分种子埋藏在土壤较深层,土壤8-20cm中种子数分别占种子库的33.09%和26.64%;④对于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天然次生林显著大于人工林,干扰少的油茶林大于干扰较多的湿地松林和杉木林,天然次生林最有利于该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维持与保护;⑤不同森林恢复类型下种子库中种子来源不一致,湿地松林和杉木林土壤种子库中的物种与地表植物物种较一致,共有物种比例达69.2%和43.8%,而油茶林和天然次生林种子库中的物种与地上植被的种类组成差异较大,共有物种比例仅为26.7%和33.3%。研究结果表明,从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结构复杂性来看,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森林恢复类型以自然恢复最优。对人工林的抚育方式,该区域采用的“全抚”将增加种子库的损失,不利于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全面了解原始红松林退化演替为次生林后土壤生境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小兴安岭典型的原始阔叶红松林、退化演替后先锋阶段的白桦林及亚顶级阶段的硬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分析三者0~ < 10 cm和10~20 cm表层土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林型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平均颜色变化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培养初期表现为原始阔叶红松林>硬阔叶林>白桦林;培养末期表现为原始阔叶红松林>白桦林>硬阔叶林,三者的AWCD值在0~ < 10 cm土层分别为1.06、0.86、0.81,10~20 cm土层分别为0.68、0.47、0.45,原始林显著高于次生林(P < 0.05),说明原始林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代谢活性显著高于次生林;同一林型下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均表现为0~ < 10 cm土层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P < 0.05).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Richness丰富度指数也均表现为原始林显著高于次生林(P < 0.05).原始林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综合利用强度均大于次生林,不同林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碳源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碳水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多聚物类碳源是原始林退化演替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碳源利用上发生变化的敏感碳源.   相似文献   

17.
In accordance with principle sand methods of ecology,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acidic deposition on productivity and volume increment of masson pine and Cinnamomum campora forest which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ern suburbs of Chongqing. Based on the field data and measurements, a multivariable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forest ecosystems. This mode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volume and economic losses of these two forest ecosystems caused by acidic depos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pH value of precipitation, soil depth, soil organic contents and slope are the dominant ones influencing the growth of masson pine forest.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acidic deposition has no clear relation to the growth of C.Campora forest, so development of such broad-leaved forest is suitable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