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高压气瓶内的气体压力很大,而气焊和气割作业所需要的气体压力却很小。为降低气体的压力,保证使用安全,往往作业时在气瓶上装设减压器。使用减压器应注意以下事项:(1)在开启减压器时,动作必须缓慢。如果阀门开启的速度过快,减压器工作部分的气体因受绝热压缩而温度大大提高,这样就有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分岔管道不同封闭状态下瓦斯爆燃火焰阵面传播规律,在自制的T型透明分岔管道内,设置支管端口完全封闭、直管左端口弱封闭,采用光电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测试了直管右端弱封闭、完全封闭2种情况下,预混甲烷-空气可燃气体爆燃火焰传播过程中速度、超压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由于分岔的存在,2种封闭状态在支管端点火后瓦斯爆燃火焰阵面在支管中的传播速度均先增大后减小;直管右端弱封闭时,经过分岔后火焰加速向直管两端传播速度基本一致,分别达到86.29 m/s和88.07 m/s;直管右端完全封闭时,火焰向弱封闭端传播速度增大至166.67 m/s,火焰向完全封闭端传播时并不断压缩未燃气体产生高压振荡反馈导致火焰振荡传播现象,火焰速度不断减小至4.84 m/s;管道内瓦斯爆燃超压均迅速上升到达峰值,之后受压缩气体的膨胀和冲击后爆燃产物的振荡作用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小氢氧爆轰激波管产生的高温高压高速膨胀气流对反应室的侵蚀作用,提高激波管安全性,更好地利用爆轰驱动能力,需要对反应室内流场进行优化设计.借助Fluent软件,基于压力基PISO算法和标准K-ε湍流模型,采用氢氧19步基元反应模型和Peng-Robinson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对中高压条件下反应室内氢氧爆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反应室内惰性气体组分及配比、初压等因素对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惰性气体对爆轰参数有不同的影响;在0.2 MPa,298 K初始条件下,混合气体内增加氮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降低爆温,氩气有助于降低爆速,而氦气会提高爆压和爆速;高含量的氩气和氦气可以使氢氧正常爆轰,但氮气体积分数达到62.5%时较难爆轰,在70%时氢氧爆轰过程无法形成.在0.1~1 MPa范围内,对2H2∶O2∶7Ar混合气体,爆轰压力与初压成正比例关系.在298~373 K范围内,保持2H2∶O2∶5N2混合气体初压为0.2 MPa,初温增加至323 K时,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使爆压和爆温升高,之后提高初温,单位体积反应物浓度下降使爆压和爆温下降.  相似文献   

4.
介绍说明几起氧气瓶内附油脂充氧过程中爆炸事故。介绍高压氧气与油脂的反应,论述了空压机润滑油燃烧基本特性,采用热重天平进行了空压机润滑油在不同压力的气体氛围内的燃烧试验,建立起空压机润滑油的热重和微商热重曲线,得到空压机润滑油在不同压力的氧气氛围内的自燃点。放入加压热重分析仪内的润滑油,接触高压氧气后迅速被氧化,氧气压力越高,氧化程度越深。随着氧气压力的升高,润滑油的着火点降低。这表明氧气瓶中油脂,随着充氧压力的增加,着火点降低,即压力越大,油脂越容易自燃,释放热量,导致爆炸。提出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5.
喷雾降尘是工业粉尘治理的常规技术手段,传统喷雾降尘技术存在降尘效率低、耗水量大及无法实现远距离降尘等缺陷。通过提出一种新型组合式喷雾降尘装置,并基于自行设计的气水喷雾试验平台,对该新型装置气流场分布规律、雾化粒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开展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组合式喷雾降尘装置能够将喷雾吹送至较远的降尘区域,实现远距离降尘,且装置尾部可抽吸周围含尘气体,与雾滴一并喷出,达到二次降尘效果;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组合式喷雾降尘装置的喷雾速度呈幂函数形式增大,随着与喷口处距离的增加,装置喷雾速度自出口沿下游呈指数函数形式衰减;负压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装置尾部产生的吸气量随供气压力的增加而不断增大;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装置的射程不断增大,增大供水压力对装置射程的提升较小;雾滴粒径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沿轴线方向上的不同位置的雾滴粒径呈相同的变化规律;当供气压力一定时,装置的雾滴粒径随供水压力的增加而减小。综合考虑,组合式喷雾降尘装置在现场应用时,供气压力和供水压力分别为0.4 MPa和2.0 MPa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火灾科学》2012,21(1)
主要研究低压环境下,压力、温度对氮气和氧气分别在航空煤油中溶解度的影响。实验装置包括除气装置、吸气平衡装置以及称重装置。由实验结果可知:压力在0MPa~0.1MPa,温度为293.15K,303.15K,313.15K时,氮气和氧气分别在航空煤油中的溶解度与压力呈线性关系、与温度呈非线性关系;氮气在航空煤油中的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比氧气的小,受温度的影响比氧气的大;氧气在航空煤油中的溶解度比氮气的大。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低压环境下,压力、温度对氮气和氧气分别在航空煤油中溶解度的影响。实验装置包括除气装置、吸气平衡装置以及称重装置。由实验结果可知:压力在0MPa~0.1MPa,温度为293.15K,303.15K,313.15K时,氮气和氧气分别在航空煤油中的溶解度与压力呈线性关系、与温度呈非线性关系;氮气在航空煤油中的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比氧气的小,受温度的影响比氧气的大;氧气在航空煤油中的溶解度比氮气的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旋风除尘器内气固流动特性,采用CFD-DEM耦合算法研究不同入口气体速度下旋风除尘器内颗粒流态、静压、径向速度及轴向速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煤屑颗粒在离心力和径向曳力的作用下以螺旋颗粒条带靠近除尘器的壁面稳定向下移动,随着入口风速的增加煤屑颗粒条带变宽,条带与除尘器的第1次接触的拐点上移,螺距减小;除尘器内部压力轴向变化较小,径向变化较大,随着入口气体速度增加,除尘器壁面附近高压区范围和压力也随之增加,除尘器上方和下方的负压区变宽并朝轴向方向延伸;随入口气体速度增加,除尘器内径向速度和轴向速度逐渐增加,煤屑颗粒在除尘器中部聚集较多,煤屑停留时间变长,入口气体速度为15 m/s时,煤屑颗粒在除尘器内停留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9.
对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运行的管道而言,高温蠕变是其寿命损耗的主要内在因素、本文以一余热锅炉主蒸汽管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管道蠕变有限元模型,研究和分析了该主汽管在高温蠕变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规律,探讨了管道内输送流体的压力和温度与其蠕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温度超过490℃时或压力达到10MPa时蠕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回火就是可燃混合气在焊(割)炬本体内燃烧,并向输送可燃气体的胶管里扩散的现象。这是一种有可能导致爆炸的比较严重的事故。 由于操作上的原因,产生回火的可能性有如下几种: 1.焊(割)炬过分接近熔融金属,使得焊嘴喷孔附近的压力增大,混合气体难以流出,喷射速度变得非常慢。又由于氧气压力比乙炔压力大得多,因此,易使氧气倒入乙炔胶管里去发生回火爆炸。 2.焊嘴过热,混合气体受热膨胀压力增高,增加了流动阻力。如焊嘴温度超过400℃时,一部分混合气体来不及流出焊嘴,就在喷嘴内自燃,并在出口处有拍拍的爆炸声。 3.焊嘴被熔化金属堵塞,或因把…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油气混合气的安全氧含量,避免在采油过程中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引发燃烧或者爆炸事故,保证注空气采油工艺过程的安全性,设计了1种测试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油气混合气体安全氧含量的实验装置;通过对采油现场井筒内的气体进行取样分析,选取一定组分的混合气体,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混合气体分别在1,5,10 MPa和40,120℃条件下的安全氧含量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安全氧含量逐渐降低;在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所测得的安全氧含量要远低于常温常压下的理论估算值;在10 MPa,120℃时达到8.27%,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采油工艺过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油气并行管道中,天然气管道喷射火对相邻输油管道内流体与管壁的热影响,设计并搭建天然气喷射火对输油管道热影响实验平台。实验平台由环道及冷却系统、火焰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3个部分组成。完成平台搭建并验证环道系统气密性后,以0#柴油为介质,开展验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火焰系统工作可靠且可控,冷却系统能够将柴油温度控制在初馏点以下,数据采集系统能够正常采集油品压力、温度、流量、管壁温度、火焰温度等预定数据,实验平台具备一定可行性与安全性。实验平台可进行在不同管道规格及材质、火灾形式、油品介质及流速条件下的热影响实验。实验平台结合材料性能进行测试,可研究喷射火对管材性能的影响,为油气并行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相关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油气输送需求,现将一输水管线改输高压天然气,需对该管线改输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通过ANSYS建模分析得到腐蚀缺陷处在475MPa高压下所受到的最大等效应力小于管道的设计抗力2736MPa,满足安全标准。利用OLGA模拟出管道输送高压天然气时的压力和温度曲线满足实际工况要求,OLGA模拟出的预测腐蚀速率最大处为004mm/y,对管道的剩余寿命影响较小。应用DNV腐蚀因素失效概率模型计算得到该管道的失效概率小于15×10-3,安全等级介于“一般”和“很高”之间。经研究论证得该管道改输高压天然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惰性气体抑制瓦斯爆燃火焰传播特性,在自行搭建的中尺度爆炸激波管道上,采用数据采集系统、压电式传感器、火焰传感器、同步控制系统和激光纹影测试系统,通过对比4种不同喷射压力(0.5,1.5,2.5,3.5 MPa)的实验工况,选用N2做为惰性介质时抑制火焰的传播特性与喷射压力密切相关,火焰传播速度随着喷射压力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少量N2在管道中扩散,加剧了未反应预混气体的扰动状态,造成火焰阵面褶皱的卷吸能力增强,进而加速化学反应进程,促进预混气体燃烧;喷射压力为1.5 MPa时,火焰阵面拉升、变形最强,火焰传播速度提高,最高可达到250 m/s;喷射压力为3.5 MPa时,火焰阵面出现明显三维凹陷结构,运动发生明显滞后现象,火焰传播速度大幅度降低至5.4 m/s,惰性气体抑制火焰传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地铁上覆管道爆炸对乘客安全影响,采用基于超压冲击波阀值数值模拟,通过将泄漏气体能量等效为TNT当量,分析不同泄漏模式爆炸冲击波对地铁隧道及人员安全影响。结果表明:爆炸产生的超压冲击波对隧道及人员影响小于限值,不会造成人员伤亡,研究结果可为地下工程下穿油气管线安全影响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瓦斯与煤自燃多场耦合致灾特性,结合瓦斯抽采引起的采空区混合气体流动、气体组分渗流与采空区渗透率变化、固气两相热量传输等多物理过程,建立了基于综放采空区高位钻孔瓦斯抽采的热-流-化多场耦合数学模型,采用COMSOL软件模拟了综放采空区高位钻孔抽采瓦斯诱导煤自燃过程,阐明了瓦斯与煤自燃多场耦合致灾机理,得到了寸草塔二矿31102综放采空区氧化带范围与高温范围,并探讨了抽采强度对综放采空区氧浓度场与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位钻孔抽采瓦斯有效地降低了回风巷瓦斯浓度,保证了31102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增大综放采空区高位钻孔抽采瓦斯强度不能保证煤自燃安全性,二者存在矛盾,在得到高效抽采瓦斯的同时,会造成进风侧氧化带宽度增加,采空区氧化带边界向深处蔓延,扩大煤自燃高温区域,漏风携氧充分的参与煤氧复合反应,采空区最高温度逐渐上升,煤自燃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供风量对褐煤自燃特性的影响规律,选取平庄瑞安煤矿褐煤作为试验煤样,利用程序升温试验和气相色谱仪,研究低温氧化阶段不同供风量条件下褐煤自燃极限参数与温度、供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在40~120℃时,随着供风量增大,褐煤的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降低,上限漏风强度增加;温度在120~200℃,供风量为40~80 mL/min和160~200 mL/min时,随着供风量的增加,其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增加,上限漏风强度减少;供风量为80~160 mL/min时,在供风量增大的情况下,褐煤的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降低,上限漏风强度增加;随着供风量减小,煤样临界点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X80天然气管道在役焊接的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在考虑天然气介质的作用下,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X80天然气管道在役焊接应力场分布规律,分析了天然气工况参数和环境温度对X80天然气管道在役焊接应力的影响,并根据应力变化规律提出了降低X80天然气管道在役焊接应力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X80天然气管道轴向焊接应力和环向应力主要呈对称分布形式,且管道外壁的应力大于管道内壁上的应力;随着天然气压力和流速逐渐增大,轴向应力先增加后降低,而环向应力逐渐增大;当环境温度增大后,管道轴向和环向应力均呈下降趋势;降低天然气压力和流速、采用焊前预热能够有效降低焊接应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X80天然气管道在役焊接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Small scal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t ISL's shock tube facility STA (100 mm inner diameter)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closing a pipeline by means of an airbag in case of explosions or gas leakage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imulate the flow in a pipeline at velocities and gas pressures as present in pipeline flows. In this study the gas used was nitrogen at static pressures of 0.2 up to 5 MPa and at flow velocities of 25 m/s up to 170 m/s. A special Nylon airbag, deployed from the tube wall into the pip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airbag inflation in a real pipeline. For this purpose a special gas filling system consisting of a gas generator with a reservoir volume of up to 500 cm3 which permits air pressures up to 17 MPa to be generated inside the airbag was developed at ISL. With a fast pyrotechnically opened valve the reservoir gas was released for airbag filling. The airbag inflation was triggered in such a way that it opened in nearly 3 ms into the pipe flow generated by the shock tube and continued for about 10 ms. For this application a special measuring chamber was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with 20 measuring ports. Through two window ports, located one in front of the other, the airbag inflation could be visualized with up to 50 successive flash sparks illuminating a fast rotating film inside a drum camera. Pressure measurements us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CB pressure gauges at 9 measuring ports placed along the inner tube surface gave some hints on the behaviour of the wall pressure during airbag deployment. As a result from the experiments performed it is to conclude, that, with the Nylon airbag samples available, the pipe flow cannot be blocked by the inflating airbag. The flow forces acting on the airbag during deployment are in the shock tube experiments of the order of about 1000 N, which are not balanced by the airbags' neck, fixing it to the shock tube wall. This outcome suggests that a mechanical support is required to fix the airbag in its place during inflation.  相似文献   

20.
为对深水高压气井测试地面流程中的节流油嘴段的温压场及水合物生成情况进行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整个节流管路进行气体流动特性分析。并利用P-T图回归公式法,得出不同温压场条件下的水合物生成情况,进行水合物生成范围对比。结果表明:针阀出口后端气体速度随着管路入口压力和针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管路出口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而气体温度随管路入口压力、管路出口压力、针阀直径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管路入口压力的递增、管路出口压力的递减以及针阀直径的递增,都会导致针阀突变径处的速度场、温压场波动更加剧烈,并使得水合物生成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