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将进入全面普查阶段。全省选聘的30759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将深入企业、农村、饭店、矿区,完成全省58万多家污染源的入户调查、表格填报、数据审核、录入上报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关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过程中,县级普查机构普遍遇到了组织协调工作难、选调高素质普查人员难、摸清普查对象难、准确填报普查表难、普查数据审核难等问题,为搞好下一次普查,建议要建立普查常设机构,统筹各项普查工作;着眼市场经济条件,合理制定普查方案;充分应用软件技术,科学设计普查表格;宏观与微观并重,数据开发应注重基层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7年开始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2009年和2010年进行的污染源普查数据动态更新调查填报、汇总、模板审核实际遇到的问题,对2007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及2010年修正版手册中的某些行业系数,在填报和审核中遇到的与实际产生偏差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入户调查阶段数据填报方面出现的多类问题进行了归纳,结合笔者亲身参与普查工作的经历,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升普查数据质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今年1月起,被视为全省重大省情调查的污染源普查工作进入全面普查阶段。 3目上午,继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我省召开了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按照会议要求,全省各地有关部门在已组建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从1月起至12月,将对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进行全面普查: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组织填报普查表,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等。  相似文献   

6.
结合参与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梳理、分析和总结了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在入户调查和数据审核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数据质量的提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部门关于污染源的两项重要调查制度分别为生态环境统计调查和污染源普查。二者在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重叠性,并行开展会带来重复调查、生态环境统计与污染源普查数据衔接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通过原因分析,提出修订《环境统计管理办法》,明确生态环境统计与污染源普查关系定位,避免重复调查;在污染源普查前做好调查制度、核算方法以及产排污系数等技术层面衔接,用污染源普查代替生态环境统计;在污染源普查后做好相关数据衔接,实现生态环境统计与污染源普查合理衔接。  相似文献   

8.
2006年10月,《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下发后,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密切配合,各级普查机构全力投入,扎实工作,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整体进展顺利,目前,我省基层普查数据直报和全省普查数据汇总初报工作均已按要求完成,较好地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要求的各阶段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9.
档案管理:污染源普查的基础性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国情调查,是全面掌握中国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而普查中所形成的污染源数据是直观反映中国环境状况的重要基础数据,是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结晶.本文从污染源普查管理工作的意义出发,探讨了加强,完善普查档案管理工作的途径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结合地方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做法,阐述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选聘、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务制定、数据比对和审核、普查成果后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笔者根据自身全面参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各项工作,结合污染源普查中清查和普查阶段中开发区存在的困难及特色,总结了几点想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东辽县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对东辽县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进行了介绍,指出了畜禽养殖污染主要是专业化畜禽养殖造成的,专业化畜禽养殖污染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已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Longitudinal studies examining socio-demographic and other contextual factors are vital to understanding landscape change. Landscap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hange are assessed for the northern Ecuadorian Amazon by examining the composition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deforestation, agricultural extensification, and secondary plant succession at the farm level in 1990 and 1999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data from a satellite time-series, a longitudinal household survey, and GIS coverages. Pattern metrics were calculated at the farm level through the generation of a hybrid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LULC) digital classification of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data. Population, labor, and other household variables were generated from a scientific sample of survey farms or fincas interviewed in 1990 and resurveyed in 1999. Topography, soils, and distance and geographic accessibility measures were derived for sample farms through a GIS as well as qualitative assessments from household surveys. 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 (GLMMs) were generated for 155 and 157 fincas in 1990 and 1999, respectively, using pattern metrics at the landscape level as dependent variables, and biophysical, geographical, and socio-economic/demographic variable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models were derived to explore the changing nature of LULC at the finca level by assessing the variation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r organization of farm landscapes in 1990 and 1999,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variation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available data. Results indicat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causing substantial subdivision of plots, which in turn has created a more complex and fragmented landscape in 1999 than in 1990. Key factors predicting landscape complexity are population size and composition, plot fragmentation through subdivision, expansion of the road and electrical networks, age of the plot (1990 only), and topography.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data from household surveys, satellite time-series images, and GIS coverages provide an ideal framework to examine populatio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nd that the statistical models presented are powerful tools to combine such data in an integrated way.  相似文献   

14.
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将生命周期评价引入企业清洁生产,构建了相关模式。该模式基于边界确定、清单分析、数据处理、方案确定、方案实施等5个方面,在对企业生产现状全面调查、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对象,分析审计对象的物料和能源损失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原因,为寻求清洁生产机会和制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奠定基础。分析了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源检测法对三家兰炭企业的SO2、NOx排放量进行了测定,核算了产排污系数,并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中对应系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兰炭行业SO2产排污系数为0.0057~0.0733kg/t,NOx产排污系数为0.0824~0.2014kg/t,与《手册》比较得知,焦化行业SO2产排污系数在本研究的产排污系数区间内,但均值约是本研究产排污系数的2.9倍;焦化行业NOx产排污系数与本研究中排污系数区间无重叠,且均值约是本研究产排污系数的2.8倍。  相似文献   

16.
清洁生产审核是将清洁生产理念转变为企业层次上操作的具体程序,在进行审核时首要步骤是确定审核重点。现阶段确定审核重点主要运用权重总和计分排序法,该方法易受审核者主观影响,审核质量不易控制。AHP-Fuzzy综合评价法作为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很好地弥补了权重总和计分排序法的不足,在系统工程的很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通过确定银泰电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建立七工段层次模型:确立目标,明确问题;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层次的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进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根据排序结果,提出决策建议,验证了该综合评价法在清洁生产审核应用中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准确性,能将比较复杂、不够确定的多因素问题转化为有数字依据的简单易行的评价模式,为企业清洁生产的定量考核和指标化管理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扬尘污染源遥感解译及其管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遥感影像资料,分析了上海市扬尘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并计算了上海市主要扬尘源的起尘量。利用获取的基础数据,建立了上海市扬尘污染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为上海市扬尘污染源的控制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码头联防体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海事主管机关审验港口、船厂等单位组建船舶污染海洋联防体提供参考,依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范(试用)》,通过分析石岛两家公司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事故风险识别、项源和影响预测等环节,对两家公司组建联防体进行了专项评价实践,论述了联防体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提出了此类评价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