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元前2350年中原地区洪水复发,黄河两岸平原成为一片汪洋。尧帝命令颛项之孙鲧专治水患。鲧大兴徒众,用石头和泥土垒成堤坝拦住洪水,作九仞之城,聚民居住。洪水来时,居民漂没。鲧又力事堙塞,九载无成。舜帝见鲧延误大事,将他处死,命令他的儿子禹为司空,付以治水之任,继续治水。禹离开刚刚结婚4天的妻子,四处奔走,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和寻求根治水患的办法。在他父亲老帮手的治水实践中找到了“相地势之高下,定疏凿宣泄之法”。  相似文献   

2.
航空遥感,我们的前人早已有所实践,只不过我们了解甚少而已。近年来,我参加了一项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中国近现代减灾事业和灾害科技史”,从民国时期的古书堆里挖掘“古董”,还真挖出一些东西来。 据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商务印书馆,1934)一书中(A)39—(A)40页介绍,1931年江淮大洪水后,“国民政府特设救济水灾委员会,规划救济,于8月下旬,商由军政部暨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派员乘飞机勘测,并参考美国林白上校夫妇,及委员  相似文献   

3.
北江大堤洪水风险图信息管理系统中仿真模型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仇劲卫  陆吉康  李娜 《灾害学》1999,14(4):17-21
“北江大堤洪水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中洪水仿真模型的研究, 是根据北江大堤可能出现的溃堤风险,模拟了北江大堤溃决后保护区内洪水的演进过程,模型的计算结果提供的淹没水深、淹没范围、淹没历时以及流速等洪水风险信息, 为北江大堤洪水风险图的绘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洪水的灾害与资源效应及其转化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河流流量变化特性入手,讨论了流量变化所导致的洪水的灾害与资源效应及其特性。根据流量变化的特点,提出了洪水灾害特性向资源特性转化的几种基本模式,通过“留”、“配”、“引”、“防”可以减小洪水灾害的风险,使洪水灾害转化为洪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清代综合治理黄河下游水患的常用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有光 《灾害学》2000,15(1):73-78
对清代防汛、抢险、堵决、浚河等方面“以水治水”的科学治河策略与方法加以钩稽与总结 ,目的是为当今治理黄河提供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2023年“世界水日”主题是“Accelerating Change”(加速变革),水利部确定我国纪念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让我们共同关注水资源,节约用水,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7.
美国防洪政策演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回顾了近300年来美国防洪战略转移的历史进程。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曾根据国家防洪与发展航运的需要,实施“堤防万能”的防洪政策,然而,1927年的大洪水冲毁了“堤防万能”的神话,迫使国会通过1928年的防洪法,进行水库、行洪区、分洪区与堤防协调防洪。随着联邦洪水及其它灾害救济费用的不断攀升,促使美国颁布1968年的洪水保险法与1973年的洪水灾害防御法,实行洪水风险区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以减轻洪水灾害。1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98”南北洪水看山西防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志正  任泽信 《灾害学》1999,14(2):82-86
从我国“98”洪灾的惨重经济损失中认为,除了气候因素外,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是致灾的主要原因。以此为鉴,结合山西实际,分析了山西防洪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治洪患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在379年前,北京城曾经发生了一起大爆炸事件,这次爆炸原因不明、现象奇特、灾祸巨大、死伤惨重,是“古今未有之变也”。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惊心动魄的灾难,但都莫过于世界三大解不开的自然灾难之谜,被人们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的是:(1)3000多年前印度“死丘”事件;(2)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3)1626年北京王恭厂大爆炸。这三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至今仍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0.
安康“83.8”洪水灾害及防汛工作简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来天成  郝宗刚 《灾害学》1991,6(3):55-60
本文对安康“83.8”洪水灾害形成的机理及人为因素进行论述,并对洪水造成的灾害和灾后的教训及作法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汉江旬阳至白河段万年尺度洪水流量恢复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汉江上游旬阳至白河段基岩峡谷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在全新世黄土地层中发现了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综合野外宏观特征和粒度分析,并与现代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对比,判定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通过全新世地层关系对比和光释光(OSL)测年表明,古洪水事件发生年代距今为1800~1700 a(A.D.200-300)。汉江上游旬阳至白河段万年尺度流量恢复比较发现,由古洪水SWD厚度与含沙量关系法恢复的洪水水位和流量更为合理。这些成果为汉江上游水资源开发与重大水利工程的安全校核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概述了长江洪水一般规律以及今年兩情、水情、灾情,说明今年长江流域总的雨情、水情都没有超过1954年,灾害性质属较大范围的严重涝灾和局部地区洪灾,但损失巨大.如果长江上游或中下游几条主要支流发生类似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大洪水,其后果将更为严重. 今年抗洪涝斗争中.建国以来修建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减少了灾害损失,但也暴露出我们防洪除涝中存在的弱点和问题. 文章结合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防洪情况.从“洪水不分省界、县界、从全局出发,通力协作,团结治水才能战胜洪水;”“分蓄洪措施不可避免.认真贯彻《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才能减少損失;”“长江防洪潜在危险不可忽视,必须抓紧解决,才能保证国家建设顺利进行;”“增强全社会和全民防洪意识.依法治水,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等四个方面对今年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孟加拉国:洪水的代名词说起洪水,人们不得不提起孟加拉国,因为它是世界上洪灾肆虐最频繁的地方。1944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淹死、饿死了300万  相似文献   

14.
1981年宝成铁路沿线的洪水和泥砂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河清 《灾害学》1994,9(1):58-62
1981年川西盆地的“8·21”暴雨和陕南的“7·21”暴雨,造成宝成铁路沿线江河横溢、泥砂俱下。全线发生洪水、泥石流、崩坍、滑坡和落石等灾害713处,严重破坏铁路的有280余处。本文通过对成灾的地质和暴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对灾害成因以及铁路设计和管理在防灾方面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接上期) 第四章 血祭唐山 撰文/马泰泉 4.大毁灭倒计时 尽管5月的碰头会无果而终,但人们丝毫没有放松对地震的警惕,更加紧了对大震信息,特别是“短临信息”的捕捉. 而大自然似乎已注定把一个最大的“赌注”,隐藏在人们叫得最响的首都圈内的唐山.为确保这个“赌注”不露马脚,它又在别处制造麻烦来转移人们的视线-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发生7.4级地震,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主任丁国瑜,赶赴云南地震现场.与此同时,天津市地震局按照国家地震局的部署,立即派出水化工作组,赴龙陵地震现场参加监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王春来  谢龙大 《灾害学》2001,16(4):57-62
1999年梅雨期间,浙北的杭嘉湖地区和新安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洪灾-“99630”特大洪水。这次洪水的降雨、水位都超过历史记录。在特大灾害面前,各级防汛部门精心调度,正确指挥,各地发扬风格,团结抗洪,各类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了防洪减灾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的治水策略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近年来长江流域中游地区洪灾频敏 提出了发生且愈演愈烈的原因,指出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日益严生长江中游的江潮关系严重失调。提出了现阶段相应的治水对策措施,并强调了治水在区域可持可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论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国华 《灾害学》1997,12(3):28-33
洞庭湖区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是其孕灾环境的易灾性及承灾体较低的承灾能力共同决定的.减轻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应实行“治江、控制四水与洞庭湖本身治理”三位一体的综合整治战略.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渭河下游“95.8”洪水的特征;论述了出现小水量、高水位、大灾害的原因,提出了渭河下游及陕西三门峡库区的防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风险分区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在所有可能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风险区划,将自然灾害管理提高到风险管理的水平.在长江流域数字化地图的基础上,选取不同重复期(20,50,100年),及包括1870年历史洪水和1931,1935,1954,1991,1995,1996,1998,1999和2002年共10次洪水,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首先参考洪水灾害淹没图和相关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构建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其次对这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图.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风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理意义.有4个明显的高危风险区,分别是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平原的湖滨地区和公安以下的长江中游河段的沿江一带,尤其是荆江河段以及两江相夹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沿高危风险区外侧为高风险地区,重点在汉江下游、资、沅、澧水、清江流域、皖沿江地区以及太湖流域的部分地区;沿长江于高危风险和高风险地区两侧分别为风险较小地区;其他地区对于洪水灾害而言则为安全地区.评价结果与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