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标志着我国地震设防法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地震设防标准与抗震设计规范的统一和有机结合,使地震烈度区划能更好地直接服务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本文简要回顾了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的发展过程,并着重说明了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使用规定。最后还表述了对新编制区划图中江苏省部分的有关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地震区划图是编制抗震设计规范的基础资料。本文回顾了中国地震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简史,对1 956、1977、1990和2001年编制的中国地震区划图进行了简要比较,指出了4代区划图的差异;对1959、1964、1974、1989和2002年编制的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或草案的抗震设计原则进行了比较,详细比较了5部规范或草案中关于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场地分类和地基抗震有关规定的异同点,简要讨论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阿尔巴尼亚第一代地震区划图,主要是根据Moreli(1942)的研究工作,编制于1952年,1963年作了修订,一直沿用到1979年。为了编制新的地震区划图,必须进行地震学和新构造的研究,这项工作是在地拉那建立阿尔巴尼亚第一个地震台时开始的.随着1973年科学院地震中心的建立而得到加强,1976年完成(Sulstarova等,1980)。成图在1979年,并得到政府批准纳入抗震技术规范。1971~1975年间,还实施了另两项地震区划研究工作:编制1:250万区划图(Sulstarova等,1971)和编制1:125万区划图(Sulstarova等,1972)。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5月15日,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经批准发布,通常称之为"第五代地震区划图",该标准于2016年6月1日开始实施。什么是区划图地震区划是根据地震动参数或者地震烈度不同将国地划分若干区域,表示地震危险性水平的差异。地震区划图是表达划分结果的技术图件。  相似文献   

5.
宽度不到10 km的青藏工程走廊穿越长约550 km的多年冻土区,承载了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等重要生命线工程,同时,该地区强震多发,工程设施未来遭遇地震作用的风险较大。围绕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区这一特殊研究区域,从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多年冻土场地地震动特征研究两方面对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区场地地震安全性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介绍最新研究进展。基于青藏工程走廊地震危险性对比分析结果,分别给出50年和100年超越概率63%、10%、2%的青藏工程走廊基岩地震动区划图,并转换得到50年超越概率10%的青藏工程走廊一般场地PGA区划图,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相比,PGA=0.2g的范围有所扩大。场地反应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场地地震动特征与冻土层温度及厚度、季节融化层厚度、冻土夹层厚度及其埋深有关。完全冻结场地地震动特征主要受冻土层温度和厚度影响,季节融化场地地震动特征主要受季节融化层厚度和多年冻土层厚度影响,多年冻土夹层场地地震动特征主要受冻土夹层厚度及埋深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青藏工程走廊内多年冻土区地震灾害风险区划、重大冻土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寒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及已有工程设施抗震加固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由于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及数据资料的不完备性,人们不可能精确估计任何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概率值估不准"是现有超越概率风险区划图的致命弱点.简要回顾了针对这一问题已进行的提高估计精度和进行模糊风险计算的有关研究,并将模糊风险研究引入风险区划图的编制,给出了自然灾害软风险区划图的定义和一个初步的样式.讨论了这种风险图在体现风险值估不准方面,以及在为用户提供更多风险信息,为决策者提供调整余地等方面的优点.研究结果表明,软风险区划图是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为推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最早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的是Ahorner等所做的工作,他们编制了德国西北部、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最大烈度区划图。Van Gils和Eaczek对比利时作了更详细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它有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只采用了宏观地震资料;第二,地震目录不均一,而且1900年以前的目录是由其他著者们所汇编的。1983年,开始修订比利时的地震目录,仪器记录前的资料由历史学家所掌握(Alexabdre,1985)。研究了所有1600年之前的地震,目录中只包括有原始资料的那些地震,发现了许多错误。对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以获得资料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8.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在执行SISRA计划期间(1985),编制了最大地震烈度图(图1)。阿根廷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开展了下列加强地震危险性评定和研究工作。(1)国家抗震建筑规范的修订和改进;(2)大型水坝、水电站和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3)高地震危险区的城市地震小区划的研究。1965年,国家建筑规范采用了第一幅地震区划图(C.I.N.E.H,1966)。最近进行了修改。图2为阿根廷国家建筑规范最近所提供的地震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9.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Gorshkov(1937)所汇编的前苏联大陆最早的地震区划图.是世界上最早的这类图之一。这是最早的地震危险性预测图,因为它标识出了潜在地震危险地区:不仅已知历史地震的地区,而且还根据较早地震地区推断“地质相似区”。1957、1968和1978年的正式建筑规范采用了一些成功的地震区划图。许多年以来,苏联领土的所有地震区划工作均是在E.F.Savarenskiy,S.L.Solviev和M.A.Sadovskiy指导下,地震与地震工程部门委员会指挥和协调下进行的。该机构出版了一部有关震源、方法、结果和参考文献方面的完整的说明书(ICSEE,1980)。Bune等(1974)和Reisner(1985)阐述了影响地震区划实践的思想史。通过对地震危险性预测结果与10年或20年后观测的进行比较,使得地震区划的定性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Mokrushina和Shebalin,1982,1991)。分析了各个地区和整个区域的预报错误、  相似文献   

10.
文中讨论了同等烈度考虑震中距(包含有震级)对谱形状的影响以及合理应用现行地震区划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有地震记载以来,我国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60%以上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灾害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2。地震灾害致人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建筑物的倒塌,而减轻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是房屋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和风险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要求,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全国地  相似文献   

12.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1976年之后,才由McEwin等人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震危险性评定工作.所用的方法是极值法,其依据是1960~1972年的地震活动性资料,没有考虑地质影响。根据McEwin等(1976),McCue(1973,1975,1979),Derham等(1975)和Derham(1979)的研究成果,1979年国家地震工程委员会制定了国家标准AS2121—1979澳大利亚地震区划图(图1)。到80年代后期,已积累了足够的资料来修订澳大利亚的地震危险性图。现有的地震活动性资料量比过去多四倍多,较精确地确定了震源带,分析了澳大利亚的衰减资料。Caull等(1990)由此出版了澳大利亚的概率危险性图(图2)。  相似文献   

13.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加拿大在其有记载的历史上经历了若干次破坏性大地震,这使第一张地震危险性图在1953年被加拿大国家建筑规范(NBCC)所采用(Hodgson,1956)。该图是定性的,简单地将地震带划分为大的、中的、小的和估计无地震危险几类。1969年,Milne和Davenport(1969)提出了一个编制新区划图的定量依据,该图于1970年为NBCC所采用。其依据是极值理论,采用每年1/100的超越概率的水平峰值加速度等值线来确定4个地震带,该图沿用至今并包括了1980年版的规范。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早期通过对原来的和新近获得的地震活动性资料以及概率方法的评估,编制出版了加拿大新区划图(NBCC,1985),该图如下文中所描述。自那时起,新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对地震及其影响的进一步认识,迫切需要编制能为2000年NBCC所采用的新加拿大地震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5月9—15日,人民网公益频道开设7场网络公开课直播,通过网络直播形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活动邀请地震行业知名专家何永年、孙柏涛、高孟潭、丁志峰、吴健、张晓东、何宏林等7位专家,分别以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轻、地震与工程震害、大震巨灾风险防控、地球深部探索、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与地震预测、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15.
昆明-楚雄-大理-丽江地区地震软风险区划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大理州、丽江市1900—2000年这100年内M≥5.0的地震记录资料,对该地区的地震灾害软风险区划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软风险区划图是以带有“层”结构的地图形式表述风险评估结果的,而“层”是根据可能性水平来划分的。因此,软风险区划图对分析结果的表述,不仅能对风险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能提供风险值可信度的信息,从而使风险图“服务信息”丰富化。  相似文献   

16.
地震科技档案工作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对各类地震科技档案的管理,是通过对地震科技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提供、利用等业务工作完成的。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活动中,地震科技档案工作都占有一定的位置,是中国地震局各项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做好地震科技档案工作不仅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资源调查、防震减灾事业提供必需的基础数据,还可以加快科技进步,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前人所编的历代(共四代)地震烈度(地震动)区划图,组合叠加后得到一个综合烈度(地震动)。这种叠加是一个集成的专家系统综合认识结果,以此作为坝体可能遭受地震破坏危险的因素。初步研究建立了混凝土大坝震害评估模型,此模型是考虑了坝体的结构类型、建设年代、使用现状、场地条件、抗震设防水平等因素,用逐步线性拟合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用此模型对汶川地震破坏的坝体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最后,用这个模型对黄河上游10座重点混凝土大坝做了震害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Rey Pastor发表了最早的地震危险性参数研究,成为伊比利亚半岛地震构造区划的一个组成部分。Munuera(1964)发表了用于1969年地震建筑规范的第一幅区划图。此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西班牙本土,开展了大量的一般的和特殊的研究。Martin(1984)提出了西班牙第一个概率危险性分析,而Arenillas等(1986)是第一个对特别重要结构进行概率危险性分析的人,对大陆各部分的其它一些研究是由Roca和Udias(1976),Munoz等(1984),Bisbal(1984),Canas(1988)等,以及Lopez Casado和Sanz de Galdeano(1987)进行的。最近,国家地理研究所的一个地震危险性工作小组出版了一本新的西班牙地震危险性研究(Mapa dePeligrosidad,Sismica de Espana,待出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顾和总结10年来华东地震科技信息工作区域协作化建设的经验,提出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形势下,地震科技信息工作走区域协作化之路,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发展应是上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政府应急救援处置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如何采取行动政府如何在地震后实施高效的应急处置太原市政府: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履行政府防震减灾职能、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地震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以建立三种机制为保障,牢固树立市、县一盘棋和开门搞地震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