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由于机构改革和工作变动的原因,我有好几年没参加安全检查了。这次我们一行4人,受怀化市经贸委派遣,对化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主题是: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管理。下面就是我们这次安全检查中的几个写真镜头。  相似文献   

2.
安全执法检查的方法归结起来主要有:“听、问、查、验、练”。形象地说就像一个中医看病,所用的方法是望、闻、问、切。望,就是查(查看);闻,就是听;问,就是询问;切,就是用仪器进行检验和测量(如图所示)。在安全检查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练”。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就可以找出一个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生产应该服从安全。然而,在我们现实安全检查中,常发现企业及员工在安全问题上,思想认识不到位,不严格执行安全制度。有的工人总会搞出些自己的“发明创造”,在生产过程中常常耍些“小聪明”,为自己的违章作业没出问题而沾沾自喜,并且还要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小窍门”传授给别人。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井下煤矿工人患矽肺病后,按规定应调到地面工作。但有的工人由于经济困难,领导“照顾”他们继续留在井下担任验收员、安全检查员。我认为这种照顾对病人的身体十分不利,必须纠正。对生活有困难的矽肺病人应按规定给予救济。这算照顾矽肺病人吗?@谭仁和$平顶山高庄矿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前不久,笔者为分厂刚招进的一批新学员进行分厂级安全教育,上课时,我发现有四名学员仅带了笔,我问他们为什么没带纸,他们大咧咧地说:“领导,这培训不就是走走形式吗?签个字就行了,我们以前在其他单位也都是这样子的。”听到这话,我很诧异。后来,我提了两个他们以前工作岗位上安全生产方面的应知应会的内容问他们,他们却一个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生产分为"一二线",也就是指"井上"、"井下",工作的重点都向一线倾斜,安全工作也不例外。总认为事故出在下面,管理的重点也在下面,问题自然也喜欢往"下"找。似乎安全不安全,全在下面。当然,井下工人的安全意识、劳动纪律、安全  相似文献   

7.
煤矿生产中的瓦斯就是吞噬矿工生命的“魔鬼”,只要违章指挥或违章操作,它就会找你的麻烦。制服“魔鬼”,只有靠遵章守法。我所在的冠山矿是超级瓦斯矿井,年产煤50多万吨,有70多年的开采历史。1983年,我技校毕业后,成了我们贾家的第二代矿工,一直在井下摸爬滚打了22年,始终没离开采掘一线。不管是当工人,还是做队里的技术主管(工程师),直至最近担任采煤队长,免不了和瓦斯打交道,同它过了一招儿又一招儿。这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忧愁。可以说是经历过七灾八难,但我们队还是把千尺井下的煤炭给开采出来了。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瓦…  相似文献   

8.
矿山井下特别是煤矿井下,由于种种原因会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和火灾、水灾等重大事故。当这些事故发生时,在井下工作的人员,直接被瓦斯、煤尘爆炸炸死或火烧死的人并不很多,而大多数工人是由于这些灾害发生后产生大量的高浓度CO中毒死亡。而发生事故后产生的CO引起工作人员中毒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即使CO已经传到,若工人头脑清醒,迅速选择正确的撤离路线,就有可能死里逃生。下面把我40多年来所处理过和所知道的一些事故的撤离路线和方法介绍如下。一、瓦斯、煤尘爆炸时人员的撤离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时,根据爆炸点前后和工…  相似文献   

9.
男:这一个人的快板很单调,有点像我打着快板作报告,很多人对它不感冒,可我想教几个学生又找不到。女:(内白)梁老师!(跑上)女(合):我们到处把您找,在这碰上实在巧。男:找我?  相似文献   

10.
煤矿安全:矿井下的"人祸"一天,华北某煤矿领导去一个工区检查安全生产,现场测试抽查井下员工的安全意识。一名工人不动笔,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该领导问工人:"你怎么不写啊?"工人说:"我不认识字。"领导很纳闷:"不识字你怎么干煤矿?"工人反问:"认识字我还干  相似文献   

11.
《安全检查表》是进行安全检查发现潜在危险的基础工具和清单.义为现在安全工程管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我公司工会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工会劳动保护指导方针,紧紧同绕供电安全这个永恒的主题,学习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与2001年底开展的供电企业安全检查表的研制与应用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公司主业已基本推广应用了《安全检查表》,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2.
在煤炭战线,我工作时间还很短,如果有人要问我有什么经验和教训,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安全是煤炭工业的首要问题,是煤炭工业的第一要素,也是煤矿的生命。安全搞不好,正常的生产建设谈不到,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也谈不到。这不是个理论问题,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在工作中越来越感受到的实际问题。 现在煤矿招工难,煤炭院校招生难,井下工人稳定难,井下工人找对象难。这七难八难原因是很多的,但主要还是因为煤矿不安全,下井没有安全感。现在农村生活好了,农民不来干煤矿,城市招工更难,矿工也不愿让子弟接班,井下工人队伍巩固不了,煤矿还有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专家称我国97%矿难由人为导致 死亡人数占全球七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安全:矿井下的"人祸" 一天,华北某煤矿领导去一个工区检查安全生产,现场测试抽查井下员工的安全意识。一名工人不动笔,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该领导问工人:"你怎么不写啊?"工人说:"我不认识字。"领导很纳闷:"不识字你怎么干煤矿?"  相似文献   

14.
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的常规手段,也是提升安全工作执行力、促进安全工作落实的有效方法。然而,在基层的安全工作检查中,时常出现蜻蜒点水看一看,走马观花转一转,围着资料翻一翻等流于形式现象,弱化了安全检查的应有效果。安全检查是查隐患、促整改、防事故的直接手段,必须唱好“常、深、细、问、听、考、助、演、评、盯”“十字歌”。  相似文献   

15.
长期担任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专干的我,经历的大小事故不算少,直接参加现场抢救伤员也有好些次。我第一次救人行动,就挨了厂长一顿骂。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文革”的后期,我大学毕业刚分配到化工厂工作。那时候没有人迷信什么文凭,大学生进厂就是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轮流到各个车间拜工人为师,学习岗位生产操作。我到合成氨岗位学习,我的师傅是全厂最漂亮的姑娘,一位年轻的“老”工人——梅英。我们交往很不错,于是厂里传开不少我们的笑话。都还没成婚的我们不得不在公众面前保持一段“距离”,以免“影响”不好。有一天我俩上白班。我到…  相似文献   

16.
施倚 《劳动保护》2009,(4):119-119
编辑同志: 我是企业的一名安技干部。我们在组织开展反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简称为“三违”)的安全教育活动中,有的工人问我们,我国的反“三违”最早是在哪年、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特向你们咨询此事。  相似文献   

17.
[职业病]     
十年安技员的生涯 ,十年淡泊名利的生活 ,使我变得稳重、成熟了 ,但我的心仍在躁动着 ,希望能换个环境工作 ,说实话就是想收入高点。炎夏七月 ,喜讯传来 ,因为本人常有豆腐块文章在报刊发表 ,一大型企业决定聘我为厂办主任。正当我决定向现在供职的这个企业辞职时 ,行业主管部门管安全的肖处长打电话叫我参加本市的安全检查 ,抱着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态度 ,我参加了。我们检查的第一站是A机械厂 ,当我赶到A厂时 ,检查组的其他4位同志也赶来了 ,最引起我注意的是王处长 ,他曾经获“部级安全诊断师”称号 ,有20多年安技工作经验 ,他现在是某…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科技影片和新闻简报中,我常看到井下打风钻的工人不戴口罩操作,这是违反安全规程的(按规程要求,井下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必须戴口罩)。 我们费了不少精力,讲干了口水,教育工人戴口罩作业,防止得矽肺病、可是由于电影老是和我们唱反调,有的工人就反驳我们说:“电影上的模范人物都没戴口罩操作,你们何必卡我们。”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多大阻力啊! 希望电影制片厂接受我的建议,帮助我们共同教育工人搞好个人防护。拍摄影片不能违反安全规程@周术刚$广西平桂矿务局安技科  相似文献   

19.
《江苏劳动保护》2011,(3):33-33
笔者从工作中体会到,抓安全必须坚持查思想、找问题、摆道理、抓整改四轮驱动,全方位编织可靠的安全防护网。 查思想。就是要看领导干部和安全管理责任人是否把安全职责当作重中之重的责任来履行,就是要看基层职工是否树立“我的安全我负责,企业安全我尽责,他人安全我有责”的自律意识和责任共担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我国煤矿井下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迁,采用传统元分析与横断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文献检索,选取2007-2014年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所得的符合要求的25组数据,分析了13 031名煤矿井下工人在该量表9个因子上的得分随年代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煤矿井下工人SCL-90各因子均值与年代均呈负相关(-0.55 ~-0.05),且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方面的年代效益显著;比较2007年与2014年煤矿井下矿工SCL-90各因子的均值后发现,各因子均值在2007年较在2014年减小了0.37~0.55个标准差(即效果值d),表明2007年以来,煤矿井下工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少,心理健康水平稳步提高;2)与成人男性常模相比,煤矿井下工人SCL-90各因子的效果值均大于“0”,尤其是“躯体化”(d=0.53)和“恐怖”(d=0.33)的效果量皆为中,且置信区间不含“0”,显然在“躯体化”和“恐怖”方面的差异还较显著,表明煤矿井下工人在这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