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河下游为一条地上悬河,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未来强震会引起大堤失稳开裂,造成特大水灾。本文研究了黄河下游菏泽和滨州地区断裂及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历史上地震发生对黄河大堤的影响,认为黄河东明——粱山段和滨州段将是黄河下游具潜在危险的地段,并提出了防御措施,这对减轻或避免黄河下游地区因地震活动而引起的水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黄河大堤安全,国家今年将在黄河下游全面启动“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总投资预计达30亿元,计划2005年完成。  相似文献   

3.
黄河北干流与渭河相遇洪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芳  邢大韦 《灾害学》1995,10(1):57-62
黄河北干流与渭河位于黄土高原,暴雨是洪水的重要成因.本文分析了近2000年的历史资料,提出该地区的洪水具有周期性,19世纪洪水达到高峰,20世纪洪水规模有所降低,并分析了黄河北干流与渭河及其支流径、洛河洪水相遇问题:四河相遇的概率很小,多形成特大洪水,两河相遇是较常发生的事件,多形成中等以下洪水。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使该地区洪水灾害加剧.同时还分析了该地区洪水对黄河下游洪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泥沙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师长兴 《灾害学》1999,14(4):40-44
基于黄河下游对泥沙运动与泥沙灾害发生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下游泥沙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洪水、河岸侵蚀、土地沙化、水涝和土地盐碱化, 并认为改造下游泥沙灾害环境应通过改变泥沙堆积分布入手。  相似文献   

5.
蓝虹  程晓陶 《灾害学》1999,14(1):17-20
以二维非恒定流和不平衡输沙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黄河下游高村至孙口河二维水沙运动数值模型,对1996年异常洪水的滩槽水流运动、泥沙冲淤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充分反映了模型对黄河来水来沙变幅大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滩槽水沙交换、滩区生产堤对洪水演进影响的合理模拟.  相似文献   

6.
美国防洪政策演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回顾了近300年来美国防洪战略转移的历史进程。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曾根据国家防洪与发展航运的需要,实施“堤防万能”的防洪政策,然而,1927年的大洪水冲毁了“堤防万能”的神话,迫使国会通过1928年的防洪法,进行水库、行洪区、分洪区与堤防协调防洪。随着联邦洪水及其它灾害救济费用的不断攀升,促使美国颁布1968年的洪水保险法与1973年的洪水灾害防御法,实行洪水风险区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以减轻洪水灾害。1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2001,(4)
[理论·思路与争鸣 ]自然灾害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初探  …………… 张学霞薄立群张树文路兴昌唐俊梅 (1- 1)生物资源在减轻农业草害中的作用与技术对策 叶志华 王少南 喻大昭 (1- 6 )………………黄河下游堤防保护范围的研究  ……………… 李 娜 杨 磊 刘树坤 (1- 12 )………………天津市城区暴雨沥涝动态仿真模拟系统  …… 韩素芹 夏祥鳌 黎贞发 解以扬 (1- 18)……基于神经网络的岩体边坡稳定性的灰色聚类  空间预测法及其应用  …………………… 谢全敏 夏元友 朱瑞赓 (2 - 1)………………上海市洪涝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8.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溢频率为泥沙灾害的代用指标,研究了人类活动,历史地震及地形因子对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影响,研究表最,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下游泥沙灾害的重要因素,历史上人口的增加使下游决溢频率增大,人口低谷与决溢频率的低值时段相应,历史上农牧交错带的南移与下游决溢频率的减小相伴发生。北移则导致决溢频率的增大,历史地震对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有一定的影响,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与平原地貌条件的沿程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特定的自然环境因子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致使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极为严重。它不仅是黄土高原最大的自然环境灾害,而且也是黄河下游洪水灾害的直接根源。本文在分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灾害的现状、危害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和减免土壤侵蚀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洪水灾害过程中,堤防上游水头快速变化,作用在堤基土体上的水压力是非稳定的。选取常见的堤基砂土作为试验材料,利用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研究洪水灾害时非稳定水头条件下,堤基无黏性土渗径长度、孔隙比、渗透系数以及颗粒粒径等因素对水压力传递滞后效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体颗粒粒径越大水压力传递滞后效应越弱,直径>2 mm的细砾土中水压力传递滞后效应基本可以忽略;上游水头水力梯度提升的越快,下游水压力启动和稳定滞后时间越短,但下游水压力恢复滞后时间越长;水压力传递滞后时间与土体孔隙比呈反比关系;下游水压力启动和稳定滞后时间与渗透系数呈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汉江上游暴雨洪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楷 《灾害学》2006,21(3):98-102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由于汉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大气环流条件,暴雨洪灾频发。汉江上游是陕西省重点防洪河段之一,中下游地区地处江汉平原.是湖北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防洪作用更为重要。通过对汉江上游暴雨洪水特性的研究分析,提出了防御措施.可为防汛部门有效防御汉江上游洪水、水资源部门充分利用汉江水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秦淮河流域中游地区两变量洪水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淮河流域地处长江下游,其中游地区主要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境内,受汛期强降雨、上游洪峰以及下游长江水位顶托影响,洪水灾害频繁。针对秦淮河流域中游地区暴雨洪水影响因素众多的特点,利用二维Gumbel模型,开展了基于暴雨与洪水水位两变量的洪水风险分析。结果显示,与单变量极值分布相比,两变量极值分布综合考虑了暴雨和洪水的不同频率特征,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水文极值事件的统计规律,从而使洪水风险分析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1Harmful impacts of the drain of the Yellow RiverAccording to existing hydrographic records,the drain of the Yellow River (hereinafter referred toas the Drain)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features.(1 ) The annual starting date of the Drain has beenadvancing.(2 ) The drain season has been prolonging.(3) The drain section has been extendingtoward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In 1 997,the Yellow River suffered a drain of 2 2 6days atthe locality of L ijin County,Shandong Province and o…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风险分区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在所有可能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风险区划,将自然灾害管理提高到风险管理的水平.在长江流域数字化地图的基础上,选取不同重复期(20,50,100年),及包括1870年历史洪水和1931,1935,1954,1991,1995,1996,1998,1999和2002年共10次洪水,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首先参考洪水灾害淹没图和相关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构建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其次对这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图.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风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理意义.有4个明显的高危风险区,分别是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平原的湖滨地区和公安以下的长江中游河段的沿江一带,尤其是荆江河段以及两江相夹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沿高危风险区外侧为高风险地区,重点在汉江下游、资、沅、澧水、清江流域、皖沿江地区以及太湖流域的部分地区;沿长江于高危风险和高风险地区两侧分别为风险较小地区;其他地区对于洪水灾害而言则为安全地区.评价结果与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以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决溢频率为泥沙灾害的代用指标,研究了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宏观特征。研究表明,气候因素对黄河下游决溢频率有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前,天然植被尚未遭到显著破坏,当湿润指标增大时,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故黄河下游决溢频率减小。10世纪以后,二者的关系与此相反,当湿润指标增大时,决溢频率也增大,反之亦然。每世纪大旱年频次与每世纪决溢频次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说明目前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的黄河下游“小水大灾”现象,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干旱时期中,河槽萎缩,一旦在大水来临,很容易发生决溢。以华山松树木年轮指数为气温的代用指标,研究了气温变化与决溢频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0a的尺度上,当气温降低时,决溢频率增大,反之亦然,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下游泥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黄河断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了我国北方趋于干暖化 ,出现黄河断流现象 ,并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黄河断流在历史时期就已存在 ,并非现在才出现。由于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 ,整个黄河流域变得干暖 ,降水量减少并集中分布在夏季 ,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蒸发量因干旱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水土流失使河床淤高 ,增加了河水的下渗量和蒸发量 ,使中下游地区的水流无法汇入到黄河干流 ,最终造成断流。黄河断流是该河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是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必然结果。为了解决黄河断流问题 ,可以采取全流域人工降雨、下游低洼地区蓄水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渭河径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宏伟 《灾害学》2006,21(2):99-102
由于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渭河径流逐年减少,污染加重,河道淤积不断发展,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对中下游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减少洪害,减轻污染,必须保证渭河常年径流稳定.  相似文献   

18.
1998年 ,长江流域发生了类似 195 4年的百年一遇全江性大洪水 ,1999年长江又发生了较大洪水。在上述背景下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否会发生中强震 ,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大洪水之后 3年内 ,鄂、湘沿江地区中强地震受长江大洪水的“耦合振荡”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9.
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洪水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主汛期,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持续偏南、偏强,中高纬度维持稳定的阻塞形势,6、7月雨带长期在鄱阳湖、没庭湖地区徘徊,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洪涝;8月随着副高北抬,长江上游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长江干流受中下游洪水顶主上游洪峰下泻的影响,水位居高不下,多数水文站出现了超记录的历史最高水位。1998年的已成为一次少有的新的长江大洪水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