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1世纪矿产资源经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2.
矿产资源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本文系统介绍了矿产资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以及矿产资源经济潜力评价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济不仅是有颜色的,而且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如农产品稻谷、麦子、玉米等都是金黄色的,通常称为金色经济。象征着绿色和可持续良吐发展的环保产业则称之为“绿色经济”,依靠浩瀚蓝色海洋所衍生的经济则称为“蓝色经济”。在世纪交替之际,以董建华为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审时度势,颁布了一系列行政纲领,对香港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经济进行了再定位,二十一世纪的香港经济向世人展示了一曲绿色经济与蓝色经济的交响曲。金融业、转口贸易业、旅游业、加工业作为香港的四大经济支柱产业,曾经给香港的经济带来长久的繁荣和稳定,香…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矿产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矿产资源以能源矿、非金属矿、金矿和铁矿等具优势,常用矿产与优势矿产吻合程度高,主要矿产资源地区匹配关系好,便于综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山东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但也存在加工程度低、综合利用效益差、资源浪费重、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在综合分析资源特点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构想了山东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布局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及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友  肖文  朱卫平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0):1623-1634
矿产资源对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在分析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构建我国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阐述各指标的计量方法。然后,运用多指标输入/输出复杂系统的相对有效性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并收集2000—2009年数据对我国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矿产资源竞争力进行评估,揭示其变化规律。最后,用我国区域2000—2009年的"矿产资源竞争力"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代表其矿产资源的丰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分析法验证矿产的"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区域间是否成立。研究结果显示:①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在不断地提升。另外,我国三大区域的矿产资源竞争力与其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储量成反比;②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长期稳定的均衡、双向因果关系,得出矿产的"资源诅咒"假说不成立的结论。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如何提升矿产资源竞争力及利用矿产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跨进21世纪的城市生态经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进21世纪的城市生态经济管理UrbanEcologicalEconomyManagementTowards21stCentury王松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城市生态经济研究会北京100732)一、实行生态经济管理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人与自然的...  相似文献   

8.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及其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是实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论文在分析系统构成、系统特征尺度和系统功能实现多势效性的基础上,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协调运行为目标,构建了包含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协调运行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模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地区为对象,开展了具体的实证研究,为本地区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划、地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模和水平的决策,提供了现实可操作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发展绿色经济是21世纪的必要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绿色经济是各个国家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抉择。本文着重介绍了绿色经济的内容,主要包括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等。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我国已有一定认识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下大力迎头赶上。  相似文献   

10.
尾矿利用是矿业环境治理和经济增长的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尾矿的合理开发利用是21世纪矿业治理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新途径,以及尾矿综合利用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1.
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的损失贫化浅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矿产资源开采中的损失与贫化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损失贫化大的问题 ,加速了资源枯竭的速度 ,缩短了矿井服务年限 ,加剧了矿产资源供求矛盾 ,造成金属大量流失、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差并严重阻碍了矿山的发展。文章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的损失贫化大的根源 ,并提出了解决矿石损失贫化的有效途径和低贫损开采模式。  相似文献   

12.
华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区有各种类型矿山企业近2.3万个,矿产开发从业人员近180万人,资源开发涉及的矿种多,数量大。但是华东地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华东地区不同类型矿产的开发状况包括不同类型矿山数量、规模、矿山企业类型、选矿及开采方式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华东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区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三下”开采资源补偿费减征的模型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我国“三下”开采资源补偿费征收现状与存在问题,基于资源价值理论及现行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通过理论分析、实例计算和计算机模拟,给出了“三下”开采资源补偿费减征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三下”开采资源回收难度综合评价模型、补偿费征收模型、合理采出率等有关参数的确定模型,研究了“三下”边界及压煤量、采出率快速准确确定方法,设计开发了程序系统,为搞好“三下”资源补偿费征收、提高矿产资源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4.
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矿产资源国内外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成为大国资源博弈的焦点。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矿产进口国和重要的矿产出口国,了解矿产资源进口来源地和出口市场网络直接关系到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基于2001—2016年UN Comtrade世界矿产资源贸易数据,分析中国矿产资源贸易网络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2001—2016年间,中国在世界矿产资源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这与中国持续增长的矿产资源贸易量和贸易国家数量有直接的相关关系;(2)中国矿产出口逐渐展现“市场分散”的策略,而进口逐渐从“多来源产品集中”演化为“少来源产品分散”的策略;(3)友好的国家关系和国家间互动频率会降低制度差异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而且友好的国家关系会降低矿产贸易的交易成本。基于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中国矿产出口可以采取进一步分散市场的策略,避免出口到少数国家被压价的情况;(2)矿产进口可以考虑在原有进口国家中进一步多进口新的矿产资源产品,并拓展新的矿产来源国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同时避免国家关系波动带来的贸易摩擦;(3)在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方面,中国要考虑到国家间制度差异所带来的贸易成本,并通过增加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维护好国家间关系和促进交流来稳定矿产资源贸易。  相似文献   

15.
16.
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 ,阐述了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并分析了我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 ,作者提出了实现我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近年来华东地区资源调查评价的新成果。表明本地区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并提出了华东地区下一阶段矿产资源调查工作的建议。建议分区域矿产调查、预查、普查三个工作层次。重点在武夷山铜铅锌成矿带、赣南钨多金属成矿区和皖赣相邻地区铜多金属成矿区(一带两区)。侧重铜、锡、钨、富铅锌等。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文献综述及实践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开发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矿区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为了消除这种负外部性,必须给予相应的补偿。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理论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国内外实践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在内容上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生态补偿契约设计问题、补偿资金分摊问题、差异化补偿标准问题、不同补偿模式交易成本测度及临界点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未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起步较晚,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制度建设和监管体系等。相比较而言,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在法律体系建设、不同矿区分类补偿、进入和退出机制、资金保障制度、监管机制构建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可以从几方面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包括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保证金制度、健全生态补偿税费制度、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在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的城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分布况,水化学特征和开发现状的分析,对该市地下水未来的综合开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