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研究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A模式”,主要特征为城市低密度蔓延、全民机动化、资源大量消耗、一次性产品泛滥、过度消费等,总结经验教训,对比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 B模式”,主要特点是起步晚、水平较低、速度快,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形势,指出中国继续以“B模式”的城镇化发展将不可持续,不再适应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探索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的“C模式”,即是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原则,走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分别计算了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村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并对其差异性和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种植业和畜牧业均在2015年实现较为稳定的达峰,峰值分别为68821.02万t、39909.4万t二氧化碳,而农业农村整体的碳排放量在2017年实现了碳达峰,达峰排放总量为150039万t二氧化碳;在排放结构方面,种植业碳排放量所占的比例较大,基本维持着约50%的比重,而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占比急速上升,在2019年占比在30%左右,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就农业农村碳排放强度整体而言,泰尔指数变动表明差异总体增加,σ收敛和β收敛表明碳排放强度向总体平均水平收敛.农业承担粮食安全的重任,在碳达峰之后,在完成碳中和目标的同时,还应保证粮食产量.未来应在提高耕地质量、推广高产低碳品种、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以及提高技术水平几方面作出努力,以提升农业技术效率,实现持续碳减排.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中部地区两化的耦合协调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以一定幅度的波动持续增长,但双向交互下的综合效益总体偏低,经济发展是驱动二者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2)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表现为高度的耦合相关,2007—2017年两系统经历了“轻度失调—初级协调”的转变,耦合协调关系总体趋于不断优化,协调水平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异特征;(3)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存在一定短板,相比之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稍显滞后。2012年以来,在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下两系统发展的不平衡趋势逐步减弱,多数省份已先后实现不同协调等级的同步发展。掌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特征和时空演化趋势,对新时期中部地区崛起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1995年-2012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城镇化、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城镇化、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程度的提高会降低CO2排放;生活能源消费的增加是CO2排放提高的重要原因。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CO2排放之间存在着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提出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合理进行生活能源消费、调控城乡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洱海流域城镇化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城镇化对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程度,以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选取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农村水冲厕普及率及建成区面积4项指标,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空间4个维度建立洱海流域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流域城镇化水平,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洱海流域城镇化4项指标对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2006—2012年,洱海流域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理市城镇化综合水平领先于洱源县. 大理市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城镇人口所占比例相关关系不明显,相关系数为0.246;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农村水冲厕普及率和建成区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1、0.980、0.969;洱源县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这4项指标的相关性较大理市明显,相关系数分别为0.754、0.973、0.998、0.975. 4项指标对大理市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权重为农村水冲厕普及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对洱源县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权重为农村水冲厕普及率>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建成区面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研究显示,在现有城镇化水平下,对洱海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农村水冲厕的普及率,社会生活方式城镇化对洱海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排量的影响最突出.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 2 0 0 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这个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特征是 :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 ,向多样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将更多的农产品用于发展畜牧业和各类加工业 ,更大规模地实现转化增值 ,使农业成为有活力的现代产业 ;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地还林、还草、还湖 ,逐步恢复生态的良性循环 ,创造更加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步伐 ,通过发…  相似文献   

7.
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化是必然面临的发展趋势和客观的社会发展要求。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城镇化发展就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逐年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如何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在迈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低碳发展的一大契机,运用立法与政策是推进低碳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文章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针对当前立法不足,主要依靠政策推进的现实情况,提出构建起政策一立法一政策的动态关系模型,除加速立法外,还应将城镇化发展政策制定(决策)与执行法治化,从低碳规划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碳汇制度建立、低碳社区生活方式的确立、向低碳农业的转型等方面,保障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态城镇化的现状评估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当前"四化同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50%。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并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历史数据,选取合适计算模型,定量预测了2014年-2020年江苏省城镇化边际资源环境影响,即以与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使用量或者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量较上一年的增量,除以当年城镇化率增量,得到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带来的资源环境影响,以期为江苏环境管理及政府综合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依据.结果表明:未来7年,江苏省城镇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增加城镇生活用水量约0.5亿立方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万亩;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15亿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10 228吨、生活垃圾产生量36.4万吨;减少生活COD排放量7 549吨、生活氨氮排放量762吨、生活二氧化硫(SO2)排放量371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 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苏州农业生产现状,提 出建设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现实存在 问题的分析,提出苏州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及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岩溶地下河水化学对城镇化进程的时序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应增  何守阳  吴攀  吴起鑫  韩志伟  罗维 《环境科学》2019,40(10):4532-4542
利用25年地下水观测与遥感解译数据研究地下河对城镇化进程的水化学时序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的进行,地下河的矿化度逐渐上升;水化学类型时序演变从枯水期单一的HCO_3·SO_4-Ca·Mg型和丰水期HCO_3-Ca·Mg型向HCO_3·ClCa型、HCO_3·SO_4-Ca型、HCO_3-Ca和HCO_3·SO_4-Ca·Mg型等多类型演化,快速城镇化时期水化学类型多变.受地表降水输入影响,地下河枯水期与丰水期[Mg2+]/[Ca2+]和[HCO_3~-]/[SO_4~(2-)](摩尔比)变化较大,城镇化前地下河水化学受水岩相互作用、农业活动和酸雨入渗共同影响,两者均值分别为0. 86和29. 34; 2001年城镇化后农业活动和酸雨输入贡献减少,丰水期城镇化输入(居民生活和工业排污)明显增加,两者出现突变特征,分别降低至0. 38与6. 01. 1990~1995、1996~2010和2011~2015年不同时期的主要地球化学敏感阳离子分别为Ca~(2+)及Mg~(2+)、Na~+和NH_4~+,阴离子则分别为HCO_3~-、HCO_3~-及SO_4~(2-)和Cl~-.地下河对城镇化进程的水化学响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序性.  相似文献   

13.
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统筹与推进进程中,党和政府提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要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而城市规划时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出  相似文献   

14.
青草 《环境》2001,(12):10-10
一项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利国利民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将从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计划用8—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当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农药、兽  相似文献   

15.
农村能源建设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中心枢纽之一,通过小型高效沼气池发酵,一方面,改善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户用能结构及居住环境条件,促使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向现代文明转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可减少薪柴的樵采,保护植树造林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实现农作物秸杆的合理利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然而,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尤其是我国城市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给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也成为城镇化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现状及对以后发展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等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重建设、轻保护”的传统观念影响,对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重庆市的环境现状调查,并对环境问题及其趋势进行认真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理活动对于农田生态系统干预性较强。国内的土地整理尚未形成规模,如何在土地整理过程当中,有效实现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是摆在人们面前最大的问题。只有将生态环境进行合理改善,才能确保土壤质量不断提高,还能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更是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使我国面临能源供应、节能减排等方面更加严峻的挑战.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影响,较少探究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过程中对典型领域产生的驱动效应.基于此,本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应用弹性系数模型,选取居民消费、住宅建筑、道路交通3个典型领域探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驱动效应,并提出针对性的碳减排政策.结果表明,2006—2015年,城镇化对居民生活直接消费碳排放的驱动效应最为显著,弹性系数为9.91;对居民生活间接消费碳排放和道路交通领域的驱动效应次之,弹性系数分别为6.94和5.38;对住宅建筑等驱动效应最弱,弹性系数为2.71.研究表明,城乡生活方式差异导致居民直接生活消费碳排放显著增加,相较而言,城乡产品市场差异较小;辽宁省现阶段城镇住宅建筑存量与城镇新增人口的需求基本匹配,但人口城镇化带来的城市边界外扩、人口密度提高,导致道路交通碳排放增长.  相似文献   

20.
试论循环经济及畜禽废弃物资源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畜禽废弃物是一个巨大的环境污染源,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质资源库。如何防治畜禽粪便污染和资源化利用的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促进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对于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状况、提高畜产品质量、良化人们生活环境,增强人民身体健康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