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城徽的故事     
城徽——城市的标志,它是城市的起源与传说的艺术形象,既是一大人文景观,又是环境艺术精品! 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与传说,在后来的科学、哲学、艺术、宗教中无不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神话深处,不仅孕含着世界的艺术热情,也孕含着理解世界科学的意向。由于神话的世界大多是借助某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传诸后世,所以人们认为神话离科学远而离艺术近。人类对大自然之谜不能解释的时候,就用神话来开解。而宗教则把这一切疑团都推给“万能的主”——上帝。那么,上帝又是什么?当记者问爱迪生如何想象上帝的,这位美国科学家幽默地答道:“没有重量、没有质量,没有形状的东西是不可想象的。”神只不过是人类的自画像而已。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  相似文献   

2.
曾宪明 《环境》2010,(5):13-15
<正>五百多年以前,当烟草还没有在全世界盛行的时候,烟草被印第安人视为上帝赐予的"神草"。殊不知,五百年后的今天,烟草成为了这世界上最危险的草。吸食烟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已经远远大于交通事故、艾滋病等。在烟害席卷全世界的时候,一场消"烟"的战争也已经吹起集结号。而在这场战争中,世界各国各显神通,更有些成就颇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我是科学之神,我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起初,我的到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喜悦,甚至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史学界对底层天主教徒,尤其是女教徒研究极为欠缺,杜氏书信的发现为我们考察19世纪天主教及教会教育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原始文献。分析杜氏书信的文本,可以了解中国乡村女教徒对天主教概念和词语的运用,以及宗教话语在其性别表达与身份认同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宗教崇拜"和私人情感表达的借用与错位,可以揭示宗教话语在传授过程中被普通信众内化、挪用、再创造的过程。杜氏书信还体现了一种对教义文书的刻意模仿,信仰以宗教话语的形式成为女教徒书写与情感表达的工具,教义灌输也为她们形成和表达自己的宗教及性别身份提供了方式和途径。对杜氏书信的研究,有助于考察19世纪中晚期天主教如何进入中国本土社会,如何影响并改变普通中国教徒的信仰、情感及个体表达。  相似文献   

5.
15世纪的明朝,当钦天监有名无实的天文官们正吃着老本优哉游哉。此时的欧洲,则正经历着他们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起重要事件——基督教分裂。分裂的起因在于罗马教会的腐败让多数人尤其是新兴的市民阶层忍无可忍。他们掀起的反教皇权威的宗教运动最终让基督教在欧洲形成新教同旧教相对立的新局面。新教否认教皇在解释教义方面的绝对权威,在北欧处于优势地位;而旧教——天主教则继续在南欧保留阵地,并不得不进行内部的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6.
<正>人不仅是肉体存在,还是精神存在和道德主体,人格就是人的精神达到的脆界和通德达到的高度。《圣经》上讲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赋予人神性;现代科学证明世间没有上帝,不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上帝。现代科学又告诉我们,事实上人是宇宙大系统137亿年自进化的  相似文献   

7.
森澜 《世界环境》2014,(1):13-13
<正>严冬已至,街上穿皮草的人多了起来。就算不是"身上貂",也得弄个"领上毛";就算不是"高大上",也得像半个"土豪"……人们似乎只有在皮毛下才能找到安全感和成就感,才能体会奢华和财富,才能满足那颗虚荣的心。可是,人们却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是进化出来的高级动物,我们躯干上已经没有如同其他动物一样的皮毛。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人类卓越的智慧,也给了其它动物漂亮的皮毛。但人类是贪婪的,什么都想占为己  相似文献   

8.
伦理的原始意义在于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准则,环境伦理面对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有更突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首先涉及到哲学问题。基于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基本伦理思想是人类中心论,据此,哈勒穆斯把“尊重所有自然界和所有生命基本权力”的思想归结为生态中心论,他认为二者存在冲突,而可  相似文献   

9.
在新世纪中宗教的观念也不会彻底根除,就算是大学生也会受到各种宗教观念的支配和影响,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在目前大学开设的各种课程中并没有专门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专设一门课程,只有一些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思想教育。现代社会中,宗教思想也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关注和接受,怎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信仰,是高校领导者必须要注意的一大问题。笔者在此对马克思主义中的宗教观进行阐述,说明马克主义宗教观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作用和必要性,论述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等,希望能对各高校中的教育者和领导部门促进大学生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绿色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西方国家是一种常见形式,并且已经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制度。但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并没有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文章从公众参与的概念入手,以经济学,环境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及法学理论来分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的必要性。剖析了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若干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冬香  刘镭 《环境保护》2020,48(12):74-75
正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文明"是一种人类脱离自然生态系统束缚后的秩序形态。在一定秩序内出现了国家、社会、家庭等人类组织,科技、文化、信仰等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延续,道德、法治、伦理等成为新的约束力量,而这一切现象的本质,都可以归结为人类生产能力的提升,不再依赖自然赋予。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人类创造的财富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物质性的,如工具、建筑、服饰等;其二是精神性的,如道德、宗教、信仰等,由此可将文明统称为"人类创造的物质性与精神性财富总和"。  相似文献   

12.
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ARC)是一家长期致力于帮助世界主要宗教组织发展其基于教义和信仰的环境项目的团体。该团体成立于1995年,现主要与11个宗教组织一起合作。ARC旨在促使这些宗教组织与世界主要环保组织结合成有力的联盟来实施其环保项目。  相似文献   

13.
<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都是逐步深入的。但当科学家研究的对象太精简、抽象的时候,它就离我们现实的应用距离很远了。公众往往不理解,花这样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值得吗?针对这些争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青年千人"曹庆宏教授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值得!不是因为研究粒子物理可以探寻基本粒子的起源,或者追赶西方不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落后等原因,曹庆宏说:"用最简单的理论解释基本粒子的起源和相互作用,这是粒子物理理论学家的一种信仰,也是我个人的  相似文献   

14.
程达文 《环境》2003,(5):26-26
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没有体育的生活是不健康,不完整的: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体育运动,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的自觉。在21世纪我们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时候。人们评估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准时,一定会把体育运动视为重要的尺度。是啊,人类的社会生态中,除了体育竞技、体育政治、体育外交、体育经济外,还有更贴近人们生活的体育休闲,这股潮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生活的时尚。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环境工作通讯》2014,(8):M0001-M0001
新环境,水碧天蓝,风调雨顺,是我们的共同梦想。《新环境》.有主张.求真相,倡导精致阅读,是一本不一样的环境新闻杂志。我们不求读者数量有多大.只为寻找志同道合的环保人。环保是信念。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信仰。我们相信。关注《新环境》的读者。一定坚守绿色理想,且精神丰富。勤于思考.拒绝平庸。  相似文献   

16.
当人类进入新千年,回眸过去的一千年时,每一个理智的人都会发现,在未来没有什么比环境问题更令我们焦虑。水、空气、生态……每一个环境问题都使人类痛苦不堪。是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当这个蔚蓝色的球已变成一个地球村时,每个国家,每个人带来的环境问题都会殃及到他人。因此,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看看我们的身边,许多的环保问题已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摩托车,让我喜欢让我忧 在南宁不能没有摩托车。每一个南宁人都曾为这座城市众多的摩托车而自豪,并骄傲地把南宁称为“骑在摩托车上的…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的生存斗争历史上,搅得人们最痛苦、最狼狈的小虫首推疟蚊。无案可查的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且不说,有案可查的响当当的大人物死于疟蚊之害的就有:圣奥古斯丁、但丁、神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教皇西克斯特期五世、乌尔班七世。他们只是最早受害者的一部分,但诊断书上的死因都写有“罗马热”,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疟疾。传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为人类树立了一大天敌疟蚊,因此蚊子与人类是共存的。从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爆发过无数次民族之间、宗教派别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消除隔阂,寻求共识,管控风险,相向而行才能维护和平,避免杀戮。同样在人类发展史上,我们还经历过人与自然界的战争,那是我们视大自然为对立物,无视自然规律而一味地掠夺资源,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所致。初期,在一定范围内,人类曾凯旋而归,然而如恩格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什么     
假如失去阳光空气,失去碧水蓝天,人类将会怎样?地球万物将会怎样? 人可以暂时忍受一日无三餐,草木可以忍受一岁一枯荣,但不能离开阳光空气,不能没有碧水蓝天、 这,就是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是先有环境才有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环境是母亲,人类是儿子。在地球环境涵养万物的过程中,人类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骄子。迄今为止,没有谁能比人对地球产生这样大的影响,但无论能力有多大,其所作所为均依赖于环境。一旦碧水蓝天、阳光空气和森林土地这些环境要素被耗尽,人活下去就要成问题。 环境是一种品位、一种潮流、一种时尚,是体现人们生活质量好坏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生活于愚昧、贫困、落后之中,生存即成为第一需要,享受环境  相似文献   

20.
第二节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也叫人类中心论,它是从西方人与自然冲突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世界观、文化观、价值观、实践观和伦理观。这种观点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