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江苏千年蝗灾的时空特征与环境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史料记录建立了江苏北宋至民国近千年来的蝗灾数据库,构建蝗灾等级序列和10a尺度上的蝗灾频次序列,再现蝗灾发生的时空特征,探讨了蝗灾动态与河湖环境变迁及气候变化的关联。结果表明:宋至民国时期江苏有282个蝗灾年份,平均2.8a/10a;蝗灾整体上呈现增多的趋势,蝗灾频次统计揭示有7个蝗灾高发期和7个蝗灾低发期。苏北和苏南地区蝗灾频次和升降趋势整体上较为一致,苏南灾情更甚。小波分析显示,蝗灾暴发没有显著的周期性。江苏历史蝗灾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水缘性"特征,相对集中于湖泊周围和河流沿岸地区,亦有逐步向南、向东扩散的趋势。蝗灾与温度关系不明确,与干旱较为一致。未来亟需开展历史蝗区演化与水系变迁及蝗灾代次细化与追踪溯源研究,以获得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榆林地区清代(1644-1911年)蝗灾的变化规律、蝗灾等级、发生条件及其预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清代的268a里,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地区共发生蝗灾16次,平均每16.8 a发生1次。该区清代中期是蝗灾较少发生期,早期和晚期为蝗灾较多发生期。在晚期阶段1850-1879年间的30a里,平均4.3a发生1次,且蝗灾规模大而严重,为蝗灾大爆发期。该区的蝗灾主要是由当地生长的蝗虫造成的,少数规模较大的蝗灾是省外蝗虫迁移至该区造成的。研究地区夏蝗和秋蝗发生较多,并且夏蝗发生次数略高于秋蝗。该区清代发生最多的是中度蝗灾,其次为轻度蝗灾,重度蝗灾发生最少。降水量与蝗灾发生频次的相关系数较气温的大,降水偏少年易于发生蝗灾,轻度和中度旱灾是蝗虫猖獗的最佳条件,大旱和特大干旱并不利于蝗灾发生。根据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地区清代蝗灾发生的自然条件预测,在该区降水偏少年,特别是夏季出现轻度、中度旱灾的年份容易发生蝗灾,这时要加强蝗灾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利用史料记录建立了明清时期河南蝗灾数据库,进而构建了蝗灾年份序列和蝗灾县次序列,再现蝗灾发生的时空特征,探讨了蝗灾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关联。结果表明:明清时期河南蝗灾平均2.4年一遇,是过去千年较为频繁的时期;1520-1530年、1580-1590年、1610-1640年、1690年和1850-1860年是河南蝗灾的5个高发期;蝗灾县次序列没有明显的递增趋势,17世纪是典型的重大蝗灾的群发期。河南蝗灾的空间分布呈现广泛但不均的特点,豫北、豫东地区是蝗灾高发区域,豫西、豫南地区则发生相对较少。小波分析显示,蝗灾爆发没有显著的周期性;蝗灾频率与规模之间存在类似古登堡-里查德关系。蝗灾在气温偏冷和偏暖时期都有可能爆发,受温度变化影响不显著;蝗灾与降水关系密切,与干旱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关中地区蝗灾的时间、空间特征和灾害的等级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自1644至1912年的268年中,共发生蝗灾25次,平均每10.72年发生一次。从时间分布上看,清代关中地区蝗灾从清代早期到中期再到晚期,呈现由多变少再变多的特点,清代中期是蝗灾少发期,早期和晚期是蝗灾多发期。该地区蝗灾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渭南地区。根据蝗灾的等级序列可以得出,清代关中地区二级一般蝗灾发生频次最多,其次为四级特大蝗灾,一级较弱和三级严重蝗灾发生频次较少。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01,16(1):38
去冬以来 ,新疆北部和东部地区遭遇罕见雪灾 ,有关部门称 ,这为今年的农业牧业生产埋下了蝗灾隐患。资料显示 ,蝗虫卵一般产在地面以下 2~ 5 cm处 ,冬季积雪融化后会增加土壤所含水分 ,这样会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以及成虫的羽化。据新疆《都市消费晨报》报道说 ,新疆阿勒泰、塔城以及昌吉州、巴里坤等地 ,是蝗灾多发区。去年这些地区都发生过大面积蝗灾 ,仅牧羊损失就近 1亿元人民币。这几年的蝗虫种类除了土蝗以外 ,更有境外来的亚洲飞蝗。尽管去年治蝗面积已达 78% ,但今年的蝗情依然不容乐观新疆特大雪灾埋下蝗灾隐患…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地区东亚飞蝗灾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朱天征  李金枝 《灾害学》2002,17(2):52-56,69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东亚飞蝗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其发育的气象和环境条件,提出了对东亚飞蝗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1998,(2)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日本妇女乳汁中竟检测出“六六六”;从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体内,相继发现了微量的滴滴涕.“六六六”和“滴滴涕”很难分解,脂溶性极强,容易积累在人体的脂肪、肝脏等部位。随着积累量的不断增多,人体健康将受到损害.1971年后,日本、美国、西德等发达国家先后禁用了这两种药物,我国也从1974年起开始停用.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危害严重的是有机氯农药,它含铅、砷、汞等重金属制剂.现在,世界上每年有上百万吨化学农药喷洒到环境中去,其中10%左右盼着在农作物上,约40%~60%降落在地面上,5%~3O%…  相似文献   

8.
我国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方向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小枫  郭予元 《灾害学》1997,12(2):82-86
就棉花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指标与防治策略、抗病虫品种鉴定与选育、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农药新品种开发、天敌保护利用、应用基础研究、棉田玉米螟防治技术等综述了“八五”期间我国综合防治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棉花病虫综合防治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清代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凌波 《灾害学》2019,(4):92-99
基于《清史·灾赈志》中的历史灾害信息,提取清代(1644-1911年)自然灾害共24 537县次,重建逐年灾害频次序列,以核密度估计法对5类主要灾害(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冷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代自然灾害频次序列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而体现为阶段性波动,基于灾害频次30年滑动平均值可提取出4个峰值时段(1644-1673、1721-1750、1812-1841和1872-1901年);相比于现代,清代灾害类型更加集中在农业灾害,最为多发的是水灾和旱灾,合计占总数的近80%,其次是蝗灾、疫灾和冷害;灾害最为多发的高风险区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前者集中了水灾、旱灾、蝗灾的极端多发区,后者除了水旱多发,还是疫灾和冷害的极端多发区; 4个峰值时段的灾种类型组合和灾害多发区均有明显差异,时空变化受到致灾因子、暴露度和脆弱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上述工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灾害发生规律,对于当前及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是我国的小冰期,也被称为方志时期,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且记录丰富。基于明清文献资料,重建了1368-1911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潮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解析了潮灾的发生原因及其社会影响和应对措施。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潮灾年份上的分布清代较明代更为频繁,月份上的分布较为集中于5-9月,且以7月为最,长期趋势总体上呈现缓慢波动上升,小波分析指出潮灾存在长短不一的周期;(2)在空间上,潮灾发生频次和热点区域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具有一定的集中性,主要发生在苏浙沪一带;(3)潮灾发生与El Nino、太阳活动和蝗灾暴发有较为密切的关联:El Nino和太阳黑子通过影响台风在我国的登陆最终影响潮灾发生,潮灾通过影响水系格局及水文变迁进而影响蝗灾发生,与蝗灾在年份上对应良好;(4)潮灾危及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沿海经济的发展,民间大多采用筑堤及筑闸坝、防潮墩和围堰等方法来阻挡海潮灾害的侵袭。  相似文献   

11.
干旱及其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干旱和沙漠化、干旱与饥荒、干旱与蝗灾的关系。得到三个主要结论:1.气候干旱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2.公元1949年前我国华北地区饥荒发生的面积与干旱指数成正相关;3.公元1949年前我国华北地区蝗灾的面积与干旱指数成正相关。公元1470—1979年我国出现了两次严重的旱灾:最严重一次旱灾出现在公元1636—1642年;较严重一次旱灾出现在公元1875—1878年。本文分析了它们的发生、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灰色局势决策(也称灰色系统决策)确定单季稻纹枯病最佳防治适期,在考虑通过防治达到纹枯病病情指数低、成本省和亩产高三个目标前提下,对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和齐穗期分别使用C—125(简称C药)和井岗霉素(简称井药)两种农药采取防治一次、二次、三次三种方案,结果表明:井药的防治效果比C药好;孕穗期使用井药一次,防治效果最好;用药一次比用药二次,三次,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列举了大量实例和资料论述了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灾害,包括石油烃类对海洋构成的灾害、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对海洋环境及水产资源的灾害、采矿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等.同时,初步阐述了防治海洋污染的措施与海岸带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护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地区农田污染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田污染是粮食高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分析了1981-2005年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的生产现状,指出黄淮海地区这两种作物的单产、播种面积和总产在波动中持续增长;但是,由于粮食生产提高的需要,1991-2004年黄淮海地区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和农膜,造成了土壤、农田灌溉水的污染,已成为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农田产地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公元1470—1949年山东省历年受早县数等级序列。公元18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是山东省旱灾多丽严重的时期,17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旱灾也是严重的。根据相关分析,山东省饥荒县数、蝗灾县数与受旱县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受灾面积利干早成灾面积与4—8月降水量成负相关关系。 4—8月降水量高于多年平均值时,棉花的产量一般高于平均产量,反之低于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6.
地质环境与人身健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和平 《灾害学》2000,15(4):29-33
分析和探讨了岩土矿物、地气、矿泉与人身健康的关系,认为地方疾病的致病物质除一部分直接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制品外,主要源于自然界的大气,水土、岩石中的化学元素。指出地方疾病应归属为一种与地质环境(地貌、土地、岩石、地气等)密切相关的特殊类型地质灾害。并提出了改变劣质生态环境、医疗和保护避毒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大部分地区蔬菜的生长期有季节性,一般来说,夏季是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情况高发季节,原因就是气温高引起蔬菜虫害高发,菜农不得不打农药,而且夏季蔬菜生长快,往往农药还没降解菜就采收上市了,高峰时节有些地区的蔬菜农残量不合格率甚至超过10%以上,因此夏季吃蔬菜要防范农药残留风险。当然蔬菜的农药残留风险程度的高低不是全部品种都相等的,如夏季的叶类菜是农药残留量超标高风险品种,尤以青菜、鸡毛菜、芹菜、小白菜、油菜为主,由于这些菜的叶面大,着药面大,所以农药残留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杨北 《防灾博览》2004,(2):36-36
我国历史上灾荒频发,战乱不断,人民身处水火,生存艰难。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一条记载:后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水、旱、蝗灾之后,百姓大饥,“是岁,谷斛(十斗)五十余万钱,人相食。”对此,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说:“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袁绍之在河北,军士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  相似文献   

19.
新型生物农药残留降解剂研发及其潜在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16,(3)
以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秸秆废弃物等作为原料开发的新型农药残留降解剂,可有效降解农作物和土壤中农药残留,其降解效果达70%~80%。经过可行性调查分析,该农药残留降解剂有望成为农残降解的新兴产品,为我国农产品种植户解决土地污染及农产品品质安全问题提供了一条全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和RS的重庆市滑坡遥感解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由于其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不断增加的人类工程活动,使该市域内滑坡灾害较为频繁。在分析重庆市滑坡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及基础地形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技术支持下综合解译重庆市滑坡灾害,探讨了针对重庆市滑坡灾害的解译和识别方法,为地方政府滑坡灾害防治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