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酸性条件下黄铁矿氧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铁矿粉末制备成的碳糊电极为工作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曲线和极化曲线等电化学手段,对酸性条件下黄铁矿的氧化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铁矿的氧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过程:首先,黄铁矿(FeS2)矿物晶格中的Fe2+溶出而被氧化为Fe3+,此过程会伴随有如硫单质、缺铁硫化物(Fe1-xS2)和多硫化物(FeSn)等氧化中间产物的生成,覆盖在黄铁矿的表面而形成一层钝化膜,阻碍了其氧化溶解过程;接着,黄铁矿表面的钝化膜被进一步氧化为可溶性的SO24-.在酸性条件下,黄铁矿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为Fe3+和SO24-.另外,在所研究的酸度范围内,随着H2SO4溶液浓度的增大,体系的开路电位和腐蚀电位均正移,氧化和还原的峰电流值升高,腐蚀电流增大,说明增加体系的酸度会促进黄铁矿的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硫低有机质酸性重金属污染土壤,通过研究外加碳源水淹条件下各层土壤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的产生以及各剖面层中Cu的总量分布、Cu在孔隙水中的浓度及存在形态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水淹土壤中的AVS对Cu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碳源水淹条件下,硫酸根被还原,产生的大量AVS可促使水相中游离活性Cu向惰性较高的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而被固定;不同深度土壤中AVS产生情况不同,其含量由深层向浅层递增,并在顶层大量聚集,由此导致孔隙水中的Cu2+浓度由土壤深层向浅层递减,这种垂直浓度梯度差,趋动活性态Cu由深层向浅层的垂直迁移,在AVS大量富集的表层中形成丰富的铜硫化物沉淀,使土壤表层中惰性态铜及总量累积增加,底层活性铜及总量下降,从而使铜的生态风险和生物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3.
<正> 扩散是地壳中化学元素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定量地描述地球化学过程,必须了解在表征热液成矿条件的高温高压下组分的扩散系数。目前,对固体中扩散的研究程度最高。在200—1500℃范围内,已测定了主要造岩矿物和金属矿物中多种元素的扩散和自扩散系数。这些系数值一般很低,在我们感兴趣的热液温度范围(200—700℃)内为10~(-20)—10~(-12)厘米~2/秒。因此,即使按地质年代计算,地球化学迁移的距离也难超过几个一几十厘米。 相似文献
4.
火花放电条件下CS_2转化为COS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火花放电技术模拟研究了自然界闪电作用下CS2转化为COS的反应. 结果表明, 放电条件(电压3000 V)下CS2(初始分压为1.33×103 Pa)能与空气(25 ℃, 103 Pa)中的氧气、水蒸气作用, 转化为COS以及其他含硫含碳产物(CO、CO2、SO2等); CS2初始分压、水蒸气和放电时间等因素对COS生成量有明显的影响. 并在实验基础上结合多种理论, 探讨了相关过程的大气闪电反应机理. 这些结果可为自然界闪电条件下的硫循环、碳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微波辐射下用ACF处理吲哚溶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ACF存在下微波辐射能除去焦化废水中的吲哚污染物。实验研究了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吲哚溶液初始浓度,pH值等因素对微波处理吲哚溶液的影响。并用活性炭代替ACF作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微波辐射下,用ACF处理吲哚溶液具有明显高的效果,3.5min去除率即可达98%,微波辐射不能使吲哚发生降解。其作用是使ACF的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增加了其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300~500℃、100MPa温压下,对Fe-S-H-O体系中与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和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缓冲组合平衡的溶液中硫的浓度进行了实验测定。得出的结论是,H_2S~0作为硫的主要溶解类型参加反应。估算了在所研究的参数范围内硫化氢的ΔfG~(0_((H_2S)~0))溶液和亨利常数。利用所获得的数据,提出了在25~500℃、100MPa温压下H_2S的亨利常数与温度依赖关系的方程。 相似文献
7.
<正> 据矿床地质和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我们将该矿床成矿体系分为几个简单的体系分别进行了实验。实验前对大厂锡石-硫化物矿床的矿物组合进行了热力学计算,绘制了300℃、1大气压下的 fo_2—fs_2图(图1),用于指导实验。实验条件是:温度400—200℃(误差为±10℃);压力900—300大气压(按充填度计算);介质溶液0.5—2M 的碱金属氯化物(mKCl∶NaCl=1∶1)和0.5m 碱金属氟化物,pH=3—9。试料系用高纯化学试剂定量配制而成。实验中使用 相似文献
8.
<正> 一、可反复使用的黄金管 为了防止高压釜腐蚀及容器腐蚀而污染实验溶液,人们常使用比高压釜腔体尺寸略小的黄金管(或铂管、银管)作衬套,或将实验样品焊封在小金管中。前者由于容器体积较大需耗费较大量贵金属,同时因高压釜封口处的剪切力使衬套容易损坏,后者,由于弧焊或气焊使金管每次实验后至少要短5—8毫米,因而两、三次后金管就不能持续使用(管太短、内装水溶液而无法焊封)。为了延长金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10.
微氧条件下以甲烷为碳源的反硝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清微氧条件下以甲烷为碳源的反硝化是甲烷好氧氧化偶联反硝化(AME-D),还是甲烷厌氧氧化偶联反硝化(ANME-D),本研究以污水处理厂厌氧污泥为接种物,在微氧条件下以甲烷为碳源进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反硝化的富集培养,考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反硝化速率,并对富集培养物的微生物群落和甲烷单加氧酶功能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氧条件下硝氮/亚硝氮的还原主要以AME-D过程为主,稳定阶段硝氮和亚硝氮的平均去除速率分别为3.69 mg·L~(-1)·d~(-1)(以N计)和18.04 mg·L~(-1)·d~(-1)(以N计),富集培养物中的优势微生物为甲基球菌科(Methylococcaceae)中的甲基单胞菌属(Methylomonas),相对含量为21.86%.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是锡石在水及电解质水溶液中溶解度研究的继续,目的是在宽的温度间隔内(到300℃)测定水溶液中四价锡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并得到了SnO_2在100、200和300℃水中的溶解度以及在200℃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溶解度的数据。 实验是在1×18H9T的高压釜中进行的。高压釜的填充系数为0.5左右,温度是用铬-铝热电偶测量。 试验采用人工合成的SnO_2粉末(分析纯试剂)。对照原来的SnO_2和实验后的固相的X-射线图谱表明,SnO_2在试验进行中没有变化。NaOH溶液是用2次蒸 相似文献
12.
超细煤粉在氧化条件下NOx的释放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DTG(热重/差热分析仪)和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鹤岗煤超细化煤粉进行燃烧试验,分析了粒径、氧气浓度、升温速率对NOx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鹤岗煤在氧气浓度为20%的燃烧条件下,NOx的析出均为单峰曲线;粒径对煤粉燃烧NOx释放有重要影响,超细化煤粉可以减少NOx的排放;在5.10、20℃/min升温条件下,随升温速率的增大NO和NO2的析出量也增加,并且NO的最大析出速率对应的温度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也提高;随着燃烧气氛氧气浓度的增高,NOx的析出量相应增加,并且NOx的最大析出速率对应温度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出的菌种AT菌,进行了不同的pH值(pH=5.0~10.0)、不同的温度4~20℃条件下污染质阿特拉津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AT菌在pH值为5.0~10.0时对农药污染质阿特拉津均具有降解能力,且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8.0;在4~20℃的实验温度范围内,AT菌能够降解代谢污染质,并随温度的升高,降解能力增强。20℃时降解率为38.84%。模拟治理中,设计了细菌的投放方式以模拟野外条件下的菌种投加条件,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一次投菌降解率达到31.08%。 相似文献
14.
再悬浮条件下底泥中磷赋存形态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以富营养化河流的底泥和上覆水为材料,研究了底泥再悬浮条件下,磷的赋存形态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形态磷之间可能的转化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条件下,磷的释放及吸附均与底泥再悬浮的频率密切相关.再悬浮导致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 BD-P和NaOH-nrP的含量显著减少,而Ca-P的含量明显增加,其余各形态磷的变化幅度很小.这表明, BD-P和NaOH-nrP可能转化成Ca-P.而潜在活性磷与生物有效磷的形成量也表明,底泥再悬浮促进了易释放态磷与生物有效磷向难释放态磷与难被生物利用态磷的转化,并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底泥再悬浮的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缺氧条件下土壤砷的形态转化与环境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集张士污灌区0~100 cm深的土壤并在实验室里负载低浓度的砷,采用不加硫和加硫对比研究了厌氧条件下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砷的形态转化、环境行为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外加硫酸盐条件下厌氧培养8 d后,微生物还原作用造成砷的大量还原和释放,释放的砷70%以上是以As(Ⅲ)形式存在,尤其20~40 cm深度土壤砷的释放量明显高于其它层土壤,As(Ⅲ)和As(T)分别达到892.8μg.L-1和1 240.6μg.L-1.与非生物对照相比每层土中盐酸可提取的砷总量都大大降低,且盐酸提取的As(T)几乎全部转化为As(Ⅲ).伴随砷的释放,铁发生还原和释放,溶解态的亚铁基本都在40 mg.L-1以上,不同土层固相中亚铁离子的量都在9.0~13.4 g.kg-1范围内,固相盐酸可提取态总铁中亚铁离子所占的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说明微生物还原作用造成固相中铁氧化物发生还原性溶解和矿物结构转化.当体系中添加10 mmol.L-1的硫酸盐时,每层土的生物培养体系中铁的释放几乎完全被抑制,砷和铁浓度也减少了50%.与不加硫生物培养体系相比,固相中盐酸可提取的砷量减少了50%,一部分砷被转化为稳定的硫化物As2S3而固定.可见在硫酸盐不足条件下微生物还原作用可造成砷被还原、活化和释放,而补充土壤中硫酸盐的量可促使微生物还原/活化的砷转化成更加稳定的形态,稳定的硫化物矿物As2S3是土壤微生物固定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 成矿物质的来源,迁移形式,成矿溶液的酸碱性以及成矿物质在什么地球化学场中沉淀、富集成矿等,是矿床地球化学家们长期探索和争论的问题。事实表明,要回答以上问题,单靠野外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 相似文献
17.
基于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19次高架(H=160m)大气猕散实验资料,应用相关分析和符合指数d对轴向归一化扩散因子的预测值X_p和观测值X_o进行了统计比较,以检验高斯烟羽模式在高架源、大粗糙度地形条件下的有效性,研究中采用了四类稳定度分类方法和两组扩散参数系,结果表明符合指数d的预测性能好于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8.
文章梳理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对目前纺织行业面临节能减排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近年来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情况,明确了节能诊断服务流程及相关要求,重点阐述了纺织行业绿色发展服务平台(FAIS系统)中的节能诊断模块,分享了节能诊断典型案例,对今后纺织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石油烃一旦穿透土壤非饱和带进入到地下含水层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将难以解决,直接威胁环境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的身体健康。研究发现土壤胶体是影响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揭示不同pH条件对胶体、石油烃和胶体共迁移的影响,选择天津滨海地区的含水介质,采用室内石英砂柱淋滤方法,研究了不同pH作用下胶体与石油烃共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H条件和胶体的存在对石油烃迁移转化具有显著阻滞作用,有胶体时的阻滞作用大于无胶体时的阻滞作用。石油烃所处环境酸性或者碱性越大,对石油烃的迁移阻滞作用越强,p H在5~9之间,p H越高,石油烃易发生去质子化导致石油的表面电荷带更多负电荷,强静电排斥有效地抑制了石油附着在介质颗粒表面,石油烃迁移能力越强,pH=5时最大C/C0只达到了0.35,pH=6时最大C/C0为0.56,pH=8时最大C/C0为0.84。当pH>10时,石油烃乳化能力降低导致石油烃的迁移能力降低,pH=10和pH=12时,最大C/C0分别达到了0.40和0.39。同时,pH还会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