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建 《绿叶》2010,(1):160-165
不到10%的居民能持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美国几十万亿的金融坏账就能这么轻易过去?外需不可依赖.内需无法启动.超大量的投资来保增长难道可以持续?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在分配.突破分配难题的关键是改变只要工业化不要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实行城市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应两步走,先存量.让在城里“打工化”的一亿人和他们的家属总计四亿人真正“城市化”;后增量.让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一亿人和他们的家属总计四亿人迁往城市。大规模城市化需要大量资源.中国发展得快.资源相对就能到中国来.目前的世界危机正好是中国城市化的绝佳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2.
梁晓声 《绿叶》2010,(1):109-112
活在当下却说从前好的中国人.不会很多。说现在好的中国人.当是最多的吧?只要一直生活在中国.并稍微客观一点。期盼将来的.是真正的爱国者——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人,城市平民.中小知识分子和仍没被腐败收买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希望中国永远“现在化”的,是演戏的爱国者——现在之中国财富的最轻松容易的占有者.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攫取者。一个比“现在”现代起来的中国的将来是不可阻挡的——以现代理念对现在实行“修正主义”.不断挣脱“现在化”的羁绊。  相似文献   

3.
旷为荣  旷新年 《绿叶》2010,(1):113-120
中国现代化的课还没补完.又已背负超克现代化的新使命。面对崛起中的中国.左派右派的想象力都显得贫乏,提不出新的远景和方案。20世纪中国以及东亚甚至整个亚洲的中心问题是建立一个现代“民族一国家”.而21世纪的中心问题则是提升为一个“文明一国家”。新的文明不是像西方文明(海洋文明)一样把“异”与“不同”作为“恶”和“敌人”,而是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这是一种新的大陆文明。  相似文献   

4.
王小广 《绿叶》2010,(3):38-43
在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情下,中国产业要想绿色,一定要围绕“紧凑化”进行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创造出节能型、紧凑型的产品.建立起节能型的工业体系。在中国的高速城市化中,城市摊大饼式地发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造成了不该有的污染。对于城市.效率是第一位的,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应是紧凑型城市。如何节能,怎样紧凑,日本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卿勇 《绿叶》2010,(1):126-130
主流精英或明或暗地憧憬“美国梦”:私有化+美国生活方式+“普世价值”+三权分立。中华民族的复兴在逐梦中开辟?很遗憾.为了维持自己的“最繁荣”、“最强大”.中国无论以什么方式“崛起”,美国都会认为是对其利益的挑战。那个为美国安排了一切的“上帝”.并没有给中国同等的机会.原先没有.今后也不会有。既然如此.中国就应趁早抛弃虚幻的“美国梦”.眼光收回到自己的基点,奋斗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来。  相似文献   

6.
蒋高明 《绿叶》2013,(7):33-41
在《能量.环境与经济》中,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欧登描述了对未来的设想:“未来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将包括由人口密集的城市化模式向分散的农村模式发展;……。未来是从城市向乡村发展和转化。”  相似文献   

7.
一、城市化与“城市环境病” 1、城市化的必然性与我国的城市化状况当前,城市化的过程在全世界范围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其空间布局变化、社会生产关系变更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前进的必然现象和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引起城市化的根本的、直接的原因是工业化,  相似文献   

8.
策划人语:今日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化达到51.3%。不知觉间,"农耕社会,乡土中国"已然开始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追寻现代性的百年转型在21世纪终现曙光。与此同时,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凋敝消失,人们却开始感到了迷茫和惋惜。  相似文献   

9.
1996年,随着黄沙坪铅锌矿投资130万元的“井下含镭废水处理污渣处理工程”修工投产.该矿“八五”以来治理污染、美化环境的投入已达到450万元.占全矿维修检修资金(包括技改资金)的12.5%,远远超出国家规定7%的比例。该矿近6年的环保投入为建矿38年的环保总投入860万元的52.3%。由于他们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矿山环境进一步得到绿化、美化、净化,基本上实现了矿区“城市化、公园化、现代化”的目标。被誉为“南岭明珠”的“全国环保先进企业”更加鲜艳夺目。黄沙坪铅锌矿建在湖南省郴州境内,此地原称“黄草坪…  相似文献   

10.
《绿叶》2018,(10)
正中华文明的古代世界观中很早就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山水城市的追求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古代城市选址以自然条件为依据,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形成。当前,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出现了严重的趋同现象,即“千城一面”,许多城市地域性风貌消退、丧失文化特色。为此,我们提出推广“山水城市”的理念,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时代特征结合,融合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将中  相似文献   

11.
“先控后减”的新人口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恩富 《绿叶》2010,(4):27-33
这30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由5.8下降到1.8,少生了四亿人;近年.对于是继续严格实行一胎政策,还是逐步放开二胎政策.出现了大争鸣,渐成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环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人们尚未自觉改变传统生育观和人口收缩到适度规模(五亿人左右)以前.计划生育还应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与“(经济)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相匹配,应尽快推行新人口政策,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不可能只要城市化,不要城市病。在中国,以国家暴力为后盾设置"城市门槛",制造出庞大的流动人口,实质是社会排斥。市场经济下,劳动力跟着资本跑,转移投资,扩张经济辐射面,是疏散流动人口的惟一办法。  相似文献   

13.
赵冰  李建军 《绿叶》2013,(12):84-88
“准吃不准种”转基因大豆政策的出台.固然与中国对大豆产品的强劲需求有关.但也与中国大豆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政策生态密切相关。“准吃不准种”的决策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国油料和饲料行业龙头企业,乃至跨国转基因大豆出口商的利益诉求,也反映了国内某些农产品出口商的商业意志,但却很少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国内大豆种植户和消费者的意见表达。政府可通过加强强制标识的力度和精度来捍卫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为国内有机大豆生产和加工产业赢得发展空间和振兴机会。  相似文献   

14.
泽雅 《环境教育》2005,(8):42-43
杨欣,上世纪60年代出生摄影师,中国最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会长。被国内媒体誉为“保护长江第一人”.曾获得“2001年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环境保护项目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土地二元所有制结构导致了“城中村”的形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对“城中村”加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卫生条件,规范土地的使用。通过“城中村”的改造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改善居住环境、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6.
2009年6月30日.在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唐家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海拔2700多米的院场坪,由中国高级摄影师奚志农先生捐资.台湾乡村建筑设计师谢英俊先生免费设计,十多位志愿者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历时一个月建设的“野性中国大草堂科考站”(又名“绿尾虹雉小星”)顺和落成!“绿尾虹雉小屋”的落或,意味着我国第二家依靠民间力量修建的野外科考站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史伟峰 《环境教育》2005,(10):36-37
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是在1996年由团中央、国家环保总局、全国少工委、中国化扶贫委员.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共同倡导成立的,是中国孩子的第一个环保组织。目前该组织的小村民超过10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小村民们以“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用小行动保护大地球”为目标.以一点一滴的小行动来保护环境.回收废弃物中有用的东西连同回收劳动所得.为贫困地区的小伙伴建造了5所“手拉手环保小学”、近300个“手拉手书屋”.在黄河小浪砥营建了500亩“中华少年世纪林”……  相似文献   

18.
一淼 《环境教育》2007,(2):35-35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代的名人雅士纵情在山水之间.着笔于天地之中.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折射出时光流逝中的生态变迁。本刊开辟“读诗品生态”栏目,希望能够通过赏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诗词,以窥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并对现在的生态保护工作能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9.
唐绍均  闫帅锋 《绿叶》2013,(10):36-43
“环境优先”这一提法存在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环境优先”原则的产生,是在自然规律客观性、人类需要基础性及环境问题特殊性“倒逼”下,人类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现行环境治理困境深刻认知与反思后的自我救赎。只有通过立法的手段明确”环境优先”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配套制度的建设确保其理论价值切实应用到现实社会中.才能发挥其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华 《绿叶》2010,(9):33-37
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和谐联系起来思考.中国自古有之。着眼于人,立足于人.从人出发的环境保护理念.才是人与环境关系理顺之始.这远比视环境保护为人对自然妥协的观念.要先进得多。立法最终为了“立人”,而此过程在诸多利益博弈前.却注定了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