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策划人语:在《能量、环境与经济》中,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欧登描述了对未来的设想:"未来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将包括由人口密集的城市化模式向分散的农村模式发展:……。未来是从城市向乡村发展和转化。"乍然而观,欧登的描述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将视线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却也所言非虚。1990年,有近半数美国人口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型都市。同时,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2.
廖晓义 《绿叶》2014,(8):4-14
2013年年初.中共中央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引发全国热烈讨论。其中,主流意见特别强调推进家庭农场的规模化,提倡土地大量流转,从而能同时提高劳动和土地生产率。主流意见之中的未来乡村无疑是美国模式。然而,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的主导逻辑是节省劳动力,中国模式的关键却是节省土地。”  相似文献   

3.
张芳山 《绿叶》2013,(6):42-49
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乡村精英走向城市,影响了乡村的治理水平、发展和建设。因此,探讨留住乡村精英,以及在精英缺失的情况下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紧迫。乡村精英的特点及作用"农者,天下之大本也"。我国的城乡收入水平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2.5扩大到现在的1:3,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如何加速乡村的发展,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只有在非常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乡村的发展道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农村生态环境提升面临资金短缺、产业发展呈现低端低效化等问题。采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可以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投融资模式。以辽源市北部采煤沉陷区EOD模式试点项目为例,深入探索EOD模式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实际应用,以期为推广EOD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在实践中正从边缘化向系列化发展。沂蒙山区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针对沂蒙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状况,分析了沂蒙山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条件,认为生态脆弱区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经济多元复合化发展与内源发展的原则,建构纵向深化与横向附加开发模式,具体提出乡村旅游开发途径,即旅游内容特色化、耦合化,旅游服务网络化、规范化的深化途径与附加旅游教育和旅游养生内容等途径。  相似文献   

6.
摘要:近年来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非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以黄山市为例,旨在探讨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成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同时也为类似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房山区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窦店镇河口村为例,着重介绍河口村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入手,以发展循环农业、实施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采取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农业生产的废弃物,经一系列技术手段,变为村民日常生活用能、农业生产的原料、肥料,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又实现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全过程,探索出适合房山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运用共生理论,以贵州省丹寨万达小镇为例,探究在共生环境的影响下,政府、企业、传承团体、村民和旅游者五类非遗旅游利益相关者团体(即共生单元),通过共生介质(即非遗旅游)形成的共生关系。为进一步确定共生单元间相互作用的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测度单元间的共生模式。结果表明:小镇非遗旅游共生单元间的共生行为模式以间歇和连续共生为主,共生行为模式以非对称互惠共生为主;未来应重点关注改善反向共生环境、支持弱势单元(即村民)参与小镇的发展、提高共生介质(即非遗旅游的品质)等,以推动共生演化。丹寨万达小镇的非遗旅游实践模式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遗旅游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多主体价值共创的方式推动非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袁明宝 《绿叶》2013,(6):35-41
乡村建设是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资本的介入推动了这一过程,但更多体现为采用强制手段改变乡村形态,不仅未能有效实现乡村建设,还对乡村生活产生了困扰。鉴前毖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现实和农民基本需求,在维持乡村秩序的基础上推进建设。  相似文献   

10.
合理科学的开发模式既能够深化旅游开发研究,又能够对旅游开发实践加以正确引导.在解读乡村旅游已有开发模式的基础上,较全面地阐释了社区-景区共生模式的内涵、演化过程以及模式构成,梳理了社区-景区共生模式的基本运作过程,并对该模式的效益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成都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个案调查,对客源市场采用Likert Scale方法和SPSS软件分析,对如何凸显地方特色,构建“乡村—生态—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现实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反规划"思想,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给乡村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强调"反规划"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与传统规划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前乡村旅游规划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探析了"反规划"思想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建立乡村旅游"反规划"发展模式为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发展沼气已有多年,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国家对农业不断投入,减少农业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沼气使农民用上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减少传染病等发生,并把畜牧业和种植业联系起来,发挥着低碳、环保、生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业碳汇是应对温室气体排放而提出的新型林业发展理念与方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可以利用林业碳汇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互利共赢。从S县的现状看,林业碳汇的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设施与宣传不足的问题,同时缺乏科学的管理。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加大普及力度、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扩大实施范围、加快不同规则的对接、完善管理制度、搭建第三方交易平台等,以期为林业资源丰富地区探索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大量污染排放,威胁乡村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在对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剖析的基础上,从战略、实施、方式等层面探索解决思路,围绕科学规划、发展方式、基础建设、管理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关键点,加强乡村环境保护,保障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为促进农村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提出保留乡村自然教育的"纯真性"、将乡村自然教育品牌化、着力开展培训交流,为乡村赋能、搭建社会多元跨界合作平台的乡村自然教育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未来的乡村自然教育建设提供经验与启示。乡村建设的困惑和自然教育的介入乡村建设主要有城市化模式和乡土新农村模式两种,目前前者占据主导位置[1]。早期大规模农村城市化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社会进入转型阶段,过去发展模式固  相似文献   

17.
乡村清洁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着重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上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8.
乡村建设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福 《绿叶》2014,(8):35-40
只有确立恰当的乡村建设参与主体,真正契合农民的需求,才能提高农民对乡村建设的参与度。老年人是当前乡村社会的主要群体,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探索的以老年人协会为载体的乡村社会文化建设,不仅是要让居住在农村的人能够生活得体面有尊严,从更宏观的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19.
蒋高明 《绿叶》2013,(7):34-41
"三农"问题并不是三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三个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问题,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其自身和其他两个问题。在乡村建设重新兴起的当下"三农"问题仍是如此。唯有兼顾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与城市实现公共福利共享、农民的自觉和主体意识得到提高,乡村建设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发展生态农业恢复大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问:近来年,农业的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您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农业的各种问题,包括生态环境恶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城乡发展不平  相似文献   

20.
袁金辉 《绿叶》2013,(7):52-5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除了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扶持外,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也是当下我国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为此,要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轨迹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当时参加这一运动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多达600多个,建立各种试验区有1000多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一些流派和模式:一是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衡山的实验,当年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