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汪树东 《绿叶》2014,(2):18-25
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倒逼着人类把人际伦理扩展成所有生命之间乃至生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伦理。而生态伦理的存在论基石就是万物一体的存在事实。因此,要超越自我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把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领悟为最根本的伦理取向,否则,现代人无法走出文明困境,也不可能拥有未来。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演进,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因,会发现新教伦理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相契合,使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类统治自然的合法性,将价值主体沿着新教伦理的逻辑方向扩大到自然,但却忽视了人类在环境演变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择优,既张扬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又承认了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这是韦伯命题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经历会引起观念上的深刻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德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存在着激烈的争执。笔者认为,无论是各种流派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各种流派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切的观点都无绝对的对与错,只要放在时间的座标上,每一种观点都应该有它适当的位置。化解两大阵营矛盾的关键还是时间维度问题。  相似文献   

4.
袁祖社 《环境教育》2002,1(3):19-2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不等于否认自然具有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人类走向环境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是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环境伦理的产生、环境伦理要求人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三个方面来阐述。环境伦理的兴起与对人类的启示“伦理”一词代表的是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要遵循的原则、规范,并与人的责任和义务相联系。传统的伦理是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反映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反映人们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千百年来,伦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人际之间利益关系的层面上。所以,以往当人们谈到伦理的时候,它存在于人类之间,只起调…  相似文献   

6.
王忠静  黄草 《绿叶》2010,(5):24-26
中国现有八万多座大大小小的水库和五万多座水闸,分布在东西南北多姿多彩的河流上。维持河流的生命,既不能人类中心主义——河流须优先满足人类供水、防洪、发电、航运、娱乐等需求.又不能激进环保主义——恢复河流的原始状态、禁止人类任何开发。实践证明,若能积极利用科学理论和技术寻求和确定河流健康的基准点,变常规调度为“生态调度”——为人类生活留出足够的水、为社会生产留出适量的水、为生态良性维系留出基本的水,就可能实现河流健康与水资源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7.
余谋昌 《绿叶》2014,(2):11-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它由社会全面转型实现。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对社会转型起先导和决定性作用。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转型——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田松 《绿叶》2014,(2):32-36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走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人类中心主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尊重自然的权利,承认大自然的主体价值,在不违背大自然自身生态循环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取某些资源。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意识形态重新建构,认识到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对"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重新理解,使这种新理念成为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基础准则。  相似文献   

9.
赵超 《绿叶》2013,(6):109-113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主义无疑都对现存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构成了挑战,但二者的批判能否达成一致?生态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不同的流派之间立场差异极大,在政治光谱上分布也极广。对于今天的生态主义来说,其与马克思主义在理念上的差异表现在多个层面之上,包括:在本体论上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  相似文献   

10.
热闹的未庄     
李德超 《环境教育》2014,(1):131-131
小小动物保护协会对王胡咬虱子的行为提出了抗议,认为这是在残害生命,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作祟,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动物的生命,要坚决阻止王胡这种残害生灵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用哲学的观点阐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维海  李从娜 《绿叶》2013,(4):55-62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父权制根基的二元结构和统治.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发展,其在生态的议题中表达女性主义的诉求,希望填补以往生态学理论的女性空场,并在传统女性主义与生态学理论之间搭建对接桥梁。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增添了对性别的关注,其价值还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绿色思想     
《绿叶》2012,(6):119
马桂新在环境教育的价值理念上,我们应坚持生态整体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王民环境教育更主要地是一种环境意识的教育,而不只是环境专业知识的教育。朱启臻城乡一体化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应该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传统法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批判与对反对“自然的权利”确认的观点的分析,探讨了环境问题的突出使“生态利益中心主义”成为法律的现代理念,在此基础上自然的权利的确认也就顺理成章,并揭示了自然的权利的确认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行坤 《绿叶》2011,(2):129-132
看到书名——《马克思的生态学》,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与生态学有什么关系?作为启蒙运动后裔的马克思,他所信仰的进步观和科学世界图景难道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吗?马克思的未来世界难道不是以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为基础的吗?用恩格斯的名言来说就是,  相似文献   

16.
王宇杰  张铁军 《青海环境》2023,(2):62-66+7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层面的理论表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破除了西方唯“人类中心主义”至上的思想,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永续发展,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两个结合”的融会贯通和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17.
<正>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够以更加清醒的态度和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出一条富含生态意蕴和饱含深厚底气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文化,狭义上来讲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经济制度,如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等。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20世纪中叶,“八大公害”事件震惊世界,全球性生态危机成为社会瞩目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作为目前最为热门的学科之一,自然同其它学科一样,有它产生的思想根源、现实缘由和直接的动因。工业社会的精神失落和蓬勃兴起的绿色运动是其思想诱因与直接动因,而它形成的现实缘由则主要是全球面临的生态困境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为客源国,以日本为目的地国,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477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分析了消费者敌意、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国家形象对旅游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1)消费者敌意对国家形象有显著负向影响,对旅游意愿的影响不显著。(2)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国家形象和旅游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3)国家形象对中国消费者的赴日旅游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4)消费者敌意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呈正相关。(5)国家形象在消费者敌意、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与旅游意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贺震 《环境教育》2009,(8):68-70
生态环境建设要走出误区 近年来,“环境兴市”、“生态立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与环保、生态有关的时髦词汇在一些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施政纲领”中频频出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需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但当前不少地方“填经”、“好经”已被歪嘴和尚念歪,一些地方打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借着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