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乡村建设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福 《绿叶》2014,(8):35-40
只有确立恰当的乡村建设参与主体,真正契合农民的需求,才能提高农民对乡村建设的参与度。老年人是当前乡村社会的主要群体,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探索的以老年人协会为载体的乡村社会文化建设,不仅是要让居住在农村的人能够生活得体面有尊严,从更宏观的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2.
袁金辉 《绿叶》2013,(7):52-5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除了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扶持外,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也是当下我国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为此,要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轨迹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当时参加这一运动的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多达600多个,建立各种试验区有1000多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一些流派和模式:一是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衡山的实验,当年称之  相似文献   

3.
张芳山 《绿叶》2013,(6):42-49
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乡村精英走向城市,影响了乡村的治理水平、发展和建设。因此,探讨留住乡村精英,以及在精英缺失的情况下探索新的乡村治理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紧迫。乡村精英的特点及作用"农者,天下之大本也"。我国的城乡收入水平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2.5扩大到现在的1:3,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如何加速乡村的发展,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只有在非常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乡村的发展道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民族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弘扬民族文化又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就需要找到—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旅游。在分析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共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徐福英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143-1146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通过对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必须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府推动与社区参与和量的增长、精品工程建设三个方面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美好乡村安徽“探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毋庸讳言,如果说城市是国家"脸面"的话,那么乡村就是国家的"毛细血管"。建设美丽中国,让农村美好起来,这是当然的要义,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是广大群众的新期盼。在安徽,从省到市,从县到乡,美好乡村建设急剧升温。山要绿起来,水要清起来,人要富起来,当前,江淮大地上的乡村容颜正在悄悄"变脸"。  相似文献   

7.
乡村清洁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着重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上提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申端锋 《绿叶》2013,(8):96-101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不仅是一个学术话语,更是一个道德话语,具有天然的道德优越性,甚至是一个意识形态话语,具有毋庸置疑的合法性。而在国家治理不断常规化、技术化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必须祛魅化,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就像三农危机因为农业税的取消而消解一样,乡村建设运动也因为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出台而有了理性审视自身的机会和必要。笔者是新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在本文中呈现了乡村建设的诸多面相,希冀通过对乡村建设的反思和祛魅,让乡村建设回归自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演绎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循环农业,改善农村目前脏、乱、差现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辽宁省新宾县下房子村开展了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是针对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和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状况,结合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和资源节约利用,有重点、分类型、分步骤地开展建设,重点建设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等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实践证明,乡村清洁工程是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严重、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典型的民心工程,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效益明显的特点,其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申端锋 《绿叶》2013,(6):13-19
乡村建设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启动而产生。对此,学界的讨论呈现出文化主义思路和经济主义思路两类,并基本上是在乡村经济发展的脉络里展开的。但事实上,农民已经开始在追逐一种现代的幸福生活。幸福才是进行乡村建设时应该问的首要问题。一、乡村建设的经典理路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来看,当时乡村经济的衰败是一个基本背景。这在费孝通先生的著作里体现得较为明显,费先生关于乡土重建的思路和主张  相似文献   

11.
司开玲 《绿叶》2013,(6):62-67
随着乡村环境的恶化,乡村环境危机与管理创新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在思考乡村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乡村社会"的含义,及乡村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在权力监督和民间参与上实现突破,以此推进乡村管理创新。如何理解乡村社会及其管理近年来,乡村环境问题频发,农民维权意识显著增强,而在维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冲突则凸显了乡村管理的创新需求。对乡村管理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认知上。从环境问题以及农  相似文献   

12.
王政伟 《绿叶》2014,(8):41-49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历史的纵向分析,我们归纳出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四大必要的机制逻辑,并据此提出,现代乡村建设需要以解决“三化”问题和项目制的投入所造成的问题为出发点,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互动、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方针,在充分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的基础上,培育和激活自然社区组织,提高以自然社区组织为主体的公众参与度,探索协商民主在乡村社会的落地之道。  相似文献   

13.
蒋高明 《绿叶》2013,(7):33-41
在《能量.环境与经济》中,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欧登描述了对未来的设想:“未来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将包括由人口密集的城市化模式向分散的农村模式发展;……。未来是从城市向乡村发展和转化。”  相似文献   

14.
廖晓义  刘芳 《绿叶》2014,(4):44-56
正2013年,长沙县委县政府引进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乐和"理念,开展并实施了"乐和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项目确定了5个示范村:开慧镇葛家山村、金井镇慧农村、春华镇金鼎山村、白沙镇双冲村、福临镇金坑桥村。在历时八个月的推广实践中,五个试点村在社会组织建设、村社公共事务治理、乐和生计、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系统梳理了乡村生态振兴研究的热点主题,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和关键词分析工具,对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乡村生态振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核心研究议题包括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与治理研究、农村生态环境补偿与绿色发展研究、乡村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乡村环境治理研究等。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学术交流、完善合作谱系,拓宽学术视野、建立议题关联,立足中国情景、凝练本土理论。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我国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摆脱贫困问题和亟待社会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旅游可发挥调和作用,将三者从相对独立的社会问题转变为彼此融合、互为补充的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三种新业态。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三者内在联系紧密且均为旅游发展大势,融合条件良好。在分析养老型生态乡村旅游地的内涵后,论证了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三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我国养老型生态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大国,乡村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乡村的建设和农业生产水平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下,乡村所受到的冲击十分剧烈。城镇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进程有其客观规律,而且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人为地阻挡城镇化不利于经济发展。然而,若不顾实际条件,不惜代价地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难以保持和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而且对乡村的影响会更大。本文在论述中国1949年以来几个阶段城镇化特点的基础上,从近年来城乡差距与乡村人口劳动力的变化、土地高速非农化与粮食安全、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文化四个方面论述快速城镇化对乡村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乡村的发展问题。根据上述乡村发展问题,本文提出若干意见,其中最要顾及的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由于我国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地的经济区位差异很大、发展的起点不同、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所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特别要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构建平等协调的城乡关系。各地城镇化的发展时序可有所不同,但必须因地制宜、同时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力求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从而使农业和乡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背景下受旅游要素驱动,传统村落乡村特性出现主动或被动地解构、重构,乡村性作为表征该类村落存在的核心要义,其强化、弱化会加速村落振兴、衰亡。为此亟需对其展开综合探究,积极引导其良性延续、传承,助力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可持续。本文以湖南省西部地区典型传统村落为例,基于共同体理论,根据乡村振兴总要求从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4个层面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性共同体重塑理论框架,以此推动各乡村性要素系统重塑。结果表明:(1)共同体视角下,旅游型传统村落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乡村要素在乡土空间孕育衍生,随着村落发展不断变革衍化又反馈于乡村性建设,其中生态是基础,经济是支撑,文化是核心,社会是基底,共同推动村落开发和乡村性保护传承。(2)因自然资源、人文禀赋及旅游资本介入程度不一,该类地区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要素对乡村性重塑的作用强度和方向均不同,致使乡村性表征及演化过程差异显著。(3)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为标杆衡量乡村性发展程度,结合区域特性这一核心竞争力,从现状问题、保护对策和建设目标等方面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乡村性重塑实践过程,形成传统村落乡村性保护传承和旅游可持续的一般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变暖日益严峻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我国是一个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分布广泛,尤其是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可以为低碳绿色乡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占国土面积57.59%的乡村在低碳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加快低碳绿色乡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低碳...  相似文献   

20.
胡靖 《绿叶》2013,(6):20-27
市场化是一个格式化的过程,在乡村推广市场化则是把"村庄各美"格式化为同一,呆板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属于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遭遇到极大的破坏,不仅会影响乡村的存在,也会影响社会的均衡发展。为此,需要以村庄自治取代村民自治,重构村庄各美。一、市场格式化与"村庄各美"的消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晚年曾经表达他对文明发展的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其,世界大同"。费老对文明的这一解读,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村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标杆。但是,现代性,恰恰不是一个世界文明的大花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